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正> 前言 矿化在成因上受到板块构造作用的控制,并且可以成为构造作用的一种标志,这种看法目前已经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承认。能够达到工业品位和开采规模的矿床,在阿尔卑斯为数不多。至少有两个主要的造山运动(海西运动和阿尔卑斯运动)在阿尔卑斯地区留下了遗迹。除了Dixon和Pereira(1974)、Evans(1975)、Petrascheck(1976)和Oberhauser(1978)之外,其他人在确定阿尔卑斯矿床与欧洲阿尔卑斯体系的中生代—新生代板块构造(例如、阿尔卑斯造山  相似文献   

2.
《资源调查与环境》2020,(2):108-115
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活动贯穿整个第四纪,旋回性明显,发育良好的冰川遗迹,为火山喷发与冰川作用的耦合性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通过对长白山天池第四纪火山喷发旋回及火山岩分布特征研究,收集火山喷发年代学与冰期-间冰期旋回年代学数据,并利用卫片解译了火山喷发与冰蚀U谷的关系。在年代学数据的约束下,根据天池火山锥体周边广泛发育的U谷遗迹,将研究区冰川作用分为3个冰期:锦江冰期、漫江冰期和二道白河冰期,分别对应中国东部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长白山天池火山造锥阶段喷发形成的白头山组3个阶段(Ⅰ、Ⅱ、Ⅲ),与上述3个冰期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天池内部冰斗为白头山冰期(即中国东部东山冰期,MIS4)产物,经黑风口冰期与气象站冰期(即中国东部蒙山冰期,MIS2)、全新世冰川作用及火山作用的双重改造,其基本特征保存至今。长白山天池冰盖消融导致的释压反弹,可能诱发了天池火山呈旋回性喷发。  相似文献   

3.
环球扫描     
两极秋千效应在末次冰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时代,格陵兰岛和南极洲之间千年温度尺度变化的异步关系已经导致了两极秋千效应,而这种两极秋千效应使大西洋的经向环流发生了逆转变化。过去数千年,南极洲与北大西洋之间的温度变化幅度大约在1至3度之间。这两个不同的冰芯被欧洲南极冰  相似文献   

4.
一、地质时代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有所认识,需要了解它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的差别,需要了解现在的气候在漫长的变迁过程中处在什么阶段。地球大约诞生于距今45~55亿年之前。在如此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气候一直是冷暖交替的。根据10亿年来尚可推测的古生物、古地质地理等资料,震旦纪以来,全球曾发生过3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约6亿年前);石炭—二迭纪大冰期(约2~3亿年前);第四纪大冰期(200万年前起直到今天)。大冰期之间为较温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晚期,登山家与散文家Leslie Stephen爵士形容阿尔卑斯山是欧洲人的"运动场".他的描述在那个时代来说是有先见之明的,现在阿尔卑斯是欧洲大陆最受欢迎的休闲场所之一.然而,Stephen的先见之明只能放在历史的背景下才能显现出来,因为一百年前他这样的评论可能遭到嘲笑.直到18世纪晚期,阿尔卑斯还让旅行者恐惧,让科学家感到神秘,还是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大陆中心一块未被探知的蛮荒之地.但仅仅过了相当短的时间,阿尔卑斯山就被绘进地图,被人们开发利用.从本质上说,它之所以成为了"运动场",与人们想象力方面的转变是分不开的.始于16世纪,并在1800~1914年剧烈膨胀的想象力改变了阿尔卑斯山在人们心目中的面貌,在大众意识中,阿尔卑斯山从一种恐惧与迷信的地域王国成为一个美丽、消遣娱乐、值得遐想的王国.受科学、音乐、文学与美学领域新观念的驱动,我们不仅对阿尔卑斯山,而且对世界各地山地区的认识都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正> 在沿着阿尔卑斯型超镁铁岩体边缘产出的含碳酸盐的超镁铁岩(V.Lobochnikov等称之为滑石菱镁片岩)中,有可能找到汞、砷和钴-镍砷化物等各种矿化。金的几种产状也已查明,但是,金与滑石菱镁片岩及超镁铁质围岩的成因关系问题仍有争论。为了找到答案,我们调查了上元古界(摩洛哥、沙特阿拉伯)和阿尔卑斯(利古里亚区)蛇绿岩杂岩体中含金滑石菱镁片岩。  相似文献   

