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19(2):44-44
环境保护部于4月22日向媒体发布2009年“六·五”世界环境习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9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Your planet needs YOU!Unite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强调气候变化和更广范围的环境变化。为呼应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国际动态     
《绿色视野》2009,(8):4-4
应对气候变化须尊重发展中国家发展需求 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论坛领导人会议近日在意大利拉奎拉举行,会后发表的宣言强调,将全力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尊重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需求,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同等重视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方面应符合公平原则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  相似文献   

3.
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地位、工作目标和法律要求,规定部门职责及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属性与交易机制,分解工作目标并开展评价考核,彰显国家应对气候的法治决心,亟须制定综合性基础法律——应对气候变化法。该法的制定已具备充足的研究起草基础和下位法支撑,建议尽快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并启动《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本文建议,将低碳发展和碳排放达峰、碳中和等纳入立法目的,设立总则、规划与标准、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管理和监督、国际合作、法律责任、附则八章,合理设立规范重点。健全统一监管与部门分工负责的体制和基金筹集、市场交易、社会共治等机制,全面构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制度体系,部署国际协商与合作措施,设置地方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对违法行为规定罚则。  相似文献   

4.
正从2015年达成《巴黎协定》之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国际部主任柴麒敏将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称之为3.0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柴麒敏表示,中国如何在全球气候治理3.0时代更好发挥引领作用,提升在国际气候事务中的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命题,需要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大胆的历史判断。于今年11月在德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愿意与世界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暖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机遇期,生态环境部要求将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全面融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而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方法方面,已有研究多关注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整体进展及在不同领域的布局情况。各地区针对具体领域的规划目标、行动部署等各有侧重,但区域视角下研究仍比较缺乏。地方生态环境规划是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履责的重要依据,本文构建了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内容的分析框架,对28个省级行政区(未包含山西、贵州、西藏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进行分析,系统梳理各地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举措,总结完善制度体系、开展试点示范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在分析各地区面临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对策建议。本研究有助于弥补应对气候变化区域研究的不足,可为构建央地协调整合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完善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制度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滨 《绿叶》2010,(3):13-22
我们一直把气候变化问题看成是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正在加深。缺乏这一视角将使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难以达到应有的战略高度和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中国不仅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还应该将其置于国家安全的总体框架下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8.
《绿叶》2017,(8)
正气候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正是由于气候变化的特殊性,气候变化下我国环境法相应也需要进行调整。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提高环境法在实践中的操作性,是当前环境法需要改善的地方。本文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环境法的应对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环境问题,然后提出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9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主题确定为“减少污染——行动起来”,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以实际行动践行承诺。这使我想起了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需要每一个地球村村民都付出自己的行动。在这个世界环境日里,我们不必津津乐道过去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环境资讯     
正【环境新闻】气候大会掌握人类命运中美等国重申气候承诺"这会是拯救世界的12天吗?"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21)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召开。各国媒体纷纷把焦点从国内关注的事情转向这一关系每个人的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上来。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巴黎,共同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11.
(华沙)当地时间11月15日上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青年在行动”主题边会在波兰华沙国家体育馆中国角举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气候司、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华人青年联盟和世青创新中心组织了10余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参会。“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青年在行动”是本届“中国角”活动中17场系列边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由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气候变化司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12.
全球环境基金GEF(简介)GEF是一个金融机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旨在保护全球环境的项目资金(包括赠款和贷款)。所资助的项目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国际水质和臭氧消失。不能从世界银行贷款或从UNDP得到技术援助赠款的国家可以得到GEF的资金。GEF行...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日益限制和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是我国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此,国务院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组长,显示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一、ISO14000产生背景联合国环境与经济发展会员会1992年的调查报告表明.由于人类生产活动而对环境资源进行的过度开发.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巨大的破坏。并且现在环境破坏仍呈上升势态。据预测.100年后.人类将难以在地球上生存。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了国际环境管理纲要。与会的100多个国家,一致通过了这一纲要。从此环境与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研究的重要课题。同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了环境问题特别咨询组(ISO/SAGE).在此…  相似文献   

15.
<正>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地区、组织/机构、企业/公司、行业/部门乃至个人共同为之努力。2020年9月,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2011年,中国在“两省五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6.
吕植 《绿叶》2010,(1):70-73
工业文明带来的消费主义让人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中国要想脱困,就一定要到自己主要的财富——传统文化里面寻找根据.在“好”字上下工夫,树立新的价值观——这可能是中国未来能给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而无论是探索新价值观.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农村的作用——走低碳道路.最大的潜力在农村。  相似文献   

17.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与落实是中国践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务实之举,是以推进民生福祉普惠均衡为初衷的正义之举,碳中和愿景下的路径选择和政策设计亟须将人民福祉置于减排决策的中心。学界就福祉研究的一个重要共识是:福祉不仅包含经济效益,更涉及人类其他需求的多个维度。构建基于福祉的气候变化减缓框架,而非简单的经济效益度量,有利于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民生领域的多重挑战,真正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在推进共同富裕、改善社会公平、倡导低碳生活、引领国际规则、加快技术创新等领域科学谋划、系统部署、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8.
《绿叶》2017,(2)
正2007年机缘巧合之下,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简称CYCAN)成为很多青年气候行动者的大本营。十年来,CYCAN一直在坚持做的正是引导和培养更多的青年人了解气候变化,包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国内高校环保社团的现状、国外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的优秀案例、气候变化技术问题、各组织气候变化项目及其资源  相似文献   

19.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中国切实履行《京都议定书》义务的重要步骤。其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将面临哪些挑战?该方案列举了包括"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等在内的七大挑战,却没有提到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其实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外交构成的巨大挑战,不容我们忽视。  相似文献   

20.
正《巴黎协定》正式生效是这个月环境界的一件大事,其生效的意义国际社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多年国与国间的争吵终于停止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近200个国家无一国说"不";在法律的框架下所有签署国承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不可撤消"的;应对气候变化从纸上谈兵开始了具体行动;达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承担"多出钱"或"多出力"的区别责任,实现了环境公平和公正。《巴黎协定》最终的通过与中国发出强大的声音不无关系,某种程度上说至关重要。国内科学界、媒体也给予了极大的首肯和点赞,但公众多数对此一知半解或不甚了解,似乎巴黎协定与个人关系不大,也不是一己之力可以解决实现的。这深刻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