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铀矿区附近牛对放射性核素环境转移的指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武夷火山岩铀成矿带的570和6722矿附近生长的牛的肝、肺、肌肉和骨骼等组织中的放射性核素以及牛生长区的土壤、饮用水、牧草等样品的放射性强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矿区土壤的放射性平均强度相当,具有近似放射性地质本底条件,而570矿区的饮用水以及生长在该区的牛的组织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比6722矿区的高.226Ra和210Pb在肝、肺等组织中明显富集.在铀矿床的勘探开采过程中,核素主要通过氡气和核素含量高的粉尘,通过风介质在空气中扩散迁移而导致周围形成辐射污染;放射性核素溶解在矿坑废水或被雨水冲刷淋滤,通过径流扩散而形成辐射污染.  相似文献   

2.
对锦州地区20种食品,2种饮用水、温泉水和海水中总α、总β、134U、238U、232Th226Ra、90Sr、137Cs含量进行了测量。估算了该地区居民对6种放射性核素的年摄入量和有效剂量当量。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总年摄入量,城市居民为417.8Bq,a-1,农村居民为12.57×102Bq·a-1;居民总有效剂量当量,城市和农村居民分别为26.5和37.9μSv,这与居民膳食组成有关。此外,讨论了各类食品或放射性核素对总剂量的相对贡献份额。  相似文献   

3.
广东下庄铀矿田土壤的天然放射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γ能谱分析方法测量了广东下庄铀矿田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26Ra,>232Th 和 K 的含量,分别为 111.7(40.2~441.5)Bq/kg,71.5(32.6~4088.1)Bq/kg, 672.1(441.8~912.6)Bq/kg.同全国和广东省的平均值相比,>226Ra 的含量明显偏高.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距地面 1m 高处空气γ辐射吸收剂量率、等效镭浓度和外照射指数,平均值分别为 123.9nGy/h, 265.7Bq/kg, 0.7,表明广东下庄铀矿田的γ辐射外照射水平远高于正常值.应用氡的对流和扩散理论,计算了空气中氡的理论浓度,平均值为 80.2Bq/m3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在模似池塘小生境中,147Pm在水体、土壤及水生生物之间的转移和积累情况,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其行为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水生植物对147Pm的浓缩能力最强;鱼对147Pm的吸收极少;147Pm在土壤中的渗透力较弱,80%浓缩于泥土表层1cm内。因此,水生植物可作为147Pm污染水体的环境监测指示生物,并可用于净化被147Pm污染的水体;土壤可以沉淀水体中的147Pm,对去污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六种重金属对大肠杆菌体内质粒DNA一级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质粒pBR322、c-Myc、pC53-SN、pTB29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HB101中使其各自分别在含亚致死浓度Pb2+、Cd2-、Zn2+、Cu2+、Mn2+、Hg2+的液体氨苄LB培养基中,振荡培养24h后,再将这些质粒抽提出来,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研究了这些重金属离子对大肠杆菌体内质粒DNA分子一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种重金属离子中只有Hg2+处理可明显导致质粒DNA序列的改变。此外,供试6种重金属离子连续处理24h未发现可明显导致大肠杆菌体内质粒DNA链的随机断裂。  相似文献   

