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渤海沿岸底栖贝类体内微污染物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以确定渤海沿岸站位底栖贝类体内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范围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沿岸贝类体内Cd的含量普遍较高,而As、Hg和Pb的浓度水平大多较低.辽东湾沿岸贝类体内检测到较高的DDT显示附近区域有新的DDT输入.PCBs的生物残留量以莱州湾近岸为最高,其次是渤海湾近岸;酞酸酯的生物残留主要出现在莱州湾和辽东湾沿岸站位.渤海沿岸大部分站位贝类体内DDTs组份含量已超出相应的USEPA人体健康和野生动物的质量基准,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HPLC分析检测我国沿海双壳贝类体内赤潮毒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使用HPLC方法分析了2001年8~10月间采集的我国沿海双壳贝类体中的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ShellfishPoisoning,DSP)。共分析了肌肉样品64个,消化腺样品11个,其中渤海18个肌肉样品中检出DSP的7个,南海和东海DSP未检出,消化腺检出DSP的有6个,含量最高的是菊花岛菲律宾蛤仔消化腺7.12×10-6(湿重)。并首次报道分析我国沿海双壳贝类体内记忆缺失性贝毒(AmnesicShellfishPoisoning,ASP)HPLC分析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3.
福建沿海养殖贝类中农药残留的含量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对福建省15个缢蛏和牡蛎样品中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DDTs)、PCBs、及有机磷农药残留进行了监测,并对其污染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甲胺磷和有机氯农药滴滴涕的检出率较高,敌敌畏和甲胺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80和2.58×10-9(湿重),滴滴涕平均质量分数为8.84×10-9(湿重)。六六六和多氯联苯未检出。福建省内的闽江口和泉州湾的污染程度相对较高,但贝类体内污染物的含量均在食用卫生标准的控制下。  相似文献   

4.
选取黄渤海区域水产品生产、消费水平较高的23个城市,采集鱼类、海洋贝类、甲壳类、头足类及海珍品(海参、鲍鱼)等5类水产品共1225个样本,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23种全氟烷基物质(PFASs)的含量,并分析了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PFASs的残留水平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PFASs的残留水平具有明显的组分差异、城市分布及品种分布差异等特征.在23种PFASs组分中,共检出20种PFASs,其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9.1%和71.7%,且PFOA的质量浓度占比最高(64.5%),为首要污染组分;在不同采样点样本中,莱州湾近岸的潍坊、滨州和东营,渤海湾近岸的沧州以及辽东湾近岸的营口为PFASs总质量浓度(∑PFASs)较高的城市,残留水平范围为10.2~16.8μg/kg;在不同品种样本中,检出PFASs组分的数量由高到低为:鱼类(20种) > 海洋贝类、甲壳类(18种) > 海珍品(16种) > 头足类(10种),其中海洋贝类、海珍品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FOA,鱼类、甲壳类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FOS,而头足类则是全氟辛烷磺酰胺(PFOSA);通过计算不同水产品中PFASs各组分的平均含量发现,PFOA、PFOS、全氟十一烷酸(PFUdA)和PFOSA在不同品种中平均含量相对较高,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组分差异性;通过计算危害指数(HR)评价人体暴露于PFASs的健康风险,得到PFASs各组分的危害指数均 < 1,说明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残留的PFASs对消费者的潜在健康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5.
2013年和2014年,对渤海中部14个站位进行海洋生物采集,采集的样品共119个,主要品种是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利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监测器(GC-ECD)测定样品体内7种指示性多氯联苯(PCBs)含量,对其残留水平及污染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采集的鱼类、甲壳类、头足类体内7种指示性PCBs检出率分别为58.80%、55.56%、33.33%,含量范围分别为ND~10.60 ×10-9、ND~9.75 ×10-9、ND~3.32 ×10-9;2014年采集的鱼类、甲壳类、头足类体内7种指示性PCBs含量检出率分别为44.90%、23.08%、50.00%,含量范围分别为ND~3.80 ×10-9、ND~3.12 ×10-9、ND~1.32 ×10-9。按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研究海域生物体进行污染状况评价,2013年生物样品PCBs的污染指数范围在0~0.106之间,2014年在0~0.038之间。综上所述,本研究共检测的样品体内7种PCBs总含量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污染评价标准值,该海域生物PCBs含量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农田土壤中多氯联苯残留状况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安琼  董元华  王辉  陈芳  张劲强 《环境科学》2006,27(3):528-532
选择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南某市为试区,对该市农田土壤中18种PCBs同系物的残留量进行了调研,以揭示非污染区农田土壤中PCBs的残留现状,以及各种同系物在农田土壤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CBs残留总量介于数十至数千ng·kg-1水平,除PCB77未检出外,其它17种PCBs同系物有不同程度地检出,残留量及检出率最高的分别是PCB138和PCB180.土壤的不同利用方式对PCBs残留量有一定影响,水稻土中PCBs残留量最高,传统菜地中PCBs残留量最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同系物残留的分布状况具有不同的特征,而同系物的分布特征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污染物的来源:稻土中PCBs主要来源于灌溉水,而传统蔬菜地PCBs主要来源为大气降尘,大棚土壤中PCBs则主要来自于农用化学品.  相似文献   