7.
绝大多数蛇纹石化作用的研究都局限于阿尔卑斯橄榄岩和海洋超镁铁岩。这些蛇纹岩类经常具有变形的证据,而阿尔卑斯橄榄岩却缺失变质晕圈,说明它们是构造侵位的。一般认为蛇纹石化作用发生在超镁铁岩历史的早期,即在变形阶段,温度大约为300℃。巴恩斯(Barnes)等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根据部份蛇纹石化的阿尔卑斯超镁铁岩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灌阳县响水洞的成洞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以及洞穴的组成等 ,论述了洞穴的形成、发育过程。通过对响水洞 1号石笋的铀系测年 ,碳氧同位素及沉积 (间断 )纹层分析 ,获得了距今 4 4.0~ 3 .1ka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变信息。反映 4 4.0ka以来区内经历了严寒 (晚大理冰期 )、冰期后干冷和温热 (间夹短暂的冷期 )等气候变化 ,为确定响水洞的形成时代和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旋回中,寒冷气候的回暖经历了一个长时间过程,而冰消期的时间则相对较短。原地宇宙成因核素~(10)Be可以得到冰川退缩后冰碛物的暴露年龄从而揭示冰期-间冰期演化历史。本文初步总结了末次冰消期附近以~(10)Be暴露测年获得的冰川退却年代,并据此简要讨论末次冰消期的演化过程和驱动机制,包括太阳辐射和北半球巨大冰盖在末次冰消期启动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随后崩塌的冰筏对全球海洋和大气环流模式的影响,冰盖融化、海洋上涌产生温室气体与多个正反馈共同推动了冰期的结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黄土高原西北—东南断面上三个剖面(渭南、洛川、九州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蜗牛化石记录,探讨了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蜗牛化石个体总数可能保存的古气候信息。研究表明,黄土-古土壤中蜗牛化石总数主要受控于研究区域保存条件(温度、降水及相联系的成壤强度)和生存条件(气候环境条件是否适宜蜗牛的生存)。保存条件为黄土高原南部蜗牛化石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黄土高原北部主要受生存条件控制,黄土高原中部则同时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基于洛川蜗牛化石总数的变化特征指出,~400 ka前后冰期气候状况存在明显差异,400 ka前的冰期更加适宜蜗牛的生存,此后洛川地区冰期蜗牛生存的气候环境条件不断恶化。本研究为利用蜗牛化石探讨黄土高原古气候、古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湘西南震旦系是在“江口裂谷”作用下形成的一套特殊地层。长安组 (长安冰期 )、富禄组 (富禄间冰期 )和洪江组 (洪江冰期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元素组合 (Cu、Pb、Zn、Co、Ni、V、Ti等元素组合正相关 )。他们的微量元素含量和主要组合特征对基底岩石 (高涧群 )具有继承性。从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 ,元素Ag、As的相关模式基本相同 ,并且与元素Ba的相关模式曲线相似。还反映了大离子半径元素的热沉积的信息。V/Ni比值升高 ,Au、Ag趋向富集。说明晚震旦世晚期至早寒武世沉积盆地水体较深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鲁中黄土-古土壤沉积,是记录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山东青州邵庄黄土剖面粗颗粒石英(63—90 µm)光释光年代和磁化率、粒度、色度以及主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1)邵庄黄土末次冰期以来((51.3±2.5)— (8.1±1.1) ka)沉积连续;(2)与粒度、磁化率和色度指标相比,化学蚀变指数能够更灵敏地反映冰期-间冰期沉积旋回;(3)粒度结果表明“古土壤”层中值粒径(16.9—24.6 μm)明显高于下伏黄土层中值粒径(11.8—22.7 μm),主要是因为近源沉积在总的沉积通量中所占比例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的变化;(4)灰黑色“古土壤”层底界年龄为(19.1±1.6) ka,明显老于黄土高原全新世古土壤层底界年代(约10—11 ka),其既包含全新世沉积的加积型土壤,也包含下伏末次冰期黄土层基础上受风化、淋溶形成的非加积型土壤。虽然研究区的“古土壤”包含非加积型土壤,记录了间冰期风化成壤过程,但依然能够反映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是东亚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至少有三种主要的世界性的橄榄岩-辉长岩杂岩体类型——层状,同心式和阿尔卑斯型——可以根据其地质产状、岩石种类和比例,矿物学、结构、构造、形态。热效应和经济矿床加以区别。然而,要把许许多多的杂岩体归入某一类别往往是很困难的。一则,它们的岩石类型、矿物组合和矿物成分都大致相似。再者,有些层状杂岩体的显著特征有一部分已被后来的变质作用和形变所模糊,以致类似于阿尔卑斯型或同心式杂岩体。另外,许多阿尔卑斯型杂岩体中的高压矿物已部分地或完全地达到再平衡。但是,我们在野外工作中对这三种主要类型的橄榄岩-辉长岩杂岩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实验室~(14)C年代测定范围都低于5万年。末次冰期早期阶段的气候变化时间在这个范围之外。利用~(14)C同位素热扩散浓缩法提高样品放射性,使之大于计数器本底,从而将~(14)C年代测定范围上推了大约二万年。本文将报导一批浓缩法测得的年代,并对西北欧末次冰期早期气候变化,提出一个时间尺度。鉴于大的气候波动是全球性的,所以,我们将孢粉测定的温度变化的放射  相似文献   

