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包括嵩山在内的风景区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嵩山旅游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旅游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贵州旅游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新兴经济产业,通过20年的发展半大,现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在迅速发展。由于缺乏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和对全省旅游业宏观布局的指导,导致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布局不尽合理。因此,科学,合理地布局全省旅游资源,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使贵州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应是世纪之交贵州旅游业的当务之急,贵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根据20年来的开发状况,将全省旅游资源分为未开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黑龙江省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福建太姥山龙潭洞地质环境与景观资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论述了福建太姥山龙潭洞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并对龙潭洞的规模形态、形成机制及景观资源特点进行讨论,为龙潭洞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总体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决定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旅游资源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关系日益密切,树立新旅游资源观是对区域发展实践的再认识和再实践,能够为旅游资源研究提出新的课题。梳理与总结传统旅游资源观视角下旅游资源研究成果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1)旅游资源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向日益多元,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与“实践完善理论”的良性互动局面。(2)新旅游资源观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价值观念变革、旅游需求提升、人均收入提高等背景下,人们对不同来源、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配置、重组和优化的动态过程,表现为人们的思维认知对旅游资源性状改变的一种能动响应。新旅游资源观是对传统旅游资源观的根本突破,呈现出新旅游资源价值观、新旅游资源利用观、新旅游资源发展观、新旅游资源效益观和新旅游资源空间观等特征。(3)从旅游资源价值转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旅游资源区域效益、旅游资源空间重构等方面构建新旅游资源观视角下的“五维一体”的旅游资源研究内容体系,强化旅游资源的跨区域聚合、竞合与融合,揭示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相互作用机理。(4)面对新旅游资源观视角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方法引进是开展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性、动态性、区域性和系统性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北海市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区的环境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简介了北海市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区的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概况,分析其存在的资源破坏、视觉污染、水污染、沙质退化、旅游超载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没有进行资源调查与评价、规划不力、管理不善和环保投资少。应在查清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总体规划,加强环境景观保护,并且要制定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明确环境管理机构的权力和职责。  相似文献   

7.
旅游资源与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本文主要阐述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关系,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资源报告》和《中国农业资源状况报告》编写工作简况人口、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三大问题,也是我国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人口问题的症结是资源的承载能力,环境问题的凸现是过度消耗资源并释放污染物。所以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的过程中,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9.
丘国堂 《城市环境》2002,16(2):6-7,48
就传统价值理论和传统的价值观的内容、实质及政策作论述,它们制约着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阻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提出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和环境资源价值观,阐述环境资源价值的依据,内容及量化方法和标准,如何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价值观,及建立新的体现环境资源价值观的环境资源管理体系,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资源环境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有必要对其开发,但由于旅游地质资源环境自身的脆弱性,关联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其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都会使其毁于一旦。笔者以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为例,分析了三江并流带开发中旅游地质资源环境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旅游地质资源环境保护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分区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的背景条件,按照旅游资源区划的原则,将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划分为辽南,辽东,辽河三角洲和辽西4个旅游资源区,8个旅游资源亚区和20个旅游资源小区。并在此基础上选取景观价值特征,环境氛围和开发条件作为评价因子,运用数学模型和综合评分的方式对于上述各区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韩冬 《环境保护》2000,(11):26-26,42
随着旅游和假日经济的日益升温,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就显得更为迫切。本文基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了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环境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旅游资源分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是在8000个旅游资源实体数据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区域特征和旅游环境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形成了一个三级分区体系并得到一张中国旅游资源分区图。第一级区,有八个资源区。第二级区,有41个资源区。在每个二级区内有或多或少的三级区,然而,每个三级区必须是根据旅游资源数量、质量和交通条件得出的五类三级区中的某一类。分区程序采用从低级区向高级区归并的方式。本结果对管理旅游资源和发展中国旅游业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态地授权是指为某种环境利益而利用他人土地的权利,它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方式.是保护环境权利的一种物权制度安排,它是对传统地役权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环境问题凸显的时代,生态地役权制度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了很多创新性的运用,其大致分为: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地役权、环境享用地役权以及环境保护地役权,生态地役权在法律生态化的时代很有深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贵州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贵州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实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目标,特提出贵州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包括: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法规、政策,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促进贵州旅游事业的发展;加强监督管理,深化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增加投入,加强旅游设施的基础建设,改善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景观齐全、物种多样、气候宜人、古迹众多等特点。在它的开发建设中,产生了混合型、消费污染型和致灾型三类环境问题。为使环境资源永续利用,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理顺关系,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全面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搞好环保设施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嵩山是著名的旅游区,国家的第二个森林公园。篙山共有维管束植物147科,633属,1411种(包括变种)。根据植物资源的特点划分为11大类。其中用材植物338种,果树资源89种,观赏植物资源316种,淀粉植物资源94种,油料植物资源153种,纤维植物资源147种,药用植物资源 1046种,牧草饲料资源植物 303种,芳香油植物资源 71 种,鞣料染料植物资源149种。针对嵩山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发展保护嵩山植物资源的建议:(1)保护古木、珍稀植物和自然环境。(2)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植物资源,增加经济效益。(3)大力营造乡土树种,保护森林公园的植被景观。(4)就近引种观赏植物,美化旅游景点。(5)积极开展森林公园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18.
旅游环境问题的经济学透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游环境问题已成为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通过旅游环境容量和经济行为分析,指出了旅游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外部不经济性,为了实现在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需主动进行环境治理并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19.
包头境内的白云鄂博矿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大型矿山,已为我国大型钢铁稀土联合企业开采利用40余年,白云鄂博原矿平均伴生天然,在矿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对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本文从白云鄂博矿资源、资源特殊性,开发利用,放射性废渣及钍核素排放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防治控制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有利与有害的影响,简述了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要点与主要内容,并论证了它在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可行性、旅游规划的优化制定及旅游业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