7.
青岛沿海养殖区贝类体内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分布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5月和9月分别在青岛周边的胶州湾、田横湾、鳌山湾、胶南等贝类养殖区的17个站位采集了杂色蛤,竹蛏,栉孔扇贝等三种贝类,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外标法定量,对贝类体内有机氯农药(HCHs、DDTs)残留量进行检测.并对不同情况下残留量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贝类体内HCHs的检出率为60%,DDTs为100%.均未超过国家标准.(2)5月份农药残留量偏高,9月份残留量偏低.(3)生活在河流入海口处的贝类体内农残含量略有偏高.(4)栉孔扇贝对有机氯的富集尤为显著,残留量高.杂色蛤,竹蛏农药残留量低.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沿岸牡蛎体内PCB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8~2012年间在南海北部沿岸海域的23个重要港湾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 )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多氯联苯(PCBs)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时空分布趋势、组成特征以及食用安全性进行探讨与评价.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沿岸牡蛎体内的PCBs的含量范围在8.11~29.10ng/g之间(湿重,下同),平均值是(16.57±4.40)ng/g,出现频率呈正态分布.在时间上,广东、广西和海南沿岸PCBs含量随时间呈下降的总体趋势;空间分布上,珠江口岸段PCBs含量明显高于粤东、粤西、广西和海南4个岸段.PCBs同系物中以五氯联苯在总PCBs含量最高,占47.9%,其次是三氯和四氯联苯,二者之和占总PCBs的30.6%; 同系物以PCBl05、PCB118和PCB101+113为优势组分,3者之和占总量的百分比为24.0%.南海北部沿岸牡蛎体内的PCBs残留量远低于国内外相关食品安全限量标准,估算的沿海居民食用牡蛎的PCBs 暴露量为5.52ng/(kg·d),仅占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定的每日耐受量值的27.6%.PCBs的二 毒性当量(TEQ)平均值为39.4pg/g.  相似文献   

9.
北方海洋生态站几种经济动物体内5种重金属残留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北方海洋生态站生态监测海域几种贝类、鱼类体内Hg、Cd、Pb、As、Cu残留量及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且评价了这些经济动物的生物质量。结果表明:贝类Hg的含量(×10-6湿重以下同)为未检出~0.026,As为0.330~1.361,Cu为0.67~14.04,Pb为0.022~1.02,Cd为0.086~3.90;鱼类的Hg含量为0.001~0.017、As为0.672~0.998、Cu为1 35~5.90、Pb为0.016~0.57、Cd为0.006~0.45。扁玉螺体内重金属残留量季节变化明显;生物体内Hg和Cu的含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关于食品中限量卫生标准,其他重金属含量均有超标现象,Cd最严重。  相似文献   

