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究氯代烃类在地下水中的污染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以天津某典型农药原料提纯场地为对象,通过地质勘察、监测采样与测试分析,对氯代烃类的水平和垂向分布特征及不同监测时间内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氯代烃类在研究区内水平分布不均,污染浓度较高的1,2-二氯乙烷和1,1-二氯乙烷主要集中在东侧办公室附近区域并随水流向四周扩散,点位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60.00%,点位超标率分别为40.00%和33.33%。污染物在垂向上不断向下运移,主要积聚在粉质黏土(4)2、粉土(6)3含水层中。在近一年的监测周期中,监测井Z17-2和Z9-2中氯代烃总浓度均呈现出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Z7-1中氯代烃总浓度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结合环境因子变化情况,表明该段时间内氯代烃浓度变化主要受到污染源和自然衰减两个因素影响,污染物浓度越高,自然衰减速率越慢。  相似文献   

2.
李子阳  李恒凯 《环境污染与防治》2021,43(9):1201-1204,1208
大量的污染场地给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害,为提高健康水平以及生存环境质量,需科学地对污染场地进行污染风险分析及评价,进而制定有效的治理方案.从人为角度对当前场地污染来源进行了梳理,并针对生态风险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更为丰富的数据采集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出了在污染大数据支持下的...  相似文献   

3.
典型氯碱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广东某氯碱化工污染场地为研究区域,采集了场地22个土壤及地下水样品,分析了25项污染物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监测结果表明,煤炭堆场与锅炉房区土壤受重金属铅、镍污染。六六六、四氯化碳、三氯甲烷、六氯苯、苯是场地的特征污染物,主要分布在危险品仓库、漂洗车间与四氯化碳车间。根据监测结果开展了不同暴露途径致癌风险值及非致癌危害商的计算。结果表明,部分样品表层土壤中上述有机污染物的基于人体健康致癌风险指数均超过10-6,最高达到1.65×10-2,表明风险水平高;非致癌危害在各暴露途径下也超过可接受值1,最高达5.59×104,表明风险水平高。说明对于存在高风险的区域必须进行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修复,减缓场地再利用后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大辽河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其污染程度,对大辽河上游来水以及主要排污口的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主要重金属(Cr、Co、Cd、Mn、Zn、Ni、Cu、Pb、As)浓度进行了研究,并分别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和地累积指数评价法对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辽河上游来水中Cr、Cd、Zn、Cu、As、Pb元素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Ⅰ类标准规定的限值;太子河中Cr、Co、Ni、Cu、Zn、Cd、Pb元素浓度较高,海城河Mn、As元素浓度较高;主要排污口水体中Cr、Cu、As、Cd、Pb元素浓度均低于GB 3838—2002的Ⅰ类标准规定的限值,其中纱厂潮沟、港监潮沟排污口水体重金属浓度较高。大辽河沉积物重金属浓度表现出自上游向下游递减的特征,西潮沟、港监潮沟排污口沉积物重金属浓度高于其他排污口。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表明,大辽河水质情况较好,太子河存在较高的潜在污染风险;而地累积指数评价法表明,大辽河主要汇入河流和主要污染源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多为清洁,只有西潮沟排污口沉积物中As处于轻度污染,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加速发展,近年来各类突发性场地污染事故频发,如何有效地在第一时间对污染物进行应急控制及场地修复显得尤为重要.以突发性场地污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及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应急控制及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状况,给出了各项应急控制技术在突发性场地污染事故中适用的目标污染物及土壤类型,以便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场地的污染类型和土壤性质快速做出响应.最后还指出,应急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暂时性处理手段,可在场地污染事故发生后对污染物扩散进行快速控制,但不可作为一种长期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   