15.
用来估计冰期旋回中地球上发生气候变化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即测定钙质化石中O~(18)/O~(16)值以及分析花粉,动物群分布。然而,这些方法都受到若干因子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中部不能明确地确定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旋回之间的温差的绝对最。不管是温度波动,还是由于冰川扩展的时期中大陆冰盖贮藏大量轻同位素水而产生的同位素变化,都会影响钙质化石中  相似文献   

16.
中阿尔卑斯山伯格尔地区是一个经受了阿尔卑斯期高度变质作用的地区。这个地区比其他中阿尔卑斯地区冷却得早,故用裂变径迹法、铷锶法和钾-氩法所测得的年龄都比较老。通过对锆石和独居石的铀-铅分析表明,伯格尔花岗闪长岩体在30百万年以前就侵入了。先前曾对中阿尔卑斯山脉进行裂  相似文献   

17.
消失(subduction)指一个地壳块段,通过褶皱或断裂,或者在两者同时作用下,逐渐钻入到另一个块段之下的作用过程。此概念原先由阿尔卑斯地质学家提出。  相似文献   

18.
频繁的千年尺度气候波动是冰期气候的典型特征.末次冰期时,南极和格陵兰在千年尺度呈现出反相位的温度变化:当格陵兰气候处于暖期时南极缓慢降温,当格陵兰处于冷期时南极缓慢升温.这种南北极遥相关现象被称为Bipolar Seesaw.Bipolar Seesaw对气候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并且Bipolar Seesaw背后的物理...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滨海地区广泛地发育着不同年代和不同建造的锡矿化。据等的资料,已知有贝加尔、海西、启莫里和阿尔卑斯成矿期的锡矿床和锡矿化。阿尔卑斯成矿最多,它又分为两个锡矿化阶段:晚自垩世-古新世和始新世。滨海地区分布最广泛的有锡石-硅酸盐-硫化物矿床,其成分和结构按其在黑云母交代岩前缘位置的情况而变化。对滨海南部许多矿床的深部地质构造进行的详细研究表明,分布在黑云岩穹隆内部(“核心”带)的锡矿化,其年龄大于未变质地层中的矿化年  相似文献   

20.
一、海底堆积物 一般通称的海底堆积物,从大陆架到大洋底,堆积环境千差万别,堆积物性质各不相同。 大陆架是受第四纪冰川性海面变化支配的地形,对此目前几乎是没有表示怀疑的了。而且看来大部分地质学者意见甚为一致,都认为大陆架是由于玉木冰期海面下降形成的。但是仍然存在各种不同意见,有的学者发表了出人意外的论文,例如Л.Г.尼基弗罗夫(Никифоров,1967)认为,南斯拉夫外缘发育的大陆架上的几级平坦面分别表示整个第四纪时期各个冰期和间冰期阶段的海平面。 除这样的论文外,大陆架上的堆积物肯定可以大致区分为水深20~30米的波浪基面(wave base)以浅的现代堆积物和以深的所谓“化石堆积物(rel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