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陕西环境》1995,2(3):1-2
1994年,我省环境统计工业企业1835个,比上年减少107个,汇总企业工业总产值4586亿元,比上年增加6.0%,“三废”排放量比上年略有增加。另外,在排污费缴纳、污染源治理、环保系统自身建设、信访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进展,现公报如下:一、工业“三废”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废水1.废水排放总量:749O9万t2.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716o万t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24878万t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66.9%4.工业废水处理量:38931万t工业废水处理率:80.8%5.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量:9289万t(二)废气1.废气排放总量:21976…  相似文献   

2.
1995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承接“八五”与“九五”的关键一年。我省1995年共统计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1848个,比上年增加13个,汇总企业工业总产值549.6亿元,比上年增加19.8%,“三废”排放量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另外,在排污费缴纳、污染源治理、环保系统自身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公报如下:一、工业“三废”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废水1.废水排放总量:76897万吨2.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0652万吨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25613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63.0%4.工业废水处理量:39336万吨工业废水处理…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人口众多,工业集中,为我国沿海最大的开放型城市。近年来,随着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上海郊区工业企业的“三废”排放量,正在不断增加。同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逐年上升,以致郊区农业环境的污染状况,日趋严重。一、乡镇工业的“三废”污染乡镇工业是郊区农业环境的最大污染源。由于乡镇工业设备陈旧,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三废”排放量大,因而污染严重。其“三废”大多直接排入农业环境,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据1984年统计,在乡镇工业排放的废水中。电镀、化工、印染、造纸等4个行业排放的废水量,占87%。郊区约有20%的乡镇工业排放各种废物,其中8%属污染严重的化工等行业。虽经几年治理,但设施普及率仍仅为40%。其中,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仅占50%,在40万亩养鱼水面中,有7万多亩已遭到污染,不能养鱼。乡镇工业的“三废”污染物,通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工业“三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选取1997年-2007年广东省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等软件,分析了广东省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排放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构建了三次非线性环境经济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工业“三废”的排放特征较符合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广东省的经济与环境污染仍呈上升趋势,近1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明显的环境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饮食娱乐业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博 《环境科技》1997,10(4):45-47
环境问题随社会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环境保护的侧重点也应随着环境问题的变化有所转移。在城市环境问题方面,以前由于城市规划及建设大都没有顾及工业污染问题而呈现工厂、商业点、文教居民区混杂的布局,环境问题主要体现为工业“三废”污染。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逐步深入,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加之城市功能区布局日趋合理,工业“三废”污染严重的状况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或改善。近期内难以治理的污染企业也逐步外迁或划归到工业功能区。市区由干第三产业的崛起,特别是大量饮食、娱乐等服务企业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东西部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差异,使西部大开发能够汲取借鉴东部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经验教训,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理论为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1995~2007年公布的经济与环境数据,分别介绍了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情况与工业"三废"排放状况,依次构建了东西部工业"三废"和综合环境污染水平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对比分析了东西部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三废"排放量变化趋势进行理论估计,并对西部大开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东西部工业"三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别存在明显差异。东西部的综合环境污染水平曲线均为"倒U"形曲线的左侧,且东部处于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根据昆明市1995-2005年历年环境污染指标的统计数据和人均GDP统计数据,对人均GDP与环境污染(工业“三废”排放量)作相关分析,建立两者之间的计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增长的关系。经研究发现,昆明市目前仍处于工业发展期。工业废水排放量曲线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随人均GDP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曲线走势良好;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废气排放量则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采样时间、频次与结果代表性关系马镇安陆市环境监测站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企业生产规模,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三废’排放日益加重,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使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处于稳定协调发展,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已把“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列为加强我国环...  相似文献   

9.
一、吴县及部分苏州市工业污染源概况近几年来,吴县广泛深入地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并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外部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六五”末期,吴县乡村工业已成为吴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大量工业“三废”的排放,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据调查,吴县共有县、乡、村三级工业企业3900余个。其中,有“三废”排放的工业企业近200个,占总数的5%,主要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加上科技水平低,对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很大部分的资源未经充分利用就作为工业“三废”排放到环境中,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很严重。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丰富的资源,没有对资源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经济发展就难以为继。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起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协  相似文献   

11.
为了厘清主要经济地理要素与城市群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引入新经济地理学3D——density(密度)、distance(距离)、division(分工/分割)框架,并采用该框架系统分析主要经济地理要素与长三角城市群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①地均GDP对长三角城市群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均存在显著影响,与工业SO2、废水和烟粉尘排放量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27、2.080和1.014. ②综合交通距离对工业废水和烟粉尘排放量存在显著影响,弹性系数分别为-1.638和-0.625,而心理距离对污染物排放量未产生显著影响. ③分工/分割要素对城市群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各不相同. 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SO2、废水、烟粉尘排放量存在显著影响,制造业专业化指数仅对工业SO2和烟粉尘排放量有显著影响,而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与工业废水和烟粉尘排放量存在显著影响. ④长三角城市群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与地均GDP、外商直接投资呈正相关,与综合交通距离、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和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呈负相关,缓解长三角城市群工业污染物排放困境,不仅要适度控制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外资进入的环境标准,还应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城市群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分工和协作地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工业“三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我国1996~2008年共13年的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排放量的统计数据,借助SPSS系统软件,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工业"三废"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出一条递增的直线;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出一条"倒N型"("U型"+"倒U型")曲线;工业废气排放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近似"倒U型"曲线的左半段。也就是说,除工业废水排放量回归曲线出现拐点外,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工业废气排放量仍处于上升期。  相似文献   

