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沈煜 《环境工程》2013,(Z1):204-207
现有临汾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7万m3/d,采用氧化沟工艺,出水执行二级排放标准。在改扩建方案中,规模扩容至8万m3/d,生物处理部分采用改良A/A/O工艺,深度处理部分采用混合-沉淀-过滤工艺,并且使用高效沉淀池和活性砂滤池等节省占地的构筑物形式,此外在方案中充分考虑对现有设施进行合理有效及充分地利用。  相似文献   

2.
太阳辐射试验标准中的太阳光谱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太阳辐射试验标准、光老化试验标准修订时正确选择太阳光谱提供依据。方法辨析CIE NO.20,CIE NO.85两种出版物太阳辐射光谱特点,从五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统计这两种太阳辐射光谱带宽辐照度的误差;分析相对空气质量、臭氧与水分、云层光学厚度、地表反射率等因素对太阳辐射光谱辐照度的影响;分析人工辐射光源光谱分布特点,以及它们与太阳辐射光谱的差别;分析当前光老化试验标准对光谱辐照度允差的要求;介绍光老化试验结果间的可比性。结果 CIE NO.85光谱更准确、更细致,但其波长范围较窄,两种光谱辐照度的差别很小,大气环境中许多因素会降低到达地面的光谱辐照度;人工辐射光源光谱与太阳光谱的误差、光老化试验标准中光谱辐照度允差都远大于前述太阳辐射光谱间的误差,标准对太阳光谱波长范围的要求比CIE NO.85光谱宽。结论太阳辐射试验标准、光老化试验标准修订时,仍可选用CIE NO.20光谱作为太阳辐射光谱。  相似文献   

3.
从受溴氨酸污染的泥土中分离出1株蒽醌染料中间体1-氨基蒽醌-2-磺酸(简称ASA-2)降解菌株GF3.经形态学观察和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嗜吡啶红球菌.研究了该菌对ASA-2脱色的特性,并利用液相-质谱联用仪初步分析了ASA-2降解终产物.研究结果表明,外加蛋白胨、酵母膏和水解酪蛋白均能促进ASA-2的生物脱色,其中蛋白胨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多种氨基酸可加速ASA-2的生物脱色过程,其中L-亮氨酸促进效果最好.ASA-2脱色的最适环境条件为p H 8.0、30℃和150 r·min~(-1).最适条件下,菌株GF3可使108 mg·L-1的ASA-2在30 h内脱色率达95%以上,TOC去除率为62%.紫外-可见波谱显示,当ASA-2水溶液由红色褪成无色时,ASA-2的特征吸收峰完全消失,并在340 nm产生了新峰.进一步分析发现,ASA-2降解终产物质荷比为260,初步推测产物为3-氨基-4-磺酸基邻苯二甲酸.此外,菌株GF3还可以降解溴氨酸、蒽醌-2-磺酸钠和蒽醌-2-羧酸.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进水浓度、水力停留时间和供气量对活性滤料滤池过滤性能的影响,以石英砂作为过滤介质,以高岭土悬浊液模拟配水进行试验,测试不同条件下滤池对SS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有效过滤高度为700 mm的活性滤料滤池在HRT为10 min、SS为45 mg·L-1左右时,砂循环周期应为24 h以内;进水SS的浓度和供气量基本不影响活性滤料滤池的过滤性能;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活性滤料滤池对SS去除率逐渐增加;活性滤料滤池用于出水SS由一级B标准提高到一级A标准的合理停留时间应为7.5~10 min,最佳供气范围为7.96~26.53 L·m-2·min-1.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光催化剂的稳定性一直是限制光催化氧化技术实用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环管型连续流反应器对所研制的碳黑改性TiO2薄膜光催化剂在长期使用中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光源、有机物负荷、阴离子对光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并对不同负荷下光催化剂表现出的稳定性进行了动力学描述。试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254 nm光源和低负荷条件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活性艳红X-3B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试验中,4个月内活性保持不变,并且不受水中的SO42-、NO3-以及硬度、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受试生物、乙酸钠为底物,研究了2-丁烯醛废水的厌氧处理毒性及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2-丁烯醛废水COD£850mg/L时,厌氧颗粒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SMA)几乎不受影响;当废水COD从2125mg/L提高到4249mg/L时,厌氧颗粒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SMA)从70.5mLCH4/(gVSS·d)降低至9.4mLCH4/(gVSS·d);COD为8499mg/L时,厌氧颗粒污泥的SMA仅为4.7mLCH4/(gVSS·d),且废水中有毒物质表现为杀菌性毒素.随着COD升高,EPS(TOC表征)、多聚糖、蛋白质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不同COD条件下EPS荧光峰数量及位置相同,分别为类酪氨酸荧光峰peak A (λex/λem=275nm/305nm)、类色氨酸荧光峰Peak B (λex/λem=275nm/350nm)、辅酶F420贡献的荧光峰Peak C (λex/λem=415nm/470nm)及类富里酸荧光峰Peak D (λex/λem=335nm/450nm),其中荧光峰peak A和peak B峰强度较强.  相似文献   

