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特种设备使用评估过程中,利用权重系数法,建立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利用对试查区域及使用单位的分析,验证了特种使用单位综合风险评估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有效指导监管部门分级监管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2.
特种设备在印染行业的广泛应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事故和风险,政府部门一直探寻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近年来,保险作为转移风险的有效方式在安全生产方面备受关注,然而其在印染行业的特种设备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因此,文章根据印染行业特种设备的风险特点,着重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分析其风险,并运用作业危险性评价法(LEC)评估作业人员的风险等级、计算事故最大可能损失(MPL)、运用等级系数安全评价法评估企业的安全性,从而量化印染企业的责任风险,应用于责任保险的保费费率浮动计算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介绍了《特种设备目录》随法规变化的历史变迁情况。详细对比了2014年《特种设备目录》修改情况。同时总结了2014年《特种设备目录》的突出变化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1 前言 火电站的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等都属于特种设备范畴,这些特种设备工作条件恶劣(高温、高压、磨损、腐蚀、振动),部件数量多、材质品种多.结构复杂以及存在大量焊接接头,很容易发生故障和事故.是影响火力发电厂安全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决定性因素。2003年全国火电300MW机组非计划停运事故中,电站特种设备事故约占43.8%。所以,加强火电站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借鉴新加坡化学物质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对2家电子企业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2家企业检测的岗位相同,主要危害因素一致,用暴露指数计算的暴露等级结果为可忽略风险、低风险,但其暴露浓度均符合接触限值。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化工园区为例,通过对我国化工园区特种设备风险隐患管理的研究探讨,提出了我国化工园区特种设备风险隐患管理存在的各类问题。针对风险定量简单、缺乏参考价值的问题,引入了定性和定量两类风险隐患分析方法,使特种设备风险隐患的定量分析更具科学合理性;针对特种设备风险评价系统操作复杂、实用性差的问题,结合南京化工园区特种设备管理情况和设备的固有危险性原理合理定义了设备风险影响因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定量加权平均法完善了特种设备风险等级的科学划分;针对化工园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与设备风险管理脱节的问题,引入法律中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理念,设计了具备5级水平的分类监管模型,科学优化了特种设备风险隐患的管理模式。提出的化工园区特种设备风险隐患管理优化方法有助于工程实际应用,使得风险定量更加精确可行,突出了特种设备的监督管理重点,有利于政府、企业的风险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特种设备安全形势严峻,社会影响恶劣。我国现有特种设备责任保险,阻碍了责任保险功能的实现。本文在全面阐释特种设备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特种设备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具有转移特种设备相关单位的责任风险,及时、有效地使受害者获得赔付,预防事故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应当成为以市场化手段辅助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风险分析理论,针对承压类特种设备使用运行过程的风险状态,建立了承压类特种设备运行过程的实时风险定性分级模型与定量分级模型;并应用AHP方法设计建立了设备风险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体系;最终结合风险可接受准则,依据设备运行的现实风险评价分级结果,可将承压类特种设备划分为风险高中低不同类型的设备,以采取相应的安全检验及监管措施,实现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科学分级分类,从而为提高安全监管效能提供技术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9.
10.
杨丹奇 《林业劳动安全》2011,24(2):21-23,48
从目前使用中的特种设备存在的诸多安全问题入手进行分析,给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现实的生产活动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效率,缓解设备数量增长与监察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基于风险管理理论,提出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实施分类监管。在前期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风险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011年、2012年的试点应用情况,对风险评价体系的具体评价流程、结果及科学合理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类使用单位的数量依然占据近一半的数量,需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验证了风险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能够有效指导全国分类监管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根据风险因素设置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为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风险评价及分类监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风险评估或基于风险的检验主要针对设备的失效可能性和失效后果,而失效后果未考虑失效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力。同一类型的设备在网络知情人数不同或人们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的场合发生失效后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存在差异。本文引入失效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力修正因素即影响力强度,影响力强度既反映事故等级,又反映网民对事故的关注程度。在传统的风险概念的基础上,由影响力强度对失效后果进行修正后形成系统性风险模型。当事故等级较高,或当一个事故的关注度高,网络知情人数初值增大,影响力强度增大,系统性风险也随之增大。所建立的系统性风险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同一类设备失效后在不同场合的社会影响力不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特种设备的整体风险水平,明确监管方向和重心,基于幂函数型功效系数法,建立特种设备的宏观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应用模型研究全国特种设备的宏观风险,然后将其作为基准衡量北京地区电梯的风险水平。结果表明:应用特种设备宏观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可计算分析特种设备的整体风险,实现不同种类设备风险的横向对比;将气瓶的宏观风险作为风险的标准当量,可实现国家、地区、企业同类设备风险的纵向对比,有助于促进政府和企业的监管决策工作。  相似文献   

15.
设备动态风险评估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工业系统运行中的设备,受系统状态和设备工况的影响,其失效风险具有动态属性。因此,在认识设备失效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和研究设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失效风险的动态属性。设备失效的动态风险因素可以归纳为设备自身失效率变化、设备外部载荷变化、系统结构变化以及功能变化引起的失效后果严重度变化,依此提出了动态风险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江苏某储气库水溶造腔系统进行实证研究,获得注水泵失效动态风险图,明确了造腔初期、中后期和注气排卤三个典型阶段的注水泵失效风险波动状况以及波动原因。实证研究说明,运用该分析模型可以推断系统运行周期内设备失效风险的变化状态和趋势,从而适时、有效地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搜集和整理了208项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和308项特种设备中的起重机械标准,对两类标准的管理情况、制修订年限、强制性、基础性、技术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通过上述比对分析,总结了非煤矿山和特种设备中起重机械标准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并提出了今后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制修订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小型尾矿坝风险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鱼刺图分析了小型尾矿库存在的风险,并结合某地区随机抽取的20个小型尾矿坝的相关数据,通过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法分析了此地区小型尾矿坝的风险,确定了该地区小型尾矿库的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安全性的特种设备维修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我国目前安全生产形势,对特种设备使用与维修应予以特别重视,分析了特种设备维修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特种设备维修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维修策略;利用计算机辅助故障树分析,找同特种设备维修重点;以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为目标;提出了合理维修周期求解模型;设计并实现了特种设备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将故障树分析和维修周期求解融入其中,实现了特种设备维修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实践证明,该信息系统实现了提出的维修策略,对提高特种设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配电设备采用的定期检修方式未将可靠性与经济性综合考虑的问题,提出1种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配电设备状态检修决策的方法。首先,根据配电设备健康状态评估结果计算配电设备实时健康指数,利用指数模型对配电设备的实时故障率进行计算;然后,采用最小路法计算配网中所有设备的平均实时故障率,并结合停电时用户损失严重度、配电设备损失严重度和环境损失严重度确定配电设备故障后果严重度;最后,利用风险偏好型效用函数量化计算配电设备的经济运行风险水平,计算各配电设备的相对风险值,并以相对风险值为指标确定各配电设备的状态检修策略。结合算例对所提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20.
在用机械设备的安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用机械设备的特点 ,根据灾害风险学和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 ,提出了基于安全事故风险分析在用机械设备安全综合评估方法 ,指出在用机械设备的安全评估应以机械设备及其环境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以具有整体功能的机械设备安全事故体系为对象 ,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严重性两个基本方面评估在用机械设备相对的安全事故风险水平 ,从而对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