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评价深圳市福田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福田区当前存在景观格局破碎、生态安全网络不完善、生态廊道孤立和生态流连接性差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优化生态节点、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等措施,提出"一心、一轴、一环、三带、六区"的福田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及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基本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重要生态节点独流减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道、湿地、湖库和河口等生态节点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景观要素,而生态廊道是连接这些重要生态节点的"桥梁"和"纽带".针对中尺度流域景观破碎化问题,以天津市独流减河流域为例,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借助GIS与RS技术,基于"河道-湿地-湖库-河口"等重要生态节点,重点考虑景观类型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识别生态节点与生态断裂点,并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化分析,进而规划设计了研究区的生态框架.结果表明:①45条生态廊道的网络连接度评价指标——α指数(网络环度)、β指数(节点连接率)和γ指数(连接度)分别为0.32、1.56、0.56,说明廊道网络具有较高的连通性和复杂度,有利于生态流的顺畅流动.②共识别26个生态节点和35个生态断裂点,明确了研究区需重点保护建设和修复改善的关键点(区)的地理位置.③廊道最佳宽度为30~60 m,空间配置以草地、林地和水域等重要景观类型为主,约占70.63%~78.97%,能够为物种提供高质量的栖息地和迁移通道.④廊道网络中河流廊道为主要廊道类型,其长度约占廊道总长度的51.19%,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植被种类,所构建的"一轴两心九带"的生态框架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显示,基于重要生态节点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框架能够提高独流减河流域的景观连接度,对该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和生态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城市廊道规划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靖江市的实例,分析了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关键要素,并对几种生态廊道从布局、规模、结构等角度分别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分析和规划,促进城市绿地系统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流域生态需水量估算原则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运用河流廊道原理 ,提出了生态需水量计算公式。以额济纳地区为例 ,分析研究了该地区不同景观的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 ,河流两岸的乔灌木林和灌丛草甸的生态需水量为 3 .91× 1 0 8m3,占总需水量的 39.388% ,加上河流和湖泊的蒸发耗水量 0 .55×1 0 8m3及河流自身生态用水 ,四者占总需水量的 73 .61 %。可见 ,只要保证了四者的生态需水量 ,即可保证现状河流廊道的基本功能。但从长远来考虑 ,河道的流量要确保抗性最小面积对生态需水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是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归纳总结了城市景观生态的特点和规划内容的基础上,以长沙市芙蓉区为例,分析了长沙市芙蓉区景观生态现状,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长沙市芙蓉区景观生态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具体包括:景观的生态框架设计,种群源(斑块)工程,廊道与节点工程,城市山水生态工程,城市绿地建设工程和城市景观文化规划。通过上述具体的生态景观规划和建设,使长沙市芙蓉区的景观生态能得到较大改善,更好地为城市生态功能服务。  相似文献   

6.
内容庞杂的生态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一种指导性理论框架,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整体性、宏观区域性等特征为其指导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能性。借鉴景观生态学的基质-斑块-廊道模式,构建了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框架。以武夷山市为例,从基质、斑块、廊道三方面给出了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力争通过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的生态文化建设,塑造出武夷山市旅游、文化、教育、印象等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7.
城市景观河流水质污染防治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河流在维持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河流的主要问题是由水质污染转变的生态退化或破坏,城市景观河流水质污染防治主要有物理、化学法、生物修复以及生态恢复法.针对不同的城市河流以及污染情况,需要用不同的污染防治措施,通过分析不同污染防治措施的原理及其应用特点,得出生物修复以及河水生态恢复效果明显且经济可行.并明确了目前城市河流污染防治的关键在于处理技术的创新及城市河流理念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滇池流域景观格局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景观格局优化是景观生态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选择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域,在RS和GIS的支持下对2008年Landsat TM影像进行解译判读,获得景观类型图,运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对区域景观格局进行优化。结合景观各组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空间作用,构建了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以加强生态网络的空间连通性,提高景观格局稳定性,完善生态功能。源地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要维持和增大源斑块面积。所构建城市区域廊道、森林生态廊道、农业生产廊道应采取保持廊道规模,建立缓冲区,加强植被绿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措施以提高整个廊道的连通性。节点位于景观生态流和连通的重要位置上,需要加强控制。该研究对流域生态规划和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开封市生态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廊道、斑块、基质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开封城市景观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浦东新区城市生态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炜 《上海环境科学》2000,19(6):251-252,256
以浦东新区为个案,提出了城市开发建设较为突出的城市平衡发展、河流治理、景观规划等方面的城市生态问题,并阐述了解决方法和对策。掌握并运用生态学原理,对于城市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排入河涌,使广州城区河涌变成纳污通道,生态遭受严重破坏。文中详细分析了河涌水环境整治的有效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并对河涌水生态修复等谈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2.
生物完整性指数(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IBI)被广泛运用于河流的健康评价.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对河流影响的增加,传统指示生物多样性的损失降低了评价的准确性.在高度受影响的水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被证明是更敏感的生态健康指标.本研究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于2018年冬季和2019年春季对无锡市境内8条河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从群落组成/相对丰度、丰富度/多样性、敏感性/耐受性3个角度确定了候选指标.并对传统的核心指标筛选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差异性分析、箱线图检验、Speraman相关性分析,建立了冬、春两季的微生物生物完整性指标框架.评价结果表明,M-IBI能有效区分不同程度的受损位点,且与水质状况和物理生境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总体而言,M-IBI为城市河流生态状况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3.
