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为了研究我国南北过渡带西部地区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选取了秦巴山地西部陇南市2015-2018年大气主要污染物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分析了各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变化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该地区污染物潜在来源(WPSCF和WCWT).结果表明:4年来,秦巴山地西部地区空气环境质量较好,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24%,6项大气污染物SO2、NO2、CO、O3、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19.02、23.35、701.41、83.11、30.57、56.50 μg·m-3,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PM10是该地区首要污染物中天数最多的,达94 d.污染物SO2、NO2、CO、PM2.5和PM10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呈\"U\"型变化,O3呈单峰型,在夏季和午后浓度到达高值.颗粒污染物PM10、PM2.5与气态污染物SO2、NO2、CO均呈现较好正相关,气温、降水量和风速风向对污染物浓度有较大的影响.该地区冬季空气质量明显差于其他季节,颗粒物浓度主要受供暖期化石燃料燃烧和外来气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贵阳大气降水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对贵阳地区2008年10月1日~2009年9月30日降水样品的pH值和主要阴阳离子组成的进行测定,并运用TrajStat软件模拟后向气团轨迹,分析了贵阳地区降水中离子来源以及影响离子浓度的因素.结果表明,2008~2009全年降水pH值加权平均值为4.23;SO42-是主要阴离子,加权平均值为265.63μeq/L,占总阴离子的69.29%.Ca2+和NH4+是主要的阳离子,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82.90和112.79μeq/L,分别占总离子的47.10%和29.05%.并且NH4+、Ca2+与SO42-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说明贵阳大气中可能主要存着(NH4)2SO4、NH4HSO4、CaSO4等物质.总离子浓度季节差异性大,冬季高、夏季低,主要受到降水量、污染物来源等多方面的影响.海相和土壤富集系数表明,Ca2+、Mg2+、K+主要来自地壳源,而SO42-、NO3-主要来自人为源.贵阳后向轨迹表明春季气团轨迹较为杂乱,夏季气团主要来自沿海,秋冬季则主要受中国内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2011年6月在北京东灵山森林站连续观测了SO2、NOx、O3和PM2.5的浓度,利用观测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物的月变化、季节变化和统计日变化特征,结合气流轨迹探讨了传输对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NO、NO2、NOx、O3、SO2和PM2.5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0±1.6)、(13.2±7.2)、(15.3±8.2)、(61.0±19.6)、(3.6±3.6)、(35.6±32.0)μg.m-3,均低于北京城区的观测值.NOx浓度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分别为(17.0±8.0)μg.m-3和(13.8±4.1)μg.m-3.O3浓度春、夏季高于秋、冬季,最高值出现在6月份.SO2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浓度最低,冬季与夏季的比值约为2.7.PM2.5夏季的浓度要远高于其他3个季节,达到56.4μg.m-3.NOx、O3和SO2浓度日变化显著,其中NOx日变化为双峰型,O3和SO2日变化为单峰型,PM2.5日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5.
运用NCEP的GDAS全球气象要素资料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计算广州地区2010~2012年逐日72h后向轨迹,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广州地区污染物输送通道垂直特征, 计算不同输送通道下广州市颗粒物浓度日均值,同时分析污染物在输送过程中跨越边界层的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地区近地面污染物输送通道可以分为局地、东北路、北路、西北路、东路、南路,不同输送路径对应的PM2.5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局地与东北路输送时,PM2.5浓度最大,北路次之,东路较小,南路输送时最小.西北路输送时,PM10中粗粒子比重明显增加.影响广州地区主要为湖南东南部、江西中部及东南沿海,超过1000m高度的轨迹数所占百分比为16.1%,而低于500m高度的轨迹数所占百分比为 73.1%,近地面污染物的输送主要发生在边界层内部. 相似文献
6.
利用7波段黑碳仪(AE-33)于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在成都测量黑碳(BC)质量浓度,获得了成都地区BC浓度变化特征,并基于黑碳仪模型和后向轨迹模型对BC排放来源和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区BC浓度冬季最大(8.18μg·m-3),其次为春季(5.11μg·m-3)和秋季(3.91μg·m-3),夏季最小(3.28μg·m-3),年平均浓度(标准差)为5.26(4.67)μg·m-3.各季节BC浓度日变化受边界层和交通排放高峰的影响呈现出早晚双峰结构.黑碳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液体燃料(如交通排放)对BC质量浓度的贡献在各季节均占主要地位,其中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受交通早晚高峰的影响,液体燃料对BC的贡献在各季节均呈现早晚峰值,夜间固体燃料排放贡献有所增加.潜在源贡献分析(PSCF)和浓度轨迹权重分析(CWT)的结果表明,成都各季节BC的潜在源区受到气团来源的影响稍有差异,但主要以成都周边及以东至重庆局地区域(川渝城市群)的影响为主,该区域对成都B...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背景地区降水化学特征及其与大气传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了解辽宁省背景地区降水化学特征及其与大气传输的关系,于2007年2月─2008年1月在辽中县水文监测站进行了降水化学特征观测,测量项目包括降水pH,电导率和离子浓度. 观测期间降水pH为3.4~7.3,降水量加权平均值为4.6,整体呈酸性. 降水中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NO3-,浓度分别为154.3和53.4 μeq/L,二者占阴离子总量的76.8%; 主要阳离子为NH4+和Ca2+,浓度分别为124.6和89.2 μeq/L,占阳离子总量的70.6%. 利用后向气流轨迹分析了降水气团来源对降水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辽宁省及周边地区的局地气团影响下,降水中离子浓度最高;而在起源于东亚地区,经朝鲜半岛到达的南-东南气团影响下,降水次数虽最多,但离子浓度最低. 相似文献
8.