7.
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油烟过滤-洗涤复合式净化效率的理论模型,推导出了净化效率的理论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试验对其进行了必要的相似修正,最后获得了一个可以应用于实际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该公式对于油烟过滤洗涤净化过程的参数优化和净化器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膜污染引起膜通量下降,导致膜使用寿命的降低以及运行成本的升高,制约着膜技术的发展。为缓解膜污染,合成具有紫外-可见光响应的Ag_3PO_4/TiO_2纳米材料,并应用于聚偏氟乙烯(PVDF)膜改性,制备了新型膜材料。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测定、光催化降解能力测试、循环过滤实验等研究其性能。实验表明,与PVDF膜相比,Ag_3PO_4/TiO_2-PVDF膜表面更平滑,平均粗糙度由64.9 nm下降至30.8 nm;亲水性得到改善,接触角初始值为58.8°,下降速率为1.12°/min;具有自然光下催化氧化降解罗丹明B的自清洁能力,将其含量由86.1%降至65.5%;在循环过滤中难被污染、易于清洗,保持较大的通量恢复率。  相似文献   

9.
悬浮浆态光催化反应体系具有固-液接触面积大、过程效率高和处理量较大的优点,但存在浆态体系中纳米催化剂难于分离回收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在废水污染物光催化降解过程中使用易于沉降分离的微米级颗粒光催化荆,并与新设计的多层光源内置式气-液-固循环流化床相结合组成的光催化反应体系.以微米级颗粒Gd-TiO2为光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国家强制要求城镇污水厂将尾水的排放标准由一级B提高至一级A,且通过政策以及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开展再生水的回用。混凝过滤工艺用于深度处理可以有效去除SS和总磷,使用聚合氯化铝、硫酸铝和氯化铁作为混凝剂对比实验。使用PAC作为混凝剂,深度处理后出水总磷可以达到0.1 mg/L,SS基本可以稳定在8mg/L以下。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地域的阳光光谱分布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阳光的光谱能量分布特性。方法对高原、西北沙漠、热带海洋等3个地域200~800 nm波段的阳光进行光谱测量,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天气状况、不同扫描速度下的阳光光谱能量分布特性。结果高原地区阳光光谱中的紫外-可见波段的辐照强度明显比西北沙漠和热带海洋地区高,多云时200~800 nm波段的辐射总量与晴天相比降低1/4,200~400 nm的紫外波段的辐射总量仅为晴天时的54%。光谱测量仪的扫描速度对光谱测定结果基本无影响。结论研究获得的阳光紫外截止点、340 nm处的辐照强度、不同波段的辐照量,可为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中的光源选择、光谱能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评价了吉林省某地含砷高危爆炸物造成的砷污染,同时借助GIS软件绘制了砷污染指数分布图。结果表明:以土壤环境背景值的上限值为评价标准,平均污染累积指数为2.61,最大为65.38,约57.38%的土壤受到人为外源砷的干扰;以(GB 15618-2008)中砷的二级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平均污染指数为1.01,最大污染指数达15.27,超标率为23.87%,表明该区存在严重的砷污染;地累积指数污染评价结果也表明该地存在明显的外源砷污染,受到污染的比例达41.57%;3种评价方法结果基本一致。污染指数分布表明,该地重污染区集中在中部区域,并形成了一个西北-东南方向分布的污染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GJB 376A—2019和GJB 8185—2015可靠性评估方法,通过样本的发火试验,对发生哑弹的故障中与火工品关联的底事件检出率进行研究,提出更合理、更科学的应用方法以及改进建议。方法 采用蒙特卡洛模拟仿真的方法,研究升降法标准差估值无偏情况下,2个标准中规定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对底事件的检出效率。结果 GJB 376A—2019规定的方法对于哑弹的检出效率远高于GJB 8185—2015规定的方法。结论 GJB 376A—2019更便于工程应用,GJB 8185—2015存在哑弹检出效率方面的局限性,建议在标准中进行的升降法试验程序中,增加对于出现的不发火样品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4.
海洋颗石藻是一类重要的浮游植物功能群,可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钙化作用,在全球海洋碳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海洋是人类排放CO2一个重要的汇,大气CO2浓度迅速上升导致海洋酸化、升温、营养盐浓度及混合层内光照强度变化。这些复杂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其他扰动相叠加,同时作用于海洋浮游植物,对海洋颗石藻的生长施加多重压力,进而对海洋碳循环产生复杂的反馈效应。本文主要综述单一环境因子(CO2浓度、温度、营养盐及光照水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下多重环境因子的复合作用对海洋颗石藻的生理生态学效应及其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潜在影响,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这一热门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推荐的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优化了试验条件,标准样品测定的相对误差为0.5%,优于方法推荐的2.0%;标准溶液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2:2%,优于方法推荐的2.3%;加标回收率在100%~101%。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夏季高温高湿和降水过程对大气颗粒物谱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26  
2004-07-13~2004-08-23使用TDMPS-APS系统在线测量颗粒物的数浓度谱分布,并于07-16~07-18选取了高温闷热夜晚、日间高温高湿和雨后晴朗干洁3种天气条件,使用多级串联撞击式采样器(MOUDI)测量颗粒物的质量浓度谱分布,结果表明,高温高湿天气条件下颗粒物的污染、尤其细粒子污染严重,导致很低的能见度(2.5km);PM1.8和PM10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0.68μg/m3和249.35μg/m3,细粒子质量浓度占PM10的68%;粒径为50~100nm颗粒物的数浓度最高,为2×104~3×104个/cm3;降雨过程对粗粒子和细粒子均有去除作用,对细粒子的去除作用尤为明显;降雨后PM10和PM1.8浓度分别比降雨前降低3倍和6倍;降雨过后的晴朗干洁天气有利于新粒子(3~20nm)的生成,生成的新粒子快速长大到50~100nm;随着污染物的累积,以后几天内又变为污染天气.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灭幼脲Ⅲ号杀虫剂在大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试验结果.经在南北两地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灭幼脲Ⅲ号属非持久性农药,在作物和土壤中都较快地消失,在大白菜上的半衰期为3.8—14.0d,在土壤中为8.8—27.0d.用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稀释2500倍,每亩每次按常规用药10g或加倍药量20g(有效成分)施药,喷施2或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三周时,灭幼脲Ⅲ号杀虫剂在大白菜的最大残留量为2.67ppm,在土壤中为13.81ppm.建议该农药在大白菜上的最高允许残留量(MRL)为3ppm,安全间隔期为21d.  相似文献   

