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主要成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广 ,侵蚀强度大 ,是其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标志。水土流失加剧是人类不合理活动 ,主要有陡坡种植、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工程破坏等所使然。当前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治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关键是通过改变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开发方式 ,引导人类活动向与自然协调、与水土保持相一致的方向发展 ,并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主要成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广,侵蚀强度大,是其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标志。水土流失加剧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主要有陡坡种植、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工程破坏等所使然。当前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治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关键是通过改变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开发方式,引导人类活动向自然协调、与水土保持相一致的方向发展,并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建林 《生态环境》2000,9(4):266-269
目前湖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已由50a前的1.87万km2增加为4.40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0.8%。水土流失为中等以上的县市占全省的比例达到了60%。湖南省水土流失以面蚀为主,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水土流失主要有以下危害降低土壤肥力,加剧旱洪灾害尤其是湖区的洪涝灾害,降低水利工程效益和阻碍水上交通。由此可见,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关系到湖南山区的经济发展和广大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还关系到保护环境、资源和洞庭湖区的长治久安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水土流失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爱刚  张镭  索安宁 《生态环境》2010,19(7):1599-1604
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研究只重视景观格局的研究,而忽略了生态过程的研究。文章针对水土流失这一重要生态过程,提出了基于水土流失过程的景观坡度指数和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并对黄土高原泾河流域15个子流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认为泾河流北部各子流域主要以水土流失的"源"景观为主,景观坡度指数大,空间负荷指数小,水土流失风险大;流域南部各子流域上游以"汇"景观为主,坡度指数大,中下游以"源"景观为主,景观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风险;流域东部局部子流域主要以水土流失的"汇"景观为主,"源"景观相对较小,"源"-"汇"景观空间分布均衡,水土流失风险小。  相似文献   

5.
以广州市为例,重点分析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现状与危害。广州市的水土流失类型可分为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其中自然侵蚀主要有面蚀、沟蚀两种形式,在广州市范围面积分布相对较广,但侵蚀强度内并不严重;而人为侵蚀突出,侵蚀类型和强度也更为复杂多样。人为侵蚀的成因主要有:采石取土、交通道路建设、开发区建设以及坡耕地。人为侵蚀已经成为广州市水土流失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以广州市为例,重点分析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现状与危害。广州市的水土流失类型可分为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其中自然侵蚀主要有面蚀、沟蚀两种形式,在广州市范围面积分布相对较广,但侵蚀强度内并不严重;而人为侵蚀突出,侵蚀类型和强度也更为复杂多样。人为侵蚀的成因主要有采石取土、交通道路建设、开发区建设以及坡耕地。人为侵蚀已经成为广州市水土流失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广东省赤红壤水土流失区为例,综合分析了赤红壤水土流失区发展持续农业的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发展持续农业的途径与对策.认为:水土流失区发展持续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土壤退化;发展持续农业的根本途径在于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建立立体农业生态系统;侵蚀土壤上重建森林植被群落首先要建立先锋群落,然后建立稳定的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群落。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佩钦 《生态环境》2003,12(1):33-36
湖南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农业大省,在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农业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严重,生态环境整体上尚未根本好转。湖南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灾害频率和强度提高;不适当的丘岗山地与坡耕地开发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文章结合已有研究工作,提出了湖南农业生态建设主攻方向和措施。作者认为,(1)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是减少水旱灾害的根本措施。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是综合开发潜力大、人类垦殖活动频繁、环境相对脆弱的丘陵地区。(2)要构建人地协调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在丘岗山区,依据不同自然条件,构建高效农业生态系统。达到提高生产率并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平原湖区调整农业布局,实行避灾减灾种植制度。(3)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9.