城市污染河湖的综合整治技术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城市污染河流和湖泊污染的原因,将污染河流和湖泊治理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生态法"共四大类,介绍了常用技术方法的原理和特点。根据河流和湖泊的污染现状和治理目标,提出了城市污染河湖的综合整治分为"治理"与"生态修复"两个阶段,探讨了采用"截污、清淤、曝气、生物载体、水生植物"等综合应用技术治理河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结合近年来国内河湖综合整治的典型案例,总结了河湖整治过程的"基础措施"和"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瑞  刘操  孙德智  齐飞 《环境科学研究》2016,29(12):1872-1881
由于北京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再生水作为补给城市河湖景观水体的重要水源,用量逐年加大,随之带来的水环境问题也引起关注,往往需要采用适宜的技术和工程改善水质.通过对北京城市部分再生水补给型河湖现有水质改善工程的调研,分析与评估北京市再生水补给城市河湖景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工程建设与运行效果,并与国内外河流、湖泊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修复工程受运行时间、季节及后续维护的影响,其运行效果不稳定且逐渐下降.受汛期降水充沛及水量人为调控影响,城市河湖6—9月水质较好;水质恶化时ρ(CODCr)为40~50 mg/L,ρ(NH3-N)为2~5 mg/L,ρ(TN)为10~15 mg/L,ρ(TP)为0.4~1.0 mg/L.水力流动循环、循环过滤、化学除藻和生物调控等单项及相应组合技术是当前北京市再生水补给型河湖水质改善的主要手段.对于水质要求较高的再生水补给型河湖,可以考虑辅膜生物反应器或生物滤池等旁路生化组合工艺.与国外的整流域近自然水生态系统修复相比,我国河湖水生态修复更注重区域水质的改善,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为主;对流域生态系统修复的整体性与长效性关注不够,缺乏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为更好地发挥河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未来应在政策法规、协调管理及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流硬质护岸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硬质护岸给城市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生态型河流护岸的概念与内涵;分类介绍了硬质护岸生态修复一些代表性的技术和方法,分析了这些技术的适用范围;并提出了目前关于硬质护岸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可为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提供对策,以补充现有研究对国土空间优化实践指导的不足。以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为案例,识别城镇、生态源地,构建源地扩展阻力评价体系,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划分安全格局小区;基于电路理论识别国土空间保护修复重点区域(生态廊道、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提出国土空间保护修复建议,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研究区城镇源地适宜扩展区远小于生态源地,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有较大潜力;安全格局小区中生态保育区生态空间面积最大,其次是优化缓冲区生态空间,生态防护区生活空间最小;识别135条生态廊道,12个生态“夹点”,6个生态障碍点,164个生态战略点,架构生态安全网络,形成“多核四区三带一屏一流域”的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格局,以达到提升生态景观完整度与连通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余成  陈爽  张路 《环境科学》2016,37(2):499-506
坦噶尼喀湖是非洲第二深的湖泊,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为沿湖居民提供丰富的鱼类蛋白,随着沿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坦噶尼喀湖面临着环境污染威胁.为了揭示坦噶尼喀湖的重金属外源输入,本研究采集了湖泊东北部入湖河流的表层沉积物(16个样点),对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并应用潜在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同时分析了重金属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Cu、Zn、Cd、Pb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4、21.2、0.05、6.6mg·kg-1以及8.4 ng·g-1;Zn、Pb、Cd的含量最高值均位于布琼布拉城市入湖河流.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各重金属在各点位的生态风险系数均较低,其中CdHgCuPbZn,Cd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所有点位均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区.重金属含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表明,城镇附近采样点重金属含量最高,其次是河口湿地,远离城镇的林草地重金属含量最低,表明人类活动会增加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在以后的研究中,对城镇附近及河口湿地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沈阳市河流特点,研究建立了包括水生态考核指标和控制值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水资源结构、水生态质量和重点受控要素方面的控制指标和内容。通过应用试验,验证了指标体系在水生态质量解析和监控中的作用和功效,为水生态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敖江下游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河流流域的下游往往是各种大小城镇聚集之处,快速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导致了城市河流环境剧烈改变.抗生素抗性基因是一种新型污染物,城市河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和富集可能对城市人口健康和城市生态安全造成潜在的危害.本研究采用高通量定量PCR技术,研究福建省连江县城区上游、城区下游和河流入海口这3个采样点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敖江流域连江县城区下游河流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达到了3.9×10~(10)copies·L~(-1),显著高于城区上游和河流入海口的丰度(P0.05);(2)城区下游检测出了129种抗生素抗性基因,显著高于城区上游检测出的79种,而河流入海口的抗性基因种类仍然高达118种,表明河流水体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一旦出现,就很难自然消减;(3)城市河流环境是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一个重要存储库.  相似文献   

20.
为更加全面地分析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河道的生态安全性并评价其生境状态,该研究在宁波市某再生水回用河道的生态修复段进行了水质监测和底栖动物采样调查,通过计算Wright指数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对研究河段水质状况进行了分级评价.结果表明,再生水输入河道生态修复段后,河道常规水质指标稳定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目标,Wr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