10.
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内的石油烃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990-97-1991-12期间,监测了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量,计算了沿岸软体动物体内石油烃含量的本底值为3.47-19.7mg/kg,用本底值的上限作为评价标准,对沿岸贝类的石油污染状况,按污染程度做了海区划分,结果是大连湾,长江口,锦州湾的经济贝类是石油烃污染严重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黄海和东海海域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分析了黄海和东海陆架浅海区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油类、Cu、Zn、Pb、Cd、Hg、Cr、As、总氮、总磷的含量,通过对数据进行适当的数理统计处理,计算出了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各化学要素的背景值。以此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确定了调查海区沉积物中各化学要素的贫化区、背景值区、超背景值区和异常富集区。  相似文献   

12.
黄海和东海海域溶解氧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根据黄河和东海海区四个季度的调查资料,描述了溶解氧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黄、东海溶解氧分布的基本特征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随着水温的变化,不同季节这一差别有所不同。黄、东海溶解氧平均值分别为495.4和420.3μmol/L,测定范围分别为90.2-681.9和133-9-692.8μmol/L。以长江口以东H断面为例,描述了夏季溶解氧的断面分布特征,在20-30m水层出现一氧跃层,30m以下垂直分布比较均匀。文中还深入研究了东海陆架区黑潮水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北黄海与渤海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998年9月和1999年5月渤海航次和1999年8月北黄海航次所采集的柱状沉积物和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P形态的六步连续提取分析,分析了各种形态P在表层及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对沉积物充空气和N2条件下培养前后各步形态P的测定,认识各步形态P培养前后的变化以及不同的氧化还原环境对各步形态P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渤海到并黄海总P的含量逐步降低。碎屑磷灰石的含量在六步中含量最高,约占50%左右,其次是非活性有机磷,约占20%,其他几步含量较小;充N2培养沉积物样品中碎屑磷灰石的含量要比充空气的低,其他形态的P较充空气培养的略高或相关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研究我国近海异戊二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于2013年11月6—23日(秋季)在黄海、渤海海域设25个采样点采集海水样品,其中在A断面4个采样点采集不同深度海水样品,运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对海水中c(异戊二烯)进行分析,研究其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并对异戊二烯的海-气通量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①表层海水中c(异戊二烯)的范围为10.76~48.67 pmol/L,平均值为(22.85±10.52)pmol/L,其水平分布呈北高南低的特征;②c(异戊二烯)与ρ(Chla)(Chla为叶绿素a)呈正相关(R=0.643 4,n=25,P<0.000 4),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研究海域内c(异戊二烯)水平分布与变化规律的重要因素;③调查期间c(异戊二烯)在A断面上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且没有出现明显分层现象;④表层海水中异戊二烯处于过饱和状态,其海-气释放通量范围为6.26~449.81 nmol/(m2·d),平均值为(91.62±109.75)nmol/(m2·d). 研究显示,我国陆架海区可能是全球海洋、大气异戊二烯重要的源,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亟需展开.   相似文献   

15.
王鑫  张洪海  杨桂朋 《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0):1119-1125
于2011年12月—2012年1月对我国东海、黄海表层及不同深度海水中c(DMSOd)(DMSOd为溶解态二甲亚砜)和c(DMSOp)(DMSOp为颗粒态二甲亚砜)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来源及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c(DMSOd)和c(DMSOp)分别为(10.10±7.54)和(8.72±7.80) nmol/L,其水平分布明显受调查海域中浮游植物组成和丰度的影响;垂直分布上,c(DMSOd)和c(DMSOp)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浅水层(3~20 m). 相关分析表明,c(DMSOd)与c(DMS)(DMS为二甲基硫)之间没有相关性,但与c(DMSOp)显著相关(R=0.442, n=41, P<0.006),说明冬季表层海水中DMSOd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细胞内DMSO的释放,而不是DMS的氧化(光化学氧化和微生物氧化). 另外,c(DMSOp)/ρ(Chla)与盐度呈正相关(R=0.532, n=46, P<0.004),说明盐度的改变会影响浮游植物组成的变化,进而影响c(DMSOp).   相似文献   

