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海口市海岸带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源遥感数据不断应用于景观格局研究,由此会造成遥感数据分辨率和制图尺度不统一问题,使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存在偏差。以海口市南渡江东岸海岸带为研究区,利用三期TM/ETM/ALOS影像为数据源,探索了不同分辨率的多源遥感数据统一协调处理方法,引入梯度分析方法,分析城郊海岸带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特征,并测度统一协调处理对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10年,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逐年增加,耕地和林地景观逐年减少,研究区景观聚集度降低,均匀度和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整体水平上斑块密度逐渐增加,城市斑块逐渐向外扩张,斑块形状逐渐规则化。研究区建设用地景观面积、斑块数、面积加权分维数大体上逐年增加,面积和斑块数具有明显的梯度效应,面积加权分维数和聚集度梯度效应不明显,各带受具体建设用地开发影响而变化各异。多源遥感数据经统一协调处理后,可以有效避免景观格局尺度不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GIS平台和Fragstats 4.1软件的支持下,本文以1989年和1999年的TM影像,2012年的资源三号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景观/斑块类型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总边缘长度、边缘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蔓延度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标,对呼伦贝尔市某煤矿区的景观特征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煤矿区20多年来景观格局有了很大变化,景观类型由1989年的水域、草地、未利用地为主导变为2012年以未利用地、草地、耕地为主导,其中因人类工业活动和人工复垦导致工矿景观、道路景观、林地景观和耕地景观面积增加,而原来占绝对优势的水域景观面积则大幅减小。  相似文献   

3.
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建设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特征,从拼块类型尺度和景观尺度选出优势度、多样性、均匀度、分离度等8个能全面反映景观格局变化的数量化指数,完善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以黄河拉西瓦水电站为例,对该区域LandsatTM7图像解译和GIS处理,结合工程设计规划,绘制建设前后区域景观格局图,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计算各景观指数,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区域有16种景观类型,分别属于6种生态系统,拼块类型多样,景观格局复杂,其中草地景观优势度最高,接近80%;建成后拼块类型的景观比例、密度、优势度、分离度等都有一定变化;景观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和人为干扰强度都相应增加。总体上,景观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区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性质也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4.
以1990年与2002年2个时像TM/E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通过转换矩阵和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形状指数等景观指数,对比分析了额济纳绿洲12年来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 耕地、河岸林地、灌草林地和水域的面积分别减少66.68%、0.70%、21.70%和59.38%, 城镇用地、荒漠灌丛、荒漠草地和难利用土地分别增加了0.95%、36.34%、26.16%和31.03%;2002年额济纳绿洲景观缀块形状的破碎化和复杂性程度要高于1990年;额济纳绿洲具有从河岸林地和灌草林地向荒漠灌丛和荒漠草地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康定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近20年来康定市景观格局的演变并分析其主要驱动力,基于1990、2000、2010年的遥感解译数据,在类型和景观水平上计算分析了近20年来康定市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景观类型转移和质心偏移,探讨了康定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康定市景观格局中林地景观和草地景观所占面积最大,为主要优势基质景观类型,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起决定性作用,其次依次为其他景观、水域景观、农田景观和人文景观;2)20年来康定市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景观形状整体上趋于简单化,景观连接性和多样性增加,但景观均匀度下降;3)1990—2010年人文景观和林地景观面积增加,而农田景观面积降低,其他类型面积变化较小,农田景观和人文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大,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形状趋于简单;4)1990—2000年景观类型面积基本未发生转移,2000—2010年农田景观和草地景观向林地景观转移,草地景观和林地景观向人文景观转移;5)近20年来人文景观类型向西偏移了0.058°,向北偏移了0.026°,农田景观类型向西偏移了0.033°,向南偏移了0.014°,而林地、草地、水域和其他景观类型的质心几乎未发生偏移。近20年来康定市景观格局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社会经济、政策和人口增长等人为因素是康定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9年1月、3月、6月、9月的Landsat TM热红外遥感影像反演兰州市中心城区地表真实温度,采用面向对象的分形网络演化算法对地温图进行分割,获取热场基元,通过G*i指数的空间聚集分析提取热岛范围;选取破碎度、优势度、多样性指数、斑块数目等表征城市热岛空间格局变化的景观指数,分析了不同季节城市热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兰州中心城区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以春季(3月)最强,其次是夏季和秋季,冬季(1月)的热岛效应最弱。景观级别上,城区热场景观破碎度指数呈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依次减小的趋势;优势度指数从春季到冬季持续增加;冬季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小,热力景观趋于多样化。