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机过劳死,是指司机过于劳累而导致突然间死亡。如果过劳死不在驾车过程中发生,问题不算太大,死的是他一个人:如果是在驾车过程中过劳死,那就可怕了,恐怕要涉及到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生命安全。今年3月11日傍晚5点半,南京市一辆5路公交车从一个车辆停靠站刚刚起步开出不到10米,突然一个急刹车,  相似文献   

2.
<正>每年过劳死60万人,过度加班成首要原因。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统计资料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这也让我国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而过度加班可能是导致"过劳死"的首要原因。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过劳死"的威胁对象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呈年轻化趋势。而且这不是IT行业独有的现象,像广告、媒体、医疗及金融等行业都需要警惕。  相似文献   

3.
司机“过劳死”,是指司机过于劳累而导致突然间死亡。如果“过劳死”不在驾车过程中发生,问题不算太大,死的是他一个人;如果是在驾车过程中“过劳死”,那就可怕了,恐怕要涉及到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
司机“过劳死”,是指司机过于劳累而导致突然间死亡。如果“过劳死”不在驾车过程中发生,问题不算太大,死的是他一个人;如果是在驾车过程中“过劳死”,那就可怕了,恐怕要涉及到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5.
员工"过劳死"难被认定工伤。法官建议——"过劳死"入法,归为职业病今年5月14日,年仅22岁的艾薇微(艺名)因长期通宵工作,积劳成疾,患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不幸去世。员工"过劳死"事件再次引发关注。  相似文献   

6.
刘惠 《安全与健康》2011,(11):30-31
近日,上海25岁女硕士被疑"过劳死"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上关于过劳死、压力大、心理健康的帖子、视频、微博、专题一时间如开闸洪水再次倾泻而出,点击量和回复量惊人,抗压力、防过劳话题再次引发热议。2010年底,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举办的"过劳死"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公安、新闻、IT、文化演艺、企业、国家公务员、科教界成为中国人"过劳死"的高发区。在对92个个案分析后的结果显示,他们"过劳死"时的平均年龄为44岁,而科教界、IT、公安和新闻行业"过劳死"人群的平均年龄已经在44岁之下,IT阶层年龄最低,仅仅为37.9岁。  相似文献   

7.
<正>年轻鲜活的生命逝去再次引发人们对"过劳死"的关注:25岁的普华永道女员工潘洁的离去让人唏嘘不已,其生前发的微博"我想睡觉"、"各个都说,别干了"等,更是惹来众多关于"工作与身体"的热议。事实上,近来众多关于"过劳死"的消息,在诱发职场人士重新思考人生的同时,也再次让众多白领关注"过劳死"的种种症状。日前,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参与调查者担心过"过劳死"的悲剧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8.
白领"过劳死"问题屡屡被提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保障劳动者权益?有专家认为,必须扩大职业病范围,并从法律层面明确"过劳死"的标准.将一种疾病纳入职业病目录,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需要大样本的数据支持和医学技术等多种因素,不可能一下子将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9.
彭北异 《劳动保护》2006,(11):66-67
近年来,关于“过劳死”的报道时有所见,但人们大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企业老板、知识精英、白领管理者,而对于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过劳死”问题却关注不多。事实上,农民工作为弱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缺少应有的手段,他们的“过劳死”问题更应受到关注。所谓“过劳死”,一般来说,指的是一些用人单位长期违反劳动法规,要求劳动者承担超时、超强度的工作任务引发的猝死,即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出现致命的症状。从某种程度上说,民工“过劳死”现象比其他阶层更…  相似文献   

10.
近年以来,经常有5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的人因过度劳累致死。在表扬这些勤奋工作者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向全社会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警惕"过劳死"。如果用比较专业化的语言解释,"过劳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  相似文献   

11.
近日,上海25岁女硕士被疑"过劳死"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上关于过劳死、压力大、心理健康的帖子、视频、微博、专题一时间如开闸洪水再次倾泻而出,点击量和回复量惊人,抗压力、防过劳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相似文献   

12.
<正>猝死于公司租住的酒店马桶上,死亡的当天凌晨还发出一封工作邮件……清明节前所发生的这一幕,所刺痛的恐怕不只是死者的家人。于一个快速运转的社会,这样一场猝不及防的死亡,想必会撩拨不少人心中那根敏感的神经。如果从相关统计数据看,这一现象或许比我们不时在新闻中看见的极端案例要普遍得多。早在2012年,就有调查显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人。而有关医学调查也表明,我国的亚健康人群比例高达70%。面对就发生在身边的过劳死,旁观者第一时间或许会下意识地反思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但从一个长远  相似文献   

13.
兄弟媒体     
《现代职业安全》2006,(5):12-12
新华每日电讯(2006.04.03)公安,新闻、IT 等职业是“过劳死”的高发区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举办的“过劳死”问题学术研讨会上,研究人员刘漪分析认为,发病率直线上升、男性人群居多是近年来“过劳死”现象的趋势。其中,公安、新闻、IT、文化演艺,企业、公务员、科教界这7种职业成为“过劳死”的高发区。他们“过劳死”时的平均年龄为44岁,而 IT 阶层年龄最低,仅为37.9岁。  相似文献   

14.
危机管理与员工疲劳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课题小组所做的调查统计以及国内几家知名咨询公司发布的统计结果,强调员工工作疲劳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在分析其原因及危害的基础上,论述国家及企业应从危机管理紧迫性的高度,实施带有战略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员工工作疲劳防范对策;并为研究和预防疲劳提出包括借鉴日本疲劳研究经验在内的几点建议。同时呼吁: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在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减少"疲劳"或"过劳"人群、遏制"过劳死"现象的频发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近来连续发生的"东莞工程师猝死在出租屋中""一的士司机连续工作24小时后死亡"等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过劳死"这一沉重的话题也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劳动者越来越处于弱势的就业大背景下,如何保证他们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让过劳悲剧不再上演已成为摆在监管部门和全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过劳"正在成为侵害劳动者健康的毒瘤4月上旬的一天,东莞33岁的冲模工程师刘先军走进出租屋就再也没有出来,直到三天后才被发现死在地板上。刘先军3月的工资条显示,这个月他一共  相似文献   

16.
正引起疲劳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睡眠问题、生活习惯、超重肥胖、疾病这几大类。睡眠不足缺乏睡眠是导致疲倦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统计显示,中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约有60万。过劳死并不是临床医学病名,而是属于社会医学范畴,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  相似文献   

17.
白领"过劳死"问题屡屡被提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保障劳动者权益?有专家认为,必须扩大职业病范围,并从法律层面明确"过劳死"的标准。将一种疾病纳入职业病目录,需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需要大样本的数据支持和医学技术等多种因素,不可能一下子将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8.
"过劳死"在许多发达国家被称为职业病,与长期超时工作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通常发生在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如从事企业、艺术、医疗、IT、新闻、科研等行业的高端人群中。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则“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的微博引起媒体关注。据工人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大城市白领近六成处于“过劳”状态。在网络搜索中,关于过劳死的新闻则数以十万计。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上海25岁女硕士被疑“过劳死”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上关于过劳死、压力大、心理健康的帖子、视频、微博、专题一时间如开闸洪水再次倾泻而出,点击量和回复量惊人,抗压力、防过劳话题再次引发热议。2010年底,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举办的“过劳死”问题学术研讨会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