6.
生物淋滤法提高制革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1000L的搅拌釜式(STR)生物淋滤反应器,在去除制革污泥中重金属铬的同时,研究了生物淋滤技术对处于不同反应阶段污泥的比阻值、ζ电位值、自然沉降性、离心脱水率、离心液中悬浮固体(SS)浓度等指标的影响,并采用电镜扫描仪观测污泥颗粒结构的变化,评价原始污泥和生物淋滤污泥的脱水性能差异.结果表明,生物淋滤处理后,其比阻值从195×1012m/kg下降到5.4×1012m/kg;ζ电位从-25.8mV上升到+2.6mV,污泥由疏松的絮状变成紧实的块状;12h的自然沉降率达到61%;2000r/min时离心脱水率达到83%,离心后上清液中SS下降到946mg/L,固体回收率达到97.3%.制革污泥经过生物淋滤处理后,脱水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舟山港潮间带生物体内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舟山港受排污水影响的表层海水和潮间带生物体内的细菌数量和种类进行了研究.在单齿螺、僧帽牡蛎、平背蜞体内共分离出60株菌株,使用API-20E系统进行细菌种类鉴定,其中优势菌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浅黄华丽单胞菌、阴沟肠杆菌等.一些动物和人类的致病菌如杀鲑气单胞菌、脑膜炎脓毒性黄杆菌也在其中出现.在潮间带生物体内和表层海水中各类细菌数量均较高,其中潮间带生物体内细菌总数平均为8×105个/g、粪大肠杆菌数平均为9×102个/g、弧菌数平均为1.5×105个/g,不同的潮间带生物中,细菌数量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8.
用HPGe-γ谱分析方法测定了阳江核电海域表层沉积物中238U、226Ra、210Pb、228Th、228Ra、40K、137Cs、134Cs、110mAg、58Co和60Co共11种核素的比活度,238U、226Ra、210Pb、228Th、228Ra、40K、137Cs等7种核素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分别为75.2~102.0、32.6~38.6、86.9~148、54.3~71.3、40.9~70.6、580~660和 < 0.16~3.82 Bq/kg干重,平均值分别为82.4±5.2、35.5±2.0、121.7±14、60.2±3.1、57.1±3.1、621±29和2.21±0.31 Bq/kg干重,134Cs、110mAg、58Co和60Co等4种核素的比活度均低于检测限。沉积物中226Ra/238U、210Pb/226Ra和228Th/228Ra比值的范围分别为0.35~0.48,2.63~4.17和0.96~1.36,平均值分别为0.43、3.43和1.06。结果显示,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210Pb相对于226Ra过剩,226Ra相对于238U亏损,而228Th与228Ra基本平衡;沉积物中γ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与粒度分布、离岸距离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丰、沛、铜重氟病区,禽、畜体内氟主要积聚在骨骼中(羊骨1096×10-6~2001.9×10-6,鸡骨335×10-6~378×10-6)及生理功能强的内脏(肝、心、肾等)器官中,氟的含量3.3×10-6~7.17×10-6,肌肉和蛋、奶品中氟的含量大多接近或低于氟的卫生标准,显然肉、蛋、奶食品不是该区地氟病的致病因子。研究表明,动物体内氟含量与环境水氟及叶菜和树叶(含水分高)中的氟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因而造成食草动物比以食粮食为主的家禽体内的氟含量明显偏高。说明水是氟的传播媒界,为该区地氟病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0.
好氧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脱氮性能及细菌种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比较了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对不同浓度氨氮废水的去除情况,并采用定量PCR(RT-PCR)和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研究了2种污泥中氨氧化细菌数量和细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00~500mg/L的氨氮对2种污泥去除COD的影响不大,而氨氮的去除率随着其浓度的上升而下降,絮状污泥的氨氮去除率略高于颗粒污泥(10%~16%).絮状污泥和颗粒污泥中氨氧化细菌的数量分别为2.80×104~3.44×104,7.83×104~1.18×105个/g干污泥.絮状污泥中细菌种群数量高于颗粒污泥,且两者的变化趋势与氨氮去除率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多环芳烃在水/有机膨润土间的分配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TMAB、BDTDAB、CTMAB、OTMAB)改性膨润土制得一系列有机膨润土.研究了萘、菲、蒽、苊4种多环芳烃(PAHs)在水/有机膨润土间的分配行为;描述了多环芳烃在水/有机膨润土间的分配系数(Koc)与有机物本身性质(Koc、S)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萘、菲、蒽、苊在水/有机膨润土间的分配系数(Koc)基本为一常数,与有机膨润土吸附介质无关,相应的分配系数为 2.247×104、2.621×105、2.106×105、5.085×104,其值比多环芳烃在土壤(沉积物)的Koc大约高10~20倍,这是有机膨润土可用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群体感应(QS)是一种细菌谈话机制,指微生物通过释放信号分子进行细胞间交流,调控自由基释放、生物膜形成、基因水平转移等一系列群体行为.环境中广泛存在或使用的介质材料与信号分子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这些群体行为.关于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及其调控机制的综述很多,但却尚未有环境介质对胞内外信号分子影响的总结.本研究综述了微生物各类信号分子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分析并总结了土壤矿物、纳米材料、生物炭和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等环境介质对信号分子的影响,阐明了信号分子与环境介质之间的构-效关系,以期为深入理解真实环境中微生物群体感应调控行为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客土覆盖对降低放射性铈在大豆中积累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客土覆盖对降低大豆中放射性铈积累的效应.结果表明,在受141Ce污染的土壤表面覆盖客土,能降低大豆对141Ce的吸收和积累,效果十分明显,当客土覆盖厚度为12cm时,豆根、豆秸、豆壳和豆籽中141Ce比活度分别下降了83.5%、30.6%、13.7%和11.8%;大豆中吸收积累的141Ce比活度随客土覆盖厚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豆根中141Ce比活度与覆盖的客土厚度呈指数负相关,豆秸、豆壳、豆籽中141Ce比活度则与客土覆盖厚度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单合成衬层填埋场渗漏检测的多介质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填埋场渗漏检测高压直流电法模型,将单衬层填埋场看作水平方向为无穷大的3 层均匀介质,上层为垃圾层,中间层为人工合成衬层,下层为土壤层;漏洞电流视为电流流入端的负电流源和电流流出端的正电流源;介质中任意检测点的感应电势是膜上漏洞面电流源和膜下漏洞面电流源以及膜上供电电极电流源在该点感应电势的叠加.漏洞电流与供电回路电流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流经漏洞的电流(I0)占总电流(Is )的比例(f0)随着填埋场底部面积的增加而减小,当填埋场底部面积≤3600m2 时,I0 占Is 的90%以上,而当场底面积增为105m2 时,I0 仅占Is 的55%.根据独立作用原理,分析了多漏洞情况下各层介质中的电势分布并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大多数化学品的慢性毒理学的认识和了解是很有限的。我们的数据大多来自短期对动物进行的高浓度生物鉴定试验,它们很难与长期的低浓度环境暴露联系起来。某些化学品(主要是致癌物)被认为在所有浓度下,不管其浓度如何低,对人类健康都有害。许多有毒化学品都是有用的,但它们的“毒性循环”的每一阶段(制造、加工、利用和处置)对健康和环境又都存在潜在的危害。有毒化学品从一个环境介质转移到另一个环境介质(例如,从空气到水)的时候,常常保持它们的毒性。这  相似文献   