类型级别上,夏季的热岛破碎程度最大,而冬、春季破碎度较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多伦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S技术解译遥感影像,获得多伦县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按照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将多伦县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近20年来,多伦县土地利用类型稳定;草地逐年减少,林地有所增加;从不同时间段来看,上世纪90年代林地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2003年开展林业生态工程以来,林地面积逐步增加,水域面积也逐步增大,生态环境呈现缓慢好转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金沙江中游鲁地拉水电站工程建设为例,采用3S技术绘制研究区景观图,通过Fragstats软件计算该工程建设前后研究区和14个样地的景观指数,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分析了库区形成前后坝址至库尾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后,研究区景观优势度水平降低,景观更加破碎化,且受水库建成的影响,斑块形状更加规则.以金沙江拐弯处S7样地为界,景观格局沿库尾和坝址2个方向呈规律性变化,即工程建设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小,且水电站建设后景观格局变化受地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下辽河平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及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三省开发强度最大的辽河中下游———下辽河平原为研究对象,根据景观格局与生态安全的关系,通过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并借助地统计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的理论方法,对下辽河平原景观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异规律及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块金值C0所占比例在3个年份间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表明非结构性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演变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但结构性因素(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类型等)仍然对本区景观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起决定性作用;5 km采样间距内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具有高度的空间相关性;2)1989—2010年下辽河平原景观生态安全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各安全分区的面积比例和空间结构均发生了明显变化;3)1989—2010年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Moran's I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且相关程度呈略微下降趋势,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局部空间自相关和显著性水平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辽河源2012年7月分辨率为10 m的遥感影像图及1∶5万的地形图、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和GPS地面真实采集点,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ENVI和景观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降维选取对破碎化贡献最大的斑块形态指标,分析了冀北辽河源森林景观格局特征和破碎化程度。结果表明,各景观组分中阔叶林、油松面积最大,是辽河源地带性植被,分布集中,破碎化较小;华北落叶松、疏林地、居民地、道路和未成林地面积小,呈零散分布,破碎化程度较高,人为干扰程度大。各景观类型的平均分维数均接近1。景观整体破碎化水平较低,景观多样性指数为2.068 6,说明景观多样性丰富,异质性高;均匀度指数为0.783 8,说明景观类型分布均匀。各景观类型的边界褶皱程度均较低,整个景观的边界形状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11.
考虑景区内外管理政策的不同,以1980年和2006年的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获取了嵩山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和景区缓冲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信息,借助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森林生态旅游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景区内外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6年来景区和景区缓冲区的容量、农业化压力、交通压力和服务压力增大,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2)26年来景区缓冲区内的建筑用地、旅游服务用地、通往景区的道路用地的面积均呈上升趋势;3)26年来该景区内部分林地的覆盖率下降,裸岩面积增加,景区缓冲区内的林地面积增加,说明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公路网规划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路网作为廊道网络,对于景观格局的破碎化影响巨大.景观格局的破碎化会缩小景观斑块的尺寸,增加斑块之间的分离度,提高外界对斑块的干扰机率,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危害生态安全.提出了基于GIS的公路网景观格局影响分析的叠图法,并将其应用到江西省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该方法包括绘制景观图件、景观分类、景观指数计算以及景观影响分析4个步骤.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2015年启动的滩区迁建不仅使滩区土地覆被发生较大变化,更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本文利用2015年、2019年两期地理普查数据,围绕滩区土地利用类型、农业产业发展,分析滩区迁建后对滩区土地覆被及农业产业的影响,以期对滩区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得出了黄河滩区的土地覆盖类型六成为耕地;滩区特色农业主要有园地、人工草地、温室大棚等土地类型,滩区迁建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015-2019年,滩区迁建区温室大棚面积增长了约61倍,迁建区温室大棚面积占整个滩区温室大棚总面积的74.3%。  相似文献   

14.
