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以快速城镇化地区河南新郑市为实证对象,通过构建"三生"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新郑市2000—2018年"三生"功能空间分异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三生"功能空间分布方面,弱生产功能空间以主城区和龙湖镇为主,2010年后扩大至郭店、薛店和港区;强生产空间多集中在各乡镇农田耕地等区域;强生活空间前期分布在主城区、龙湖镇及各乡镇居民点,2010年后蔓延至港区;中生活功能空间面积在2010年后快速增加,集中分布在强生活空间附近;生态空间呈现出"西南部最强、中部次之、北部最弱"的格局。"三生"功能空间演化方面,生产空间弱化趋势加剧,前期点状分布在龙湖和薛店镇,后期扩张至港区;生活功能强化空间集中分布在主城区、航空港及龙湖镇,后期蔓延至南侧的郭店镇。此外,新郑综合保税区也在极大程度上强化了生活功能。生态弱化区域在2010年后蔓延至郭店-薛店沿线及港区,强化区域则在2010年后开始出现,集中在空港南区的中央公园等绿化建设片区。研究可为同类快速城镇化地区"三生"功能识别及空间优化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及障碍因子诊断对协调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SR模型集成改进TOPSIS和障碍度诊断模型,选取2005-2015年西部地区20个典型河谷型城市为评价单元,对生态安全系统时空演化规律及障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临界安全级(Ⅲ)水平;2)生态安全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生态安全空间差异性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各城市生态安全差异有缩小趋势,生态安全水平下降的城市数量在减少,生态安全水平上升的城市数量在增加;3)准则层中用地状态和经济响应是制约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指标层中环保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城镇化水平7项因子成为主要的障碍因子。因城市规模不同,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主要障碍因子变化特征不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在分析全国生态安全格局和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的基础上,重点解析了我国生态安全功能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其产业结构特征,并针对目前生态功能区存在的局部地区资源开发导致部分地区或流域性生态功能威胁以及生态本底退化等问题,从产业调整、环境准入和生态修复三个角度提出环境管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珠三角城镇化发展重大资源环境约束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辨识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对促进和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和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分析认为,珠三角城市群的资源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复合型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地表水环境压力突出、海洋污染隐患凸显、土壤污染趋重蔓延、生态退化后果堪忧、"垃圾倾城"频发、土地资源趋紧、能源依赖性加剧等。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城市群发展较为突出的地区,总结其区域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是开展该地区战略环评的基础性工作,对其他地区或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关系。简述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逐步恶化,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探析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性环境问题严重、累积性健康风险突出、系统性生态问题尖锐、内在性体制机制问题依旧。对新型城镇化实行生态红线管控,是破解重大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城镇集约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的有效手段。生态红线的划定,应立足于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我国城镇化的区域性特征,而且要有层次性。为了保障新型城镇化生态红线管控效果,需要在生态资产量化的基础上,完善政府生态监管机制、坚持协作管理和公众参与、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实行生态审计考核和追责制度。  相似文献   

7.
正过去,"多、小、乱、差"一直是贵州省六盘水市非煤矿山行业的标签,如何改变非煤矿山行业的现状、保障生产安全?近年来,六盘水市通过下大力气推进"五化两型"矿山建设,使非煤矿山行业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形成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格局。2015年以来,通过加大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力度,六盘水市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行动纲领-《江苏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江苏省湿地保护规划(2015-2030年)》近日相继"出炉"。据悉,《江苏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参照《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生态功能和生态脆弱区域分布特点,结合该省自然地形格局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分布,提出构建以长江和洪泽湖-淮河入海水道两条水生态廊道、海岸带  相似文献   

9.
中部地区是我国推进新一轮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突出地位。研究中部地区当前和中长期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对推进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分析入手,从资源环境视角提出了中部地区承担的粮食生产安全、流域生态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以下简称"三大安全")的重要战略任务,并以"三大安全"为主线,从资源环境角度分析了中部地区当前的态势和面临的挑战。分析表明,中部地区"三大安全"地位十分重要,而当前态势及未来挑战极为严峻,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包括改变区域发展模式、优化国土开发秩序、设立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优先任务、完善区域体制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中部地区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东西融合、南北对接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和功能,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重点流域环境安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数十年,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中原经济区水资源制约显著、部分河流断流加剧,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尽管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有所提升,但整体而言,中部地区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情景分析显示,中部地区的中长期发展将加剧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城市化导致生态空间受挤占,矿山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长江流域发展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将受到空前威胁。为了破解影响中部地区战略发展的生态安全制约,必须加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正>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同时,中部地区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用水关系较为紧张,流域性水环境污染、城市群大气环境污染、生态空间遭受挤占等形势严峻,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任务艰巨。随着中部地区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速,区域开发规模与强度将进一步加大,面临  相似文献   

