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绍了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液氨中油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三氯三氟乙烷或四氯化碳萃取后测定总萃取物,随后将萃取液通过氟罗里硅土吸附柱分离非极性的碳氢油和烃的极性衍生物,并测定碳氢油,烃的极性衍生物由总萃取物与碳氢油含量之差间接求得。用本方法测定了镇海炼化公司氨回收的精制液氨及大化肥装置的液氨中油的含量,并对油组分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针对炼化装置机组润滑油站油雾无法回收、现场卫生差及VOCs排放超标等问题,通过对几种油雾治理方式的分析比对发现,将离心式分离法和过滤法相结合可显著降低补油量,改善现场卫生,直接减少非甲烷总烃排放量,同时也为装置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BSCI-1型亲油圆盘式收油机是为了回收溢漏在港口、油码头、内河、河口和湖泊中漂浮在水面上的溢油和石油产品油而设计的。本机也可用于回收工厂废油池中各种中、高粘度的燃料油、润滑油、动物油和植物油。 BSCI-1型亲油圆盘式收油机自1985年12月开始研制,1987年9月完成。 BSCI-1型亲油圆盘式收油机包括收油机本体、动力源、输油车和附件四大部分。 BSCI-1型亲油圆盘式收油机在水面回收溢油时必须与围油栏配合,组成油回收系统,才能有效地回收溢油。  相似文献   

4.
我厂是生产链条的专业厂。链条的滾子、套筒、销轴等另件均须在液体氰化槽渗碳,以提高其使用寿命。去年,杭州市环保局要求我厂在对废水、废渣已作中和处理的基础上,对废气也应作中和处理,然后排空。我们的作法:是在原离心式通风机直接排空的现有设备上进行技术改造。采用侧面进风,用5~10%次氯酸钠的  相似文献   

5.
石油回收国际组织(ORI)正在推广一种专门用来提取石油和油水乳化液中最重的成份的新机械。 由单人操纵的称为Shank 5000重油回收装置的这个系统,每小时回收高粘度油可达30吨。 Shank装置用原设计和改进的链环型输送带与一种灵巧的工艺方法相结合,保证从链环型皮带里压出回收油。该装置由一台双缸气冷柴油机提供动力,在设计和操作方面考虑到通用性,能在水上或陆上,即有可搬性要求的海滩上有效地工作。  相似文献   

6.
油回收装置是处理海上溢油事故的重要设备之一。目前海上溢油处理方法主要有燃烧处理、乳化分散处理及回收等方法。燃烧法虽简便有效,但会受到周围环境状况的限制,而且有可能引起二次污染。乳化分散法亦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除药剂用量大外,药剂的喷洒方法、搅拌方法以及药剂毒性等都存在问题。因此,作为确定无害溢油处理方法,以采用油回收装置为最佳。目前国外油回收装置种类繁多,本文仅收集了几种美国的油回收装置,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OPC——1000油回收装置  相似文献   

7.
为弄清楚非烃 +沥青质热演化过程中的生烃情况 ,对未熟非烃 +沥青质进行了低温模拟生烃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非烃 +沥青质在低温条件下 (<2 5 0℃ )生成烃类气体量很少 ,主要以生成液态烃为主 ,液态烃转化率最高可达 388mg/g ,所生成的液态烃表现出明显的奇碳优势 ,为未熟 低熟油。原始母质类型不同的非烃+沥青质模拟产物特征有所不同。非烃 +沥青质对未熟 低熟油的生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国际上使用吸油材的溢油回收装置的发展概况,简要地介绍了国外几种主要的使用吸油材的溢油回收装置,并对这几种溢油回收装置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最后着重就使用吸油材的溢油回收装置研制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我们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吸油材料     
大家都知道,在溢油处理工作中,一般的方法是首先用机械装置(收油器等)将大部分溢油回收起来,然后使用吸油材料回收残留的少量溢油,最后喷撒消油剂将无法回收的油乳化分散在海水中。吸油材料是处理溢油的重要器材之一,因此研究吸油材料对消除溢油和防止海洋油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油回收船和油回收器的定义 油回收船和油回收器是处理溢油事故的主要器材。油回收船指本身具有回收水面溢油能力不必依靠其他设施的动力船,它具有捕集、贮存和运送油三种功能。油回收器是指能在水面捕集浮油的机械装置,它只具备集油、贮油、移油这三种功能中的一种或二种。油回收船和油回收器的能力各国有不同规定。日本制定的标准为:油回收船自力推进,航速30km/h  相似文献   

11.
沉积物干样石油烃类总量测定中几种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荧光分光技术,考察并比较了沉积物中石油烃的五种前处理方法;讨论了最佳测定条件及一些有关的问题(如:溶剂,溶沉此、温度、粒度等);用大庆原油,15号汽油机油、20号重柴油作内标油,用海洋沉积物、湘江沉积物、水库沉积物为基质,测定了三种油在不同浓度时,对三种沉积物中标准添加法的回收率。作者认为手摇浸泡法,仍是目前一种比较简单,设备廉价的处理方法。此外,作者认为碱处理法,回收效率较高,也可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影响海水石油烃溶解度的各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海水中石油烃-正烷烃的溶解特征。测定了在不同盐度、温度,pH和不同浓度的脂肪酸、腐殖酸条件下海水中石油烃的组成和浓度,考查了某些环境因素对石油溶解过程的影呵和垂直扩散规律。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三种油:O#轻柴油、15#机油和渤海原油。  相似文献   