13.
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GDIM)分析2000~2016年中国工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结合DPSIR框架构建脱钩努力模型测度工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出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能源消费规模效应和人均碳排放效应是导致工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产出碳强度效应与技术进步碳强度效应是减少工业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工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呈"未脱钩~弱脱钩~强脱钩"的阶段性特点;产出碳强度效应与技术进步碳强度效应是工业碳排放实现强脱钩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更需要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来实现工业碳排放强脱钩.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调整对山东省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山东作为工业大省,碳排放总量居全国第一。因此,如何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以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是山东省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论文采用LMDI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了1994-2010 年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LEAP模型预测2030 年之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山东碳排放的贡献。得出以下结论:①1994-2010 年产业结构效应为351.39×104 t 标煤,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度为3.91%;②工业比重上升或下降1 个百分点所对应的CO2排放量增加或减少78.6×104~83.7×104 t 标煤;③在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下,到2030 年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对CO2 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约为-5.3%和-10.4%。这表明,与此前产业结构变动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情形相反,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核算及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天津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其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已经成为该市能源消费的主体.建立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对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0 a内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年均增长10.41%,比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低58.53%;工业能源强度持续下降,万元(104元)增加值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由1999年的2.38 t/万元降至2009年的0.68 t/万元,表明工业节能减排效果较明显;在工业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57.80%,高于北京、上海等地.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对工业经济规模、行业结构、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业经济规模是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主导原因;行业结构、能源结构整体上对碳排放量影响较小;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工业节能减排成效的最主要贡献因素,对碳排放量变化的贡献率达-140.80%.通过对天津市工业行业的进一步分析可知,能源密集型行业严重影响了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杭州市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及排放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2,他引:0  
卢滨  黄成  卢清  杨强  井宝莉  夏阳  唐伟  顾泽平 《环境科学》2018,39(2):533-542
杭州市作为2016年国际峰会、2022年亚运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举办地,对VOC源排放清单的研究,尤其是工业源VOCs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的重视.通过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首次对杭州市涉及VOCs排放的30多个行业的3 518家企业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杭州市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从区域排放、排放强度、空间分布等不同角度对杭州市工业源VOCs排放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杭州市工业源VOCs排放量为36 839.5 t;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品、纺织、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是杭州市工业源VOCs排放量最大的五个行业;排放总量最大是萧山区,其次是富阳区和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工业源VOCs排放强度最高的区域为富阳区、建德市和临安市;工业源VOCs排放主要集中在萧山区、大江东、富阳区、余杭区等工业企业较为密集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基于PVAR模型,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10—2018年数据为例,从全国和东中西区域层面分析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从全国层面看,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自身具有较强的协调性且相互间能够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2)从区域内部来看,自东向西,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协调程度逐步递减。东部地区基本实现了三个变量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尚未形成双向互动关系,碳排放效率对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的推动力不足;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碳排放效率较低,三者均未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选取青岛市2001~2010年环境统计数据,以全市人均GDP为因变量、污染物排放量为变量,进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拟。结果表明:青岛市"三废"污染物排放和工业COD、SO2排放量均不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通过模拟结果分析可得出,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节能减排的大力推进等政策是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和工业COD、SO2排放量呈现的正"N"型曲线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原嫄  周洁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2):3186-3202
在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及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的背景下,寻找保证经济增长的低碳减排途径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利用中国2005—2017年省域面板数据,建立SAR模型,并按八大经济区分别构建PECM模型,研究中国省域尺度下产业结构多维度特征及演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省域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时滞性和空间溢出效应。(2)全国视角下,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对碳排放呈抑制作用,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碳排放呈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总体上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3)八大经济区视角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总体上能够抑制碳排放,而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升则呈现明显的“倒U型”趋势特征,具有两面性,发达地区呈现抑制效应,欠发达地区则相反;当前处于“倒U型”曲线右侧的区域多为发达地区。因此,由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升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依然属于中国多数省份当前发展的固有阶段性特征,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在总体上能够拉动碳排放峰值前移,促使碳排放早日达峰。欠发达地区不应以增大三产份额为目标,盲目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升,这将很有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是既能够适应中国多数省份当前发展惯性,同时又能促进减排或排放降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丹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9):1705-1713
将DEA中基于能源投入的Shephard距离函数引入到LMDI分解模型中,建立了1995~2010年中国6大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7因素分解模型.研究结果显示, 产业结构效应、经济产出效应、人口规模效应、能源绩效效应对碳排放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其中经济产出效应的累积贡献率最大为135%,产业结构效应、人口规模效应、能源绩效效应对碳排放累积贡献率分别为10.74%、9.39%、0.65%;潜在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下降的累积贡献率最大为54.6%,说明产业能源强度的调整空间较大,且抑制效应逐年增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技术进步效应对我国碳减排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0.2%和1.04%,贡献微弱,亟待提高;从产业层面研究发现,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行业的低碳发展较好,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低碳发展不佳,工业始终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