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保护》2009,424(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把建设"两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相似文献   

2.
"湖光山色天影一城波光",这是外地游客对武汉的评价.作为百湖之市的武汉,穿梭于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湖泊之中,江湖环绕,绿满滨江,这个特大城市丰富的水资源当世罕见.  相似文献   

3.
赵斌 《世界环境》2009,(3):46-49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两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建设"两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旨,是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全面落实,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今后国家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建设高度文明、高度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5.
绿色经济和"两型社会"建设路线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实行绿色经济转型中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生态建设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工作重点之一,根据西部地区的地域特征,气候特征及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本文通过对西部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分析,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环保构想 关键思路: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统筹兼顾、环保优先,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比较借鉴,自主创新,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与脱盆致富结合起来,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解放思想是前提,合理规划是基础,强化管理是根本,同时必须提供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9.
常琪  梁文忠 《陕西环境》2000,7(1):11-12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讲话;预示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也将给我区的开放开发与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榆林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近20年的改革发展也将成为我们在西部地区大开发中率先突破、率先发展、实现后来居上的内在有利条件。然而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基本区情,也将是我区未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以建设生态湖北为目标,以加快环保重大工程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两大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认识环境监管体系 环境问题以其变化性、复杂性、不确定性、长期性和冲突性的特点标志其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也因此要求环境管理必须用系统的思维方式,采用系统的解决方案构建环境管理支撑体系.当前,环保事业已经进入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环境监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在刚刚结束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明确指出要"不断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要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曾培炎副总理进一步强调"要健全有利于加强执法的工作体系,各级环保部门要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执法监督体系,提高环境管理的能力."指出"要尽快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能力,努力实现监测队伍专业化、监测装备现代化,及时拿出监测结果.还要建立健全环境应急工作机制,完善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此基础上,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明确执法岗位,落实执法责任,健全执法程序."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生物入侵风险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兵  康乐 《环境保护》2001,(12):30-31
生物入侵已成为一种全球性问题。本文分析了生物入侵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的危害,深入分析了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可能造成有害生物入侵的诸多危险性因素,包括西部相对封闭的环境与外来种入侵途径的多样化趋势、栖境脆弱性和入侵种适应性、频繁和大规模引种、外来病原体和西部疫源地疾病双重威胁等社会和经济因素,对西部开发政策的制定和西部环境的保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樊小贤 《陕西环境》2001,8(4):23-25
该文论述了西部大开发应重视环境文化的功能,通过政府行为,宣传教育、民间环保组织、环境标志等途径加强文化建设,促进西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取向.本文在分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内外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财政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生态税收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及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曹葵 《环境科技》2002,15(3):25-27
前 言  在我国 ,整个西部生态条件复杂而且严酷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36 0多万平方公里 ,西部约占 80 % ;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 16 8.9万平方公里 ,西部约占95 %。目前 ,全国土地沙化仍以每年 2 4 6 0平方公里速度扩展 ,沙化面积大都在西部地区 ,影响着 1/3国土面积和 4亿多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目前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已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向西部地区倾斜的宏观政策引导。一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本身就是最强有力的宏观政策引导 ,是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保证和推动力量。二是明确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6.
张莉 《陕西环境》2001,8(1):15-17
该文从税收的角度、分析了西部大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了以开征环境保护税的方法调节和解决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子君 《环境》2002,(11):40-40
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挑战西部大开发,对于挖掘西部地区资源潜力和市场潜力,扩大内需,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历史机遇。然而,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口承载能力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由于长期以来重开发,轻保护,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加上高速增长的人口压力,导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恶化,这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严峻的现实。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教训早期的西部大开发创造了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辉煌成就。但以黄土高原地区草原和原始森林的消失为沉重代价,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干旱和水  相似文献   

18.
自2007年12月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实验区建设进展情况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湖南省副省长刘力伟近日就长株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相关情况接受了<环境保护>杂志的专访.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1999年 ,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这是继沿海开放战略之后中国实施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那么 ,西部大开发战略究竟如何实施呢?1西部大开发应把知识资源开发放在首位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 ,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什么是新思路?就是要打破常规 ,打破传统发展模式想问题 ,就是按照不断变化着的新形势想问题。那么 ,西部大开发着眼点应放在什么地方 ,是自然资源大开发 ,还是知识资源大开发?我的思路是 ,西部大开发应该把知识资源开发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1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因素土地…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建设“两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旨,是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全面落实,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今后国家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建设高度文明、高度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