16.
黄海和东海生源要素的化学海洋学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根据东、黄海地区化学海洋学方面的调查结果,概述了东、黄海海区生源要素的时空分布和迁移转化特征,河流输入和大气沉降对东,黄海生源要素的贡献,以及沉积物与上覆海水的营养盐交换。  相似文献   

17.
黄、东海溶解态无机砷的形态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2000年10月和2001年5月航次黄、东海的无机砷进行了测定.两个航次中黄、东海总溶解态无机砷(TDIA8)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21.和12.~23.nmoL,L,亚砷酸盐(As3 )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2.4和0.1-9.2 nmoL/L,2000年秋季TDIAs和As3 的含量明显低于2001年春季.长江对黄、东海的影响非常显著,是主要的物质来源之一.黄海溶解态无机砷的平面分布表现为沿岸和东黄海交界处高,黄海中部冷水团区含量较低.东海自长江口向西南琉球群岛沿伸的PN断面中,TDIAs和As3 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梯度,自长江口向中央海区递减,然后由于受到黑潮水入侵含量又开始升高.东海陆架区As3 的含量、分布受到浮游植物活动的影响,表现出与叶绿素含量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春季黄渤海溶解有机碳的平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10年4~5月对黄渤海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了黄渤海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含量及其平面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渤海DOC的浓度范围为0.96~4.71 mg.L-1,平均浓度为2.27 mg.L-1.平面分布上,DOC整体呈现南北近岸浓度高、中部外海浓度低的特点.在渤海西部近岸、山东半岛东部及长江口东北部均存在高值,尤其是渤海西部近岸,DOC浓度最高达到4.71 mg.L-1,这主要是受河流输入和沿岸流的影响;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南黄海中部外海,DOC浓度普遍低于1.50 mg.L-1.  相似文献   

19.
春季黄渤海海水中尿素分布特征及溶解态氮的组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志林  石晓勇  张传松 《环境科学》2015,36(11):3999-4004
2014年4~5月对黄渤海海域进行了一次大面现场调查,分别采用二乙酰一肟-盐酸氨基脲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调查水样中尿素及各形态氮的浓度,分析了该海域尿素的浓度状况、分布特征以及溶解态氮的基本组成,并分析了该海域尿素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春季黄海渤海海域尿素的浓度范围是0.21~2.17μmol·L-1,平均浓度为(0.84±0.20)μmol·L-1.各调查海区中,北黄海海域尿素平均浓度最高,南黄海浓度最低.同时结果表明尿素是调查海域中溶解有机氮(DON)的重要组成部分,占DON的7.90%.在黄海海域尿素浓度由近岸到远海逐渐降低,高值区主要位于大连、青岛等人口密度较高且离岸较近城市的外海海域.渤海海域尿素浓度呈现由近岸到远海依次增加的趋势,说明河流输入不是渤海尿素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可能存在着河口附近泥沙对有机氮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方法测定了2014年5月黄海、渤海所取海水样品中异戊二烯的含量,探讨了其分布特征、海-气通量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春季黄海、渤海海域表层海水中异戊二烯的浓度范围为6.02~32.91pmol/L,(平均值±标准偏差)为(15.39±4.98)pmol/L,在黄海中部海域出现浓度高值;表层海水中异戊二烯与叶绿素a(Chl-a)浓度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2=0.2529,n=49,P < 0.001),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在异戊二烯生产和分布中发挥重要作用;春季黄海、渤海异戊二烯海-气通量的变化范围为0.78~192.43nmol/(m2·d),(平均值±标准偏差)为(24.08±30.11)nmol/(m2·d),表明我国陆架海区是大气异戊二烯重要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