从1998 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说起,分析从汉代到清末2000 年间及近40 年来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变化趋势,认为造成长江洪水灾害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异常,但也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关,其中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是最重要的因素。探讨了防治长江水患的对策;基于对土壤的吸水和贮水功能主要靠地被层和土壤有机质层,而水土流失是从植被破坏、地被层消失开始的,以及对古今治水、治土正反两个方面的认识,提出了治水的同时应治土的观点及5 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东北典型黑土区农村居民点对水土流失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地关系视角探究典型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合理优化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以东北典型黑土区克山县为例,综合运用分散度统计、核密度估计、空间关联测度模型等空间分析方法,揭示1988—2018年克山县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规律;结合修正通用RULSE模型,采用景观指数分析和广义变异系数的灰色关联度量化模型,探讨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0 a来,克山县农村居民点数量急剧增加,分散化趋势明显,以高密度多核心集聚、低密度广泛分布为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分布重心向东北部迁移。(2)研究区水土流失以微度、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水土流失强度空间分布格局与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一致性。(3)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因子与水土流失面积的关系存在差异,农村居民点分布范围与密度对水土流失具有较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观澜河流域地处南亚热带,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流域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改革开放以来,流域的大片土地被开发成了工业开发区。工业开发区在建设阶段,机械夷平土地所形成的各种松散的堆积坡,引起了新的水土流失类型。本文研究和探讨了该流域的水土流失规律及水土流失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嫩江,松花江流域1998年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引发的连续暴雨造成的;水利工程设施落后,森林过度采伐,水土流失严重,湿地功能退化等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今后应该搞好松嫩流域长远的科学的水患治理规划与分布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3.
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具有宏观、快速、效率高的优点,可以实现水土流失时空动态监测;侵蚀137Cs核素示踪技术能够提供独立的土壤侵蚀与堆积数据以及空间分布的信息,与其它方法相比,不仅具有无时空限制、操作简便快捷的优点,而且可提供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多空间尺度(测点到流域)年均净侵蚀量。核素示踪与遥感解译的结合,可实现水土流失评价的宏观与微观、点与面、估算与实测的结合,大大地提高水土流失评价时空分辨率和精准度。文章以锦屏二级水电站工程建设区域为例,将137Cs侵蚀示踪技术和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方法相结合,基于GIS技术,对区域内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建立国家水土保持信息数据库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水土保持信息数据库的内容,功能,数据库系统的结构,组织管理等进行了初步探讨。该数据库系统内容包括:影响水土流失的因子,水土流失状况和水 土保持工程效益等,系统是以网络结构,按照多级别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不同级别具有各自独特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水土流失的定量遥感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水土流失定量遥感的概念,阐述了它的四项基本要求,报道了它的应用研究进展,并为尽快实现中国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治理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路建设曾经给深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 ,主要有 :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派生影响 ,对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产生破坏 ,影响了部分区域动植物生存环境等。主要对这些环境影响及已进行的治理及其成效进行综述 ,对治理工作的不足及未来对策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水土流失定量遥感的概念,阐述了它的四项基本要求,报道了它的应用研究进展,并为尽快实现中国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深圳以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治理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建设曾经给深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主要有: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派生影响,对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生产破坏,影响了部分区域动植物生态环境等,主要对这些环境影响及已进行了治理及其成效进行综述,对治理工作的不足及未来对策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50 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压力,加上保护不力,使长江流域上中游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对长江流域各省市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的调研表明,与长江流域洪灾加剧紧密相关的生态破坏主要是:森林过度采伐,植被破坏严重;坡地盲目开垦,水土流失加重;湖泊消亡加剧,蓄洪容量减小;泥沙大量淤积,河道泄洪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形特点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由于坡大土层薄,受季风影响而雨水集中,山地多,开发早而植被差,因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水土流失按流失的动力可分为雨失、径流冲失和重力流失;按表现形态通常分为面状流失、沟状流失、塌失和泥石流。正常情况下,土壤也会有些流失,但强度微小,不会影响和破坏永续利用土地生产力,这称为正常侵蚀或常态流失;当流失强度能维持永续利用土地生产力时,称为允许流失强度;而流失强度已达到破坏土地生产力时则称为水土流失。纯粹自然因素,如降雨、地形、岩性、土壤、植被,不论其他因素是好是坏,只要植被茂密,是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