6.
7.
碱活化过硫酸盐适用于降解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中的氯代烃。以典型氯代烃类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碱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地下水中氯代烃的小试实验研究及中试规模工程应用。结果表明:污染物去除率与污染物初始浓度、氧化剂投加比相关;污染物初始浓度越高,去除率越低;氧化剂投加量越大,去除率越高,用于该场地地下水修复的最佳氧化剂投加比为1%~3%。中试药剂原位注入采用高压旋喷注射工艺,按最佳氧化剂投加比将药剂注入至污染含水层,跟踪监测结果表明:经注药修复8个月后,地下水中氯代烃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大部分区域的污染物浓度已达到修复目标,局部初始浓度偏高区域的污染物浓度接近修复目标。同时,对氧化剂产物残留$ {\rm{S}}{{\rm{O}}^{2 - }_4}$浓度进行监测发现:$ {\rm{S}}{{\rm{O}}^{2 - }_4}$浓度随修复后时间延长逐渐降低,通过趋势分析预测的残留$ {\rm{S}}{{\rm{O}}^{2 - }_4}$浓度将逐步下降直至恢复正常水平或满足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8.
某典型化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化工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构建适合该场地的修复技术筛选体系,筛选最佳修复方法。根据特征污染筛选结果、场地修复目标及业主需求等因素,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施工现场微调等方法,确定污染场地最优修复方案。结果表明,作为Cd、苯并[a]芘复合污染场地,根据筛选体系结合Topsis法进行评估,确定场地修复技术为异位化学淋洗。运用响应曲面法,采用BoxBehnken设计多因素实验进行室内模拟,确定最佳修复条件。采用0.6mol/L柠檬酸与20g/Lβ-环糊精进行复配的淋洗剂,在pH=3.0、淋洗温度35.00℃、液固比(淋洗剂与土壤的体积质量比)6.00mL/g、搅拌强度320.00r/min下,淋洗4次,每次淋洗3.4h,对某化工污染场地进行修复,修复后土壤中Cd、苯并[a]芘的去除量分别为69.88、39.20mg/kg,去除率分别达80.14%、70.50%,达到预期修复目标。  相似文献   

9.
自然衰减监控技术在农药污染场地的实践应用较少,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为此,以农药污染场地监控自然衰减实际工程案例为基础,对地下水中氯代甲烷烃的自然衰减能力、作用机制及降解时间进行了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结果表明,作为污染源的MW1-17点位地下水中的四氯化碳和氯仿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在4 a内降解率分别在9...  相似文献   

10.
采用岩溶地下水评价模型的欧洲法完成重庆市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以重庆市重点水污染行业空间分布为基础,结合区域页岩气井分布及开采量,完成重庆市浅层地下水污染源负荷评价。基于GIS设置叠置矩阵,实现重庆市页岩气开采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浅层地下水固有脆弱性中等及以上区域面积29 065.4 km2,占全市35.27%,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大巴山及渝东南武陵山地区;重庆市页岩气开采污染源负荷中等及以上区域面积29 124.98 km2,占全市35.35%,主要分布在中部涪陵区、渝西都市区及周边;浅层地下水污染中等及以上风险区域面积12 628.07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5.33%,其中页岩气规划开采区内面积8 450.86 km2,占类型区面积的66.92%,占规划区18.38%,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渝中部涪陵及渝东南彭水局部、黔江局部及秀山等地,中等风险区呈分散分布。页岩气开采应尽量避开岩溶大泉、落水洞等高风险区域,强化防范地下水环境风险的措施,以保证区域地下水安全。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工业企业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仍不健全,到了需要构建精准风险分级方法和管理制度体系的关键时期。梳理了各国污染地块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方法及工具的发展历程与应用经验,从政策背景出发,总结了各国分级分类方法在管理目标与对象、方法与内容、评价指标方面的差异及不确定性来源与优缺点。在对比国际上成熟的分级管理方法和中国重点行业企业用地风险分级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依托国情和已有工作基础,建议在“十四五”时期从国家层面构建精准风险分级方法和管理制度框架,鼓励各省建立分区管理机制和风险分级技术,积极开发辅助分析决策支持工具,完善在产企业和关闭工业地块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管理与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生产历史长达43年的华北地区已停产的某化肥厂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氨氮分布特征及其非致癌风险.结果表明:该场地内土壤氨氮质量浓度为0.29~7020.00 m g/kg,污染主要集中在碳化工房和变换、脱硫工房等核心生产区,以及发生过液氨泄漏事故的南部空地区域;氨氮浓度总体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深...  相似文献   