13.
日本门前技术研究所开发成功鱼类加工排水处理中浮油回收装置。该装置安装在废水贮槽中,皮带转动时油吸附在皮带上,在装置上部的机械辊轮中被回收。回收前先在贮槽内加入该所开发的药剂,使浮油很容易附在皮带上。皮带由氟树脂加工的高分子纤维组成,宽10O~280mm,每小时可回收油豆~2升。鱼类加工浮油回收装置@洪蔚  相似文献   

14.
堰式回收技术在海上溢油污染治理中应用广泛。应用堰过流理论对堰式撇油器中回收堰的过流性能进行分析,确定薄壁回收堰发生过流不稳而导致回收效率变差的原因,提出应用曲线形实用堰代替薄壁堰以改进回收堰的过流稳定性和回收速度,并给出曲线形实用堰的设计方法,为堰式撇油器实现溢油的快速高效回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前言烧碱碱液广泛用于含硫醇和硫化氢的液态烃(各种油)和气态烃(天然气,油田气和炼广气等)的脱硫,脱硫效率都很高。脱硫后的废碱液的再生问越直接关系到碱液再脱硫的效率、脱硫的成本和环境保护问题。过去,工业上普遍采用的废碱液再生方法是加热水蒸汽汽提再生。该法需要  相似文献   

16.
细粒岩石(油源岩)中保存的死亡生物体的有机残余物,在温度高于100℃时,经化学分解形成油气烃类物。这些有机残余物通常称为干酪根。如果有足够多的烃类生成,那么就有一些烃类要从油源岩中排出。本研究分析了采自北海的基默里奇克莱(上侏罗统)页岩,该页岩目前正在向邻近的砂岩排烃。如果大多数排烃作用正如先前提出的是烃类在压力驱动下以不连续的烃相经页岩孔隙流入砂岩孔隙的话,则所得结果是能够进行解释的,此外,毛细管力似乎可以增加靠近页岩和互层砂岩之接触面处的排烃效率。看来,低于C_(10)的烃分子的扩散作用可以改变页岩中残留的和排出的液态烃的组成。  相似文献   

17.
最近十年,日本所出现的海洋污染事故,总数已减少36%,在所有事故中溢油事故约占80%。本论文是根据日本现在使用的三种有代表性的油回收系统所作的论述。一、用充气扩散分离方式回收呈薄膜状扩散在海面的低粘度油。二、用机械转笼式回收在海面呈厚膜漂浮状的原油、重油等高粘度油。三、使各种油凝固成体(冻状)进行机械回收,即凝固回收法。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围油栏是溢油事故处理的重要器材之一。它作为防止水面油污扩散、缩小溢油面积,配合油回收船等回收水面上的石油,是行之有效的工具。 发生溢油事故时,快速围油是防止进一步的污染最基本的手段,通常只有在预防溢油和围油时才展开围油栏。表1介绍了日本取得型式承认的A、B型围油栏的主要技术参数。技术标准中同时考虑了A、B型围油栏的展开作业性能,互换性以及各种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仍然存在着在潮流或波浪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美国科德角运河2号燃料油溢油后短期急性曝油的紫贻贝在自然条件下对石油烃化合物的吸收、保留和释放。曝油1-2d后,紫贻贝软组织中石油烃化合物的浓度是背景值的10~200倍。第3d至第29d内石油烃化合物浓度迅速降低,正构烷烃、低分子量芳香烃降低速率最快。溢油110d后,各种石油烃化合物浓度达到背景值水平。化合物的分子量及其相应的水溶性,与分子类型和分子结构有密切关系的代谢和降解作用,是紫贻贝释放石油烃化合物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20.
原油污染土壤的颗粒活性炭增强微波热修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微波加热技术的加热速度快、内外同时加热及选择性加热特点,快速修复原油污染土壤并将污染油有效回收.在污染土壤中加入一定量的强微波吸收体——颗粒活性炭,提高土壤体系利用微波的能力,使土壤在微波场中加热到较高温度,从而去除污染油并将其在冷凝装置中冷凝回收.考察了相关参数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及污染油的回收情况.结果表明,在颗粒活性炭剂量(质量分数)为10.0%、微波功率为800 W、系统压力为0.08 MPa、载气流速为150 mL·min-1条件下,该修复方法可在15 min内将土壤中污染油去除99%以上;同时将91%左右的污染油回收,与初始污染油相比,回收油的化学组成没有明显变化.此外,研究结果显示,颗粒活性炭可重复用于增强微波热修复污染土壤且重复使用中其增强能力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