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材料的拉延性能是制定拉延工艺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材料的供应状态又直接影响到材料的拉延性能。本文通过分析,力图从材料的退火组织出发,依据不同晶粒尺寸所对应的加工硬化指数n值和厚向异性指数r值,估测材料的拉延性能,以求获得适宜于拉延的材料合理晶粒尺寸。作者通过拉延实验不仅证实了本文的估测方法是可靠的,而且提供了黄铜H62、H68,白铜B19及纯铝L3等材料适宜于拉延的合理晶粒尺寸及最佳性能。通过本文的工作,不仅使得材料拉延性能的估测方法简便、可靠,而且所提供的结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实践中相关材料的拉延工艺制定。  相似文献   

2.
此文利用Formastor-Press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Z参数、奥氏体起始晶粒尺寸D_0和应变ε对PCrNi3MoVA铜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D_(dyn)的影响。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以下规律:①1nD_(dyn)=a+blnZ,②lnD_(dyn)=c+dlnD_0;③lnD_(dyn)=e+flnε 10%≤ε≤40%,其中a、b、c、d、e、f为不同的常数,据此,此文采用线性回归方法获得了上述这些常数的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硬度法测得Nb、Ti低合金高强度冷轧薄板的再结晶温度为 6 0 0℃。再结晶温度以下退火时 ,钢的屈服强度随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延伸率则增大 ;再结晶温度以上退火时 ,钢的屈服强度及延伸率变化不明显。实验提出合理选择热轧钢坯的强度 ,可避免不必要地增大冷轧机的负荷。  相似文献   

4.
微乳液对难溶有机物的增溶作用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蓖麻油硫酸盐(SCOS)微乳液对1,4-二氯苯(DCB)、1,2,3,-三氯苯(TCB)、联苯(BP)和芘(Py)等难溶有机物的增溶作用.SCOS微乳液较阴离子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具有更强的增溶能力;有机物的表观溶解度与微乳液中SCOS的浓度呈正相关,DCB、TCB、BP和Py在SCOS微乳相与水相间的分配系数(logKem)分别为3.15, 4.03, 3.95和5.01;温度、共存有机物和无机盐影响SCOS微乳液对有机物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微塑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微塑料随污泥的土地利用进入到土壤环境后会危害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系统。文章系统综述了污泥中微塑料的表面形貌、官能团、Zeta电位等理化特征变化及其与环境中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的相互作用,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污泥中微塑料种类、表面形貌和表面官能团特征等典型特征的研究;重点分析了污泥预处理、干化、好氧堆肥以及厌氧消化等污泥处理过程中的微塑料特性变化规律,微塑料与持久性有机物、抗生素和重金属等的吸附作用以及微塑料中塑化剂等有毒物质的释放规律。作者也探讨了微塑料的典型特征与其环境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以期为污泥土地利用中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终轧温度和轧后冷却对含Nb-V微合金性能的影响。适当降低终轧温度,增加冷却速度,降低终冷温度,以控制Nb(CN),V(CN)析出行为,从而改善钢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是在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物分布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微滤膜(MF)过滤微污染地表水,考察微滤膜对天然水中有机物的影响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黄浦江微污染水源水中的有机物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3~5 k Da和0.2 k Da附近,且疏水性有机物和亲水性有机物所占的比例相当.有机物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冬季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值偏高,而UV254和比紫外吸光度值(SUVA)则在夏季偏高.黄浦江原水经微滤膜过滤后,有机物构成发生明显变化,膜出水中的亲水性有机物的比例增加,而疏水性有机物的比例降低,DOC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7.73%和15.75%.黄浦江原水及经0.45μm滤膜过滤以去除悬浮物的黄浦江原水分别进行微滤膜过滤,膜比通量的对比发现,在较短时间内两者的膜比通量下降都很明显,而后膜比通量都趋于平缓,变化趋势及结果基本一致,可见,黄浦江水中造成膜通量下降的物质并不是悬浮物,而是溶解性的有机物质.  相似文献   