13.
马杰 《环境工程学报》2022,16(4):1063-1067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行业长期存在“重土轻水”的现象。然而,由于土壤与地下水共同构成了有机统一的地下环境,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之间存在密切的物质交换,因此,充分掌握目标场地的地下水污染状况对于场地环境管理及修复后地块的安全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地下水监测在整个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四方面作用进行了剖析,阐明了我国污染场地地下水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污染场地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吉林省某垃圾填埋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监测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有机污染物总计检出18种,5种检出率大于50%。其中,三氯甲烷检出率最高,达到85.7%,质量浓度高达0.217mg/L,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限值(0.06mg/L)。(2)地下水污染指数表明,10种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淋溶迁移性。(3)以三氯甲烷为典型污染物,14个采样点中,非致癌风险指数均未超过1,12个采样点致癌风险指数超过10~(-6),不在可接受范围。主要暴露途径为饮水摄入。  相似文献   

15.
在多年六氯苯生产车间及周围布设采样点,采取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分析,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场地中六氯苯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生产车间附近污染严重,六氯苯的最高质量浓度为25 911.95 mg/kg,平均为4 944.07 mg/kg,在风力作用下六氯苯浓度向东南方向扩散;-3 m土层(以表土层为基准,表土层以下的土层深度为负值)中六氯苯最高质量浓度为369.63 mg/kg.平均为54.77 mg/kg,六氯苯浓度较表土层迅速下降,六氯苯污染中心位置与表土层对应;-5 m土层由于土壤类型为黏土或淤泥质黏土,六氯苯浓度相对于- m土层反而升高.平均质量浓度为92.13 mg/kg.纵观整个污染场地六氯苯的污染分布情况,污染中心位置向南移动,且六氯苯在垂直方向的迁移和浓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6.
典型污染场地中滴滴涕浓度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某滴滴涕(DDT)粉剂生产企业为例,对污染场地中表层和地下5m处土样DDT浓度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和地下5m处土样DDT浓度经过对数转化后均通过了柯尔莫哥洛夫-斯蜜诺夫检验(K-S检验),能够很好地服从正态分布;表层和地下5m处土样DDT浓度的半变异函数拟合符合高斯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8973和0.9348,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变异性分别占系统总变异性的99.11%和83.12%;用克里格插值法制出的DDT浓度等值线图能直观地反映表层和地下5m处土样DDT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DDT浓度呈现以原粉生产车间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地下5m处土样DDT浓度空间分布与表层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污染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长春市某垃圾填埋场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于室内进行了垃圾淋滤模拟实验。分析了垃圾渗滤液污染组分的自然衰减规律,建立了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数值模型,采用FEFLOW软件对其进行模拟和预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提出防止和防治垃圾填埋场污染地下水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发达国家污染场地分类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类机制为污染场地的初步筛选提供了技术支撑,是实现国家层面污染场地管理的重要环节。国外发达国家污染场地分类机制的建立和推广已有20~30年的历史,已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评价因子框架、分类方法、程序保障机制及相应的技术手段。中国污染场地管理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分类机制有待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详细阐述美国、法国、加拿大污染场地分类机制中评价因子、分类方法、计算方式、场地分类、程序保障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其异同点进行了初步比较和总结,从而提出了构建中国污染场地分类机制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是以消除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健康风险为主要目标的工程修复,第2阶段是以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要目标的自然修复/恢复.受监控的自然修复/恢复技术和强化自然修复/恢复技术具有成本低廉、修复作用持续等优点,在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其在消除生态影响和规避修复工程风险方面的作用是工程修复无法取代的.介绍了受监控的自然修复/恢复技术的4种主要途径及其在欧美国家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受监控的自然修复/恢复技术的方法步骤,以及这项技术在中国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潜力,以期为中国在受监控的自然修复/恢复技术上的科学研究和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HYDRUS-1D软件在地下水污染源强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的氨氮为研究对象,利用HYDRUS-1D模型模拟其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最终预测出氨氮到达地下水位处时的浓度值。引入折减系数的概念,通过改变填埋场渗滤液中氨氮的初始浓度及土壤包气带结构,计算不同输入条件下的折减系数值,用其综合反映包气带对于某一特征污染物的衰减能力,为地下水污染源强定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