12.
为指导山区暴雨作用下农业经济受损的防治工作,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对暴雨-农业灾害链进行静态风险分析。山区暴雨-农业灾害的风险演化发展过程具有链式规律,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作物本身等基本因素确定39个灾害事件,构建以灾害事件为节点,事件发展联系为连接边的山区暴雨-农业灾害复杂网络模型;利用节点出入度及聚类系数对灾害演化过程进行风险分析,确定网络中导致农业经济受损的关键节点,并提出部分针对性的断链措施与控链建议;基于最短路径方法对导致农业经济受损的6种山区暴雨次生灾害链进行风险识别。结果表明:网络整体聚类系数为0. 04,集团化程度不高,大部分风险事件之间仅存在明显的"单节点-单节点"单纯传递关系,且灾害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13.
如何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与相关政府部门已有的生态文明制度和目标体系有效衔接,并将其应用到多层级行政单元组成的区域和流域,是当前战略环境评价实践应用领域亟待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基于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压力,将珠三角21个地级市划分为6种环境管控单元类型,包括特大型中心城市、城市群重点城市、亚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热点城市、沿海经济带城市和生态屏障功能城市,结合各级政府中长期规划体系和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近期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中的分区管控相关思路和要求,提出了针对区域总体和6种环境管控单元类型对应的生态保护红线比例、环境质量底线、生态风险管控、资源利用上线以及相应的产业退出和准入建议。研究重点强化了优化发展区的发展规模管控要求,探讨了土地更新过程的产业退出负面清单要求。  相似文献   

14.
赵原 《劳动保护》2020,(7):17-19
正《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指出: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主要负责人要强化落实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带头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管理,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在安全生产关键时间节点要在岗在位、盯守现场,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5.
<正>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电子政务正逐步成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创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正>农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长期处于关键位置,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成为一切发展的必要前提。但随着时间推移,隐含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安全生产问题也逐渐显现。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农业农村安全"的官方解释和法律界定。一般来说,农业农村安全特指农村的安全生产,不包括农村的社会治安、生态安全和公共健康。  相似文献   

17.
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的生态网络格局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结合景观连通性指数识别生态源地,利用Linkage Mapper模型提取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构建漳州市生态网络并提出修复措施。结果表明:(1)漳州市重要生态源地面积达1 715.20 km2,占全市陆域面积的13.61%,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共有65条生态廊道,其中一级生态廊道36条,总长度243.78 km;二级生态廊道29条,总长度550.37 km。(2)全市生态“夹点”11处,零散分布在各区县交界处;生态障碍点18处,主要分布在长泰区与平和县;生态断裂点61处,集中分布于南靖县、华安县和漳浦县等地。通过综合分析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等生态网络重点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与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漳州市生态环境特征,因地制宜提出分级分类生态修复措施,以期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金磊 《安全》2001,22(5):31-33
在2001年2月下旬举行的"中国科协2001年自然灾害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递交的百余篇论文中,有近1/4是从不同侧面论述西部防灾减灾及生态安全建设的.我认为这是为正在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带了个好头,提醒开发建设者们要警视西部危情,更关注西部生态安全建设.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镇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进入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程中,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问题和挑战。介绍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城镇化与安全生产的关联性及影响,辨识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典型事故风险,提出了城镇化过程中强化红线意识及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建立城镇土地使用安全规划体系、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化工园区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城镇生命线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强化农民工的安全培训及管理、加强城镇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加强城镇安全文化建设等安全生产管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洛阳市公安局按照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省厅科技信息化处的部署和要求,以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视频监控网络为目标,以创新促实千、以实干促实效,逐步形成了以"五张网络、五种方法、五项机制"的"三个五"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技防应用格局,并以此为带动收到良好成效。仅2016年,就通过技防手段破获各类案件5086起,打击处理4294人,社会帮扶10003起。我局编撰的《公安视频监控系统前端摄像机点位布局及选型、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