运用遥感图像解译和GIS分析的方法,选择土地利用、植被、生态完整性为评价因子,评价研究区域工程建前生态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后使土地利用类型增加,土地偏离度略有增加;不同植被类型面积均有所下降,其中对林地和天然草地影响最大,其面积分别减少了123.17 hm2和57.28 hm2;永久占...  相似文献   

15.
武夷山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Shannon等人提出的Shannon熵理论,研究武夷山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该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较全国水平低,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在研究年限内呈单调递增趋势,土地利用系统向无序方向发展; 林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高低是影响该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整体上看,武夷山市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重呈递减趋势,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面积的比例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区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基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区域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区域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nVEST模型分析1990—2020年成都市30年期内土地利用及碳储量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成都市土地类型以耕地、林地和不透水面为主。耕地主要集中在中部、东部平原地区;林地集中分布在龙门山、龙泉山地域;不透水面主要分布在城市经济中心。(2)1990—2020年间,成都市土地类型转移活跃。1990—2005年及2005—2020年,成都市分别有7.88%、11.85%的土地类型发生了转变。耕地净转出了1642.41 km2,林地净转入了434.69 km2,不透水面净转入1230.36 km2。(3)各辖区的碳储量及碳储量的变化均由于地理分布差异而存在明显的区别。(4)影响成都市碳储量的变化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城市扩张带来的碳储量降低和由于林地面积及森林质量提升带来的碳储量提高。(5)成都市碳储量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成都市东部龙泉...  相似文献   

17.
结合红树林景观特征,评价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典型分布区(珍珠湾、茅尾海、丹兜海)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通过对不同景观格局与过程的指标进行分析,筛选出面积周长比分维数(PAFRAC)、中高级重要性斑块比例、等效面积概率连接度指数(ECA)指标来表征景观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水环境、生物残毒、栖息地和生物现状构建生态健康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珍珠湾和丹兜海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小,茅尾海景观破碎化程度相对较高;珍珠湾、茅尾海、丹兜海的ECA依次为0.82×10~7、0.76×10~7、0.59×10~7,但丹兜海的重要栖息地斑块分布最多。对比分析表明,耦合了景观指数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符合实际,珍珠湾和丹兜海均处于健康状态,而茅尾海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湛江市为例,利用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谢高地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湛江市在1996-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而优势度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较明显变化,但不规律,表现出时增时降的波动态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根据流域的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了海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土壤1 m厚度以内土体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在1.62~49.49 kg/m2,其中低于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的土壤有11种,所占面积比例为55%.海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总体上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并且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海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约2 481.94 Tg,其中褐土有机碳储量最大,约为流域总量的1/3;潮土是分布最广的土类,也是流域最重要的农业耕作土类,蕴含着688.98Tg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及草地,所占面积比例约94%,各自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农业土壤潮土的大面积分布、成熟林和高覆盖度草地所占面积比例低是造成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评估广东省自然灾害灾情时空演化特征,以1999—2018年广东省自然灾害损失基本数据为基础,利用CRITIC权重法构建综合灾情指数模型,同时,利用地理探测器从多因子角度对广东省自然灾害灾情从时间、空间上开展研究,探究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上,总体灾情具有指数波动剧烈、大小灾年交替、不同维度线性趋势不一致等特点;空间上,空间分异程度较大,综合灾情指数城市分布为边缘高—中间低的格局,无明显集中趋势。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分析对灾情大小的影响,极端气象因子起直接作用,地形地表因子起间接作用,基础建设因子起助推作用,防灾减灾因子起缓冲作用;交互探测分析发现,地势起伏度、人均绿地公园面积、经济发达程度在与其他各因子共同作用时对广东省灾情影响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