16.
选取太湖富营养化相对较严重的梅梁湾北部(ML)与西五里湖(WL)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的无机硫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WL 和ML 间隙水中Fe2+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2.1~162.7µmol/L 和63.0~182.7µmol/L,是∑S2-的18 倍和6 倍,分析认为,太湖沉积物中的还原环境是以Fe3+为主导而并非SO42-.沉积物中酸性可挥发性硫化物(AVS)的含量为1.0~11.7µmol/g,在未受污染湖泊范围之内.黄铁矿态硫(Pyrite-S)/AVS>3,表明AVS 能够高效地转化为黄铁矿,也说明黄铁矿是SO42-还原的主要产物.沉积物中黄铁矿化程度(DOP)<10%、硫化程度(DOS)<14%,说明黄铁矿的形成主要受SO42-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准确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元素Cd、As、Cu、Pb含量。采用集恒温平台石墨炉(STPF)一体的纵向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最大功率升温,钯作通用基体改进剂和峰面积积分的一种新方法。测定结果表明,镉、砷、铜和铅的检出限(3σ)分别为2.5×10-13、5.0×10-11、3.8×10-11、2.5×10-11g;相对标准偏差(n=6)分别为3.4%~4.9%、2.5%~4.3%、1.8%~3.6%、1.8%~4.1%;回收率分别为93.5%~106%、91.5%~103%、93.5%~110%、91.8%~108%。方法准确可靠,展现了绝对分析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和营养盐对天然放射性核素垂直分布存在的影响,本文以中国西南部的淡水湖泊滇池的柱状沉积物为例,阐述了天然放射性核素在滇池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说明了滇池沉积有机质和营养盐对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影响。分别应用多通道能谱仪(GX6020)和Vario EL III Elementar分析仪对样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进行测定,应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磷TP的含量。同时,还对有机质、营养盐和天然放射性核素进行了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沉积物中210Pbex指示的年代区间为1955~2017年;沉积物中40K、232Th、238U、226Ra和210Pbex比活度依次为:185±13.2~798±61.0 Bq/kg、46.2±0.19~101±0.47 Bq/kg、54.5±3.99~136±10.4 Bq/kg、28.5±0.20~66.5±0.50 Bq...  相似文献   

19.
长江有机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6月~2005年7月在长江口每月采集表层水样,测定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结果表明,DOC和POC平均浓度分别为1.59±0.21和0.91±0.42mg/L,其中枯季的DOC浓度较洪季高,而POC则呈相反趋势.POC浓度与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TSM)浓度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在TSM中的POC%随着TSM浓度的增加而减小.2003,2004年长江的DOC通量分别为1.32×106t和1.20×106t,POC通量分别为2.69×106t和1.63×106t,约76%的总有机碳在洪季输送入海,组成以颗粒态为主.2003~2004年间POC通量急剧减少,DOC通量与POC通量的比值迅速增大,可能与三峡水库对颗粒物的拦蓄、改造及富营养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x5912(X犯02205土一水介质中低放核素污染物的生物修复/唐世荣(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应用生态学报/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一2(X犯,13(2)一川一246环图Q一61 各种人为因素使人类生态环境的放射性核索本底值不断增加,这些放射性核素一旦进人水-土介质,可通过各种途径产生污染危害。常规的化学或物理方法不适用于水一土介质中低放核素污染物的治理,人类企图开发出新的修复技术以对付低放核素的污染问题。生物修复以其低成本、环境搅动性少等优点而成为关注的对象。本文介绍了环境中低放核素污染物的来源和低放核素生物修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