8.
二级出水水质对中试臭氧-微滤工艺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以膜微滤为主的组合工艺对二级出水的处理过程中,二级出水水质可能对于微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发展有较强影响.为此考察了2座污水处理厂及1个中试处理设施的二级出水水质,包括常规水质指标、水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及树脂吸附分离后不同有机物部分的荧光光谱所表征的有机物组分等对于死端微滤中TMP发展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颗粒物浓度和颗粒物粒径分布对于微滤过程中的可逆污染有较大贡献;②二级出水中的有机物,尤其是其中的腐殖质部分,对于微滤过程中的不可逆污染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微塑料对短流程膜工艺中膜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博东  薛文静  吕永涛  苗瑞  马百文 《环境科学》2019,40(11):4996-5001
微塑料作为新型污染物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微塑料在饮用水源地逐渐检出,亟需了解当前水处理工艺对其去除效能与机制.随着膜法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短流程膜工艺以其占地面积小、去污效能高成为重要研究方向.因此,考察了微塑料对短流程膜工艺尤其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塑料混凝前后,滤饼层始终是引起膜污染的关键诱因.超滤膜由于孔径小(d 0. 1μm),微塑料(d 5 mm)本身不会引起严重膜污染.然而,与铁盐混凝后,由于絮体的存在使得滤饼层相对疏松,但随着混凝剂投量增加,小粒径微塑料容易进入絮体形成的网络空间,形成致密滤饼层,严重加剧膜污染.pH 7. 0时0. 1 mmol·L~(-1)和0. 9 mmol·L~(-1)FeCl_3·6H_2O水解絮体导致的膜比通量分别为0. 82和0. 76.然而,0. 1 g小粒径微塑料(d 0. 5 mm)分别与0. 1 mmol·L~(-1)和0. 9 mmol·L~(-1)FeCl_3·6H_2O混凝后导致的膜比通量分别降低至0. 76和0. 62.此外,水环境中微塑料多呈负电.与碱性环境相比,氯化铁水解絮体在酸性环境中呈正电且粒径较小,微塑料容易被絮体吸附、捕获,进而形成相对致密滤饼层,引起严重膜污染.pH 6. 0和8. 0时,0. 1 g小粒径微塑料(d 0. 5 mm)与0. 3 mmol·L~(-1)FeCl_3·6H_2O混凝后膜比通量分别为0. 55和0. 79.  相似文献   

10.
污水处理厂(WWTPs)是微塑料“源-汇”过程的重要场所,污水处理工艺和微塑料特性对微塑料去除效果的影响有待深入探讨.综述了57篇文献中78个WWTPs的微塑料赋存特征,基于Meta分析探讨了不同污水处理工艺和微塑料赋存特征对其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进水和出水中微塑料的丰度范围分别为1.56×10-2~3.14×104n·L-1和1.70×10-3~3.09×102 n·L-1,污泥中的微塑料赋存丰度范围为1.80×10-1~9.38×103 n·g-1;(2)以氧化沟、生物膜和传统活性污泥为核心工艺的WWTPs对微塑料的总去除率(>90%)优于序批式活性污泥、厌氧-缺氧-好氧和缺氧-好氧工艺;(3)一级处理对微塑料的去除率(62.87%)略高于二级处理(55.78%)和三级处理(58.45%),“格栅+沉砂池+初沉池”是一级处理中去除率最高的工艺组合,膜生物反应器在二级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中晶粒取向与辐照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用目前在反应堆压力容器中广泛应用的A508-3钢,首先,采用160 keV铁离子对RPV进行室温辐照,辐照损伤分别达0.2、0.5、1.0、10 dpa。然后,通过纳米压痕技术测量辐照前后样品标定区域的硬度。同时,结合电子背散射衍射对辐照前后样品的硬度标定区域进行晶体取向分析。结果 实验对不同晶粒取向的纳米压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晶粒取向在[001]方向附近时硬度值最大,而当晶粒取向远离[001]方向,即取向距[001]的旋转角从0°增大到90°时,硬度值逐渐减小。结论 揭示了RPV辐照硬化可能存在较强的取向依赖性,为RPV的逆向设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微纤维在多种环境中被广泛检出,但目前仍缺乏对其研究现状的系统评述。通过阅读多篇微纤维相关的研究文献,对微纤维与微塑料的关系以及微纤维的鉴别、环境行为特征和生态健康风险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分析了现有微纤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微纤维已被证明会对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等产生影响,其表面还能够吸附有毒物质,给生态健康带来危害。但现有研究方向尚不全面,完整的生态风险模型仍有待建立。急需完善微纤维研究体系,并重视生态健康风险与污染防治方面的研究,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相似文献   

13.
张丽丽  庄媛  胡春  石宝友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2):4225-4233
多相催化氧化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水深度处理技术,实际水环境中微量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通常受到水中共存物质如天然有机物(NOM)的影响.因此,在多相催化体系中,基于污染物与氧化媒介在催化剂表面的作用及转化过程调控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对于复杂环境中污染物的高效靶向去除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综述了以过氧化氢、臭氧和光为媒介的多相催化氧化技术的固液微界面调控原理,以及基于固液微界面调控的水处理应用进展.重点阐述了催化剂表面性质对氧化媒介和目标污染物在表面分解和转化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有机污染物在催化剂表面的作用原理.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通过不同的手段极化催化剂表面,使表面电子分布不均匀,形成氧化位点和还原位点,使目标污染物失电子氧化同时活化表面吸附氧化媒介形成更多吸附态·OH,是促进复杂水环境中目标污染物高效去除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有限元计算模型对热连轧生产过程中带钢断面温度场的分布进行了预测,建立了描述含铌微合金钢软化行为的再结晶模型及计算精轧过程应力-应变曲线的流变应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对X46级管线钢工业轧制中的奥氏体再结晶动力学、微观组织演变及精轧的轧制力、轧制力矩、轧制功率进行了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反映了工业生产的实际。  相似文献   