18.
太湖水体上行漫射衰减系数的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上行漫射衰减系数是反映水体中上行光强衰减的重要光学参数,它直接影响着水下光场分布,对水环境生态系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太湖水体而言,上行漫射衰减系数的变化特征尚不明确.为此,本课题组于2010年4月29日到5月2日对太湖水体28个采样点进行了野外原位观测,获取了相应的水体光学参数和水质参数数据集.在分析水体上行衰减系数光谱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其与太阳高度角、悬浮物浓度和叶绿素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行漫射衰减系数的光谱特征表现为短波蓝光部分衰减系数较大,长波红光部分衰减系数较小,且衰减系数在575~700 nm之间随着波长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在675 nm附近出现相对高值,其与叶绿素a浓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574,n=28,p<0.05).下行与上行漫射衰减系数随波长的变化特征大致相似,其差值谱线的变化规律为:小于400 nm的范围内,呈线性减小;在400~800 nm之间除760 nm附近有一峰值外,其余部分基本无明显变化;大于800 nm时,又迅速增加.上行衰减系数在不同湖区的空间分布大致为:开阔水域区>草型湖区>典型藻型湖区>草、藻过渡型湖区,藻型和草、藻过渡湖区在675 nm附近的峰值皆较为明显.上行衰减系数基本上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上行漫射衰减系数与悬浮物浓度的偏相关性最好(r=0.963,n=28,p<0.05),太阳高度角次之(r=0.474,n=28,p<0.05),叶绿素浓度的最低(r=0.175,n=28,p<0.05).  相似文献   

19.
建立一种土壤中壬基酚的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土壤样品经二氯甲烷索氏提取、旋转蒸发仪浓缩蒸干后,用色谱流动相溶解。以色谱甲醇与高纯水(体积比为85:15)为流动相,经C18色谱柱分离,在检测波长277nm进行紫外光检测。土壤样品中4-壬基酚的捡出限为20ng/g,4-壬基酚混合标准检测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在2.39%-4.56%之间。加入标准溶液后,土壤中壬基酚的加标回收率为98.73%~101.78%,标准偏差小于2.97%。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可靠,适用于土壤样品中环境类激素4-壬基酚的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丁苯橡胶生产废水的好氧生物降解特性,对某石化企业丁苯橡胶生产装置的生产废水进行好氧处理,并采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手段对水质指标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经好氧生物降解后,丁苯橡胶废水中ρ(CODCr)和ρ(DOC)分别降至155和76 mg/L,CODCr和DOC去除率分别为76.07%和70.08%;废水中二苄胺、苯乙烯和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等9种主要特征有机物19 d内可被完全降解. 丁苯橡胶生产废水在λExEm(激发波长/发射波长)为225 nm/340 nm、215 nm/290 nm,275 nm/340 nm处有3个荧光峰,分别由二苄胺、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苯乙烯、甲苯和苯甲醛等胺类、苯乙烯和芳香族化合物等有机物产生,好氧生物降解能去除废水中的绝大部分荧光物质,荧光峰强度的总去除率达到93.87%;废水中二苄胺、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4-甲基环己酮、苯甲醛,苯乙烯、甲苯等有机物使丁苯橡胶生产废水分别在波长190~230、230~250、250~400 nm处有紫外吸收,好氧生物降解对UV254的去除率达到52%. 研究显示,丁苯橡胶废水经单独好氧生物处理不能达到GB 31572—2015《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需结合其他方式进行联合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