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霾污染遥感监测业务化流程出发,选取EOS/MODIS为主要数据源,MODIS气溶胶产品及气象数据为辅,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利用LM-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算法反演区域大气颗粒物浓度,分析了可获取的遥感监测指标及气象指标对霾污染的贡献率,筛选出可业务化的霾污染遥感评价指标。对2013年1月江苏省2次典型的霾污染进行了星地同步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霾污染遥感监测结果与地面实测结果基本一致,霾污染遥感监测可以作为地面监测的有效补充,宏观反映区域霾污染空间分布,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空气污染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关键的环境问题之一,气溶胶颗粒物(PM)是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生物气溶胶作为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江苏省泰州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发生沙尘和霾污染时生物气溶胶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冬季沙尘天和霾天气...  相似文献   

3.
灰霾期间武汉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2013年的全年监测数据,分析了灰霾期间武汉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征。霾日主要出现在春季、秋季和冬季。霾日与非霾日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和气象参数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高湿度、静风是武汉城市区域霾日的重要气象特征;PM1、PM_(2.5)、PM_(10)、NO_2、CO、NH3的质量浓度,SOR、NOR值以及PM_(2.5)中的二次无机离子(SO2-4、NO-3、NH+4)和部分元素(Pb、Se、Cd、Zn、K)的质量浓度均在霾日明显高于非霾日,而霾日SO2质量浓度仅在冬季略高于非霾日。选取2013年1月的连续灰霾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组分主要来自当地排放(包括直接排放和二次形成),并受当地气象条件影响。此次灰霾过程中PM_(2.5)中的硫酸盐和硝酸盐主要来自气相反应,气态NO_2主要生成了气态HNO_3,而不是HNO_2。  相似文献   

4.
分析和探讨了福州市春、冬季霾日和非霾日PM2.5、OC和EC的污染特征,福州市五四北和紫阳两点位春、冬季PM2.5、OC、EC霾日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非霾日,霾日对PM2.5、OC及EC的影响程度相一致;PM2.5最高值均出现在霾日,并超过美国USEPA日均值65μg/m3的标准;春季的OC高于冬季,OC/EC的比值>2.0,表明存在次生有机碳SOC,福州市区春、冬季SOC分别占OC的37%和28%,OC占PM2.5的比例为15%~26%;作为一次气溶胶的元素碳EC在大气中的浓度水平较为稳定,OC占PM2.5的比例为4%~5%;福州市环境空气中的OC和EC具有相同的来源,主要为移动污染源.  相似文献   

5.
2013年苏州春季一次重污染天气的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013年3月在江苏范围内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重点分析苏州在此次污染过程中大气污染的变化特征。污染过程中,苏州市颗粒物浓度上升较为明显, PM10的小时质量浓度最高达548μg/m3, PM2.5质量浓度也达到197μg/m3,污染持续时间为2 d,3月8—9日当地空气质量均达到中度污染水平。根据后向轨迹模型、颗粒物离子浓度的分析,此次污染是由外来浮尘及苏州本地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区域霾污染影响所致。根据监测结果与实际污染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2013年4月11日—5月22日期间测定厦门市过氧乙酰硝酸酯,研究该地区光化学污染过程,并统计移动源、植物、工业VOCs的排放量。结果表明,光化学污染不仅产生PM2.5,引起市区NO2浓度升高,还会加重霾的产生和污染水平,提出通过优化树种以降低光化学污染。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6年12月昆山地区出现的1次持续性雾霾天气,对其雾、霾交替过程中所表现的阶段性特征和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程度的雾霾持续约5d,受北方污染气团入侵及冷空气、湿度等条件影响,雾、霾轮流交替出现。(2)与能见度呈现正相关的气象因素有气压和风速;呈现负相关的有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气温与能见度相关性不明显。(3)颗粒物浓度变化大致可分为前、后2个阶段,当相对湿度增大到接近饱和时,颗粒物并不能无限地吸湿增大,此时颗粒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可能已不是主要因素。(4)气团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前期污染物主要来自山西、河南一带,第2次污染气团主要来自西北方向。  相似文献   

8.
大气中硝酸(HNO3)的生成是排放到空气中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沉降途径,对降水酸化、二次细颗粒物中硝酸盐的形成以及在研究光化学污染和霾形成等大气复合污染过程之间的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获得高时间分辨率、准确的大气HNO3测量数据对研究和认识大气中NOx的循环机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大气中的HNO3浓度低且具有很强的吸...  相似文献   

9.
城市区域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从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转化、人体损伤及毒理学角度3个方面探讨了其对人体健康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次微米和纳米粒径级别的大气颗粒物及其化学组成能在最大程度上损伤人体机能。粒径不一的颗粒物有不同的沉积机制、沉积部位和沉积量,化学价态是重金属离子毒性大小的首要因子。从次微米级水平来研究颗粒物的毒性,才能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在研究大气颗粒物对人体损伤机理方面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乌鲁木齐市区高压输变电工程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城市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产生的机理、特征及危害,并通过实地监测,说明了城市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水平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为准则,从多方面提出了城市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的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环境监测为环保行政执法提供的案源主要来自对企业监督性监测、在线监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放射性及固废监测等过程.需从违法主体是否存在、违法事实是否清楚、法律依据是否充分、监测数据是否科学准确等方面,来保障案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生来源的固体废物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固体废物定义和范围,以及已完成的固体废物鉴别实例的研究,指出固体废物鉴别的关键点在于产生来源分析。提出依据产生来源,固体废物可以分为丧失原有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类物质、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其他类物质4大类。如果待鉴别物质的产生来源属于该4大产生来源中的任何一类,则其属于固体废物。  相似文献   

13.
基于ETM 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传统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技术方法的不足,探讨了利用热红外遥感影像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的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密度分割法对广州市热岛分布状况进行模拟实验。最后结合其他统计资料,借助GIS等辅助工具,对热岛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实验结果表明,该种方法具有简便、准确、实用等特点,适合在我国城市开展进行热岛的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14.
15.
16.
阐述了环境与健康监测的现状,根据江苏省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调查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开展环境与健康监测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作分析。提出环境与健康监测内容包括污染物排放监测、环境质量监测、外暴露监测、内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探讨了属于环保部门职责范畴的前3项监测技术内容及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L-M神经网络的道路交通噪声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根据石家庄公路交通噪声的实测数据,利用L-M优化算法的多层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道路交通噪声的预测,经检验,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预测精度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干旱环境监测》2004,18(1):12-15
通过实测、比对和理论分析,对分辩率较差的N  相似文献   

19.
基于灰色聚类方法的湖泊营养状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湖泊水体的营养状态看作一个灰色系统,建立用于识别湖泊营养状态属性的灰色聚类综合评价模型,将水质级别作为一个灰类,水质状态作为灰色变量,根据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方法来确定水体营养状况归类。以太湖为例,基于分布全湖的20个监测点数据,运用灰色聚类法对其进行富营养状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时段太湖大部分水体基本处于中营养水平,局部湖面达到中度富营养状态,客观地反映了太湖湖区水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0.
关于滤纸可溶物对测定悬浮物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干旱环境监测》2001,15(4):249-250
针对滤纸可溶物对测定悬浮物结果的影响作了定量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