15.
固溶处理对Al-Zn-In-Si-Sn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固溶处理对Al-Zn-In-Si-Sn阳极性能的影响。首先对Al-Zn-In-Si-Sn合阳极试样进行了固溶处理,进而测定了经固溶处理和未经固溶处理两种阳极在15℃和60℃人造海水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固溶处理对常温下铝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影响不大.但可改善高温下的阳极性能,固溶处理能有效提高阳极的电流效率.消除晶间腐蚀。还讨论了Sn元素在铝合金阳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微反应器矩形微通道截面高宽比对流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对矩形微通道在质量流量为0.04~0.25g/s,雷诺数在100~1100,矩形截面高宽比在0.10~1之间的层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中矩形微通道采用硅为材料,水作为流动介质,得出了流量相等条件下微通道截面高宽比对流速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阳  李海亮  马凯丽  虞凡枫  牛世全 《环境科学》2023,44(11):6387-6398
为探究连作对党参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特征的影响.以休耕5 a再种植党参的地块(CK)和不同连作年限的党参种植田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探讨了党参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对连作年限的响应.结果表明,党参根际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和盐分的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而土壤pH值则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而降低.较CK处理,连作1 a、 2 a、 3 a和4 a的党参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1.1%、 80.5%、 74.9%和78.2%,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1.8%、 52.9%、 66.7%和78.4%,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1.3%、 68.8%、 52.1%和56.3%.连作3 a和4 a时土壤盐分含量显著增加,较CK处理,土壤电导率分别增加了54.2%和84.7%.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而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呼吸熵和微生物熵则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细菌多样性和丰度降低,真菌多样性和丰度增加.此外,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细菌群落之间的拮抗作用增强,而真菌群...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微塑料对环境水体的影响,并总结了对环境水体中微塑料含量的检测方法,分别对于两大淡水类别湖泊和河流的水体污染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同时检测方法列举了目视观察法、拉曼光谱法,并且对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其中目视法只能适用于检测尺寸大于几百微米的微塑料颗粒,易产生假阳性,拉曼光谱可对1~20μm尺寸的微塑料较好地检测分析,缺点是微塑料表面的各种附着物容易干扰测定,造成误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微塑料的老化特性、机制及其对污染物吸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1)微塑料在环境中经长期老化,其表面变得粗糙不平,部分呈现薄片状脱落,造成比表面积增加,同时在光照、氧气等老化因子作用下,形成羟基、羧基等含氧官能团;此外由于微塑料长期受到老化作用,其聚合物中的长链发生断裂,引起结晶度的变化.(2)微塑料老化过程主要涉及多方面:物理层面上,受到外界剪切力和拉伸力的作用引起聚合物内部的分子链断链,破坏其稳定结构;化学层面上,光氧化降解是其主要的老化机理;生物层面上,通过定殖生物在微塑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引起其物理、化学特性(粗糙度、表面电荷、表面自由能)的变化.(3)微塑料老化后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增强,吸附主要通过范德华力、静电作用、络合作用、疏水作用、氢键等作用方式吸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未来应加强微塑料在真实自然环境中老化特征及同多种污染物的交互作用的研究,以模型量化表示其内在联系,为科学合理地认识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微塑料对小麦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及毒理学效应逐渐引起关注,但微塑料对植物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仍十分匮乏.为探究微塑料对陆生高等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毒性作用,选用100 nm和5μm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进行土培处理,结合水培生长试验,研究了PS-MPs对小麦生长及叶片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培试验中,高浓度(200 mg·L-1) PS-MPs显著抑制小麦根、茎的伸长,5μm PS-MPs较100 nm PS-MPs表现出更大的毒性效应,小麦根和茎的长度抑制率分别为67. 15%和56. 45%.土培条件下,10 mg·kg-1PS-MPs对小麦生长影响最为显著.在试验含量范围内(0~100 mg·kg-1),随PS-MPs含量的增加,小麦叶片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后降,提示PS-MPs对小麦叶片光合系统产生了损害,抑制其蛋白的合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降后升,表明PS-MPs对小麦毒性的可能机制涉及氧化应激.本研究结果将为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