在复合型大气污染治理常态化背景下,联防联控的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区域性大气污染的主要解决措施和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山西省运城市大气污染物监测站点监测到的大气数据,分析了2021年运城市大气污染物SO2、NO2、CO、O3、PM2.5、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通过分析运城市污染物的排放清单计算出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指标和排放量,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其防控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同行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毕节市中心城区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利用2019—2021年毕节市中心城区3个国控监测站点的6项基本污染物以及AQI监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对毕节市中心城区各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2019—2021年毕节市中心城区PM2.5、PM10、SO2、CO、NO2年平均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O3年平均浓度呈上升趋势。(2) PM2.5、PM10、SO2、CO、NO2浓度月变化大致呈“U”型分布,O3浓度月变化呈倒“U”型。(3) PM2.5、PM10、SO2、CO、NO2浓度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O3浓度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夏>秋>冬。(4) PM2.5、PM10<... 相似文献
10.
以2010年春季3~5月间,辽宁省沈阳市、盘锦市、铁岭市3城市发生的3次沙尘天气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安德森大流量采样器采集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样品,分析不同沙尘天气状况下的颗粒物粒径组成,并结合气象状况采用后推气流轨迹模型,通过沙尘来临时3城市上空不同高度的后推气流轨迹,分析得出3城市沙尘的主要来源为蒙古高原与西伯利亚地区,输送方式以高空远距离输送为主,并伴随部分低空近距离传输和本地扬尘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了解武汉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对2017-2020年武汉市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CO、NO2和O3)进行了空间插值分析、时间变化分析以及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近4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72.98%。PM2.5、PM10、SO2、CO和NO2具有\"冬高夏低\"的\"V\"形特征,O3 呈\"夏高冬低\"的变化趋势。武汉市年均质量浓度超标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PM2.5和PM10,但其年均质量浓度均呈下降趋势,而O3是年均质量浓度唯一处于上升状态的大气污染物,今后应重点关注颗粒物与臭氧污染。PM2.5、PM10、SO2、CO和NO2主要集中在武昌区、蔡甸区、青山区、江汉区、江岸区,而O3多聚集在黄陂区、新洲区和江夏区。PM2.5、PM10、SO2、CO和NO2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O3和其余5种大气污染物均呈显著负相关。平均气温与PM2.5、PM10、SO2、CO和NO2均呈显著负相关,与O3呈显著极强正相关;日照时长与6种污染物均呈显著负相关;平均风速与PM2.5、PM10、SO2、CO和NO2均呈显著负相关,与O3呈显著正相关;相对湿度仅与SO2呈弱相关性。影响武汉市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气象要素是平均气温和日照时长。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杭州市冬春季节大气污染特征与雾霾成因,本文分析了2015年12月—2016年3月市区1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_(2.5)、SO_2等6种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规律,对比了雾霾期和非雾霾期各污染物间的相关性,利用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型探讨了期间5次典型雾霾期污染物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污染物浓度呈现冬高春低的变化趋势(除O3浓度3月最高),颗粒物和NO_2是主要的超标污染物,其中PM_(2.5)和PM_(10)日均值分别是一级标准的2.2和2.4倍.雾霾期PM_(2.5)、PM_(10)、SO_2、NO_2和CO浓度是非雾霾期的2.4、2.3、1.3、1.5和1.6倍,PM_(2.5)与CO的正相关性最强(0.863),远高于NO_2(0.410)和SO_2(0.399),而非雾霾期三者差异不大,表明雾霾期机动车尾气的贡献更为重要.HYSPLIT后向轨迹和浓度权重轨迹CWT(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ectory)分析结果表明雾霾时期西南(38.3%)、西北(19.1%)方向和近距离输送(27.3%)的气团携带了较多的污染物,远距离输送是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的雾霾污染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柳州市核心区大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规律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了2018年全年研究区内6个自动监测站点PM_(2.5)、PM_(10)、SO_2、NO_2、O_3和CO的浓度监测数据和气象站气象数据,并对28次超标日污染物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显示:①核心区颗粒污染物污染较为严重,且以PM_(2.5)为主的细颗粒污染物仍为柳州市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各污染物月均浓度季节差异显著,除NO_2外柳州大气污染物浓度下降明显,指示柳州市多项节能减排综合整治措施成效显著;PM_(2.5)、PM_(10)、CO受早晚高峰期影响,浓度日变化均呈双峰型;NO_2在不同季节峰型不同,作为O_3前体物其浓度日变化与O_3相反,呈现\"早峰午谷\"的变化趋势.②通过对污染物浓度插值发现,由于核心区主要工商业区位于西部且处于主导风向下风向,故PM_(2.5)和SO_2浓度西北高、东南低,PM_(10)、NO_2和CO浓度西南高、东北低;核心区东部的山区为O_3生成带来大量前体物,使O_3浓度东南高、西北低.③由于气候特征,核心区春、夏季主要气象因素均为降水量;秋季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风速,风速与污染物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了风的扩散效应;冬季大部分污染物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人为因素对污染物的影响大于气象因素;核心区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局地排放和区域传输,且南北主导风向对大气污染影响最大.④HYSPLIT模型结果指示柳州超标日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珠三角地区,且陆源颗粒物浓度普遍比海洋源高,来自南部的远距离输送气流颗粒物含量最低,表明远距离输送为影响颗粒物传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福州市区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4年2月1日—2015年1月31日福州市区6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CO、SO_2、NO_2、O_3、PM_(2.5)、PM_(10)逐时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了福州市区大气污染物污染水平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区首要污染物为PM_(10),且SO_2、CO污染程度极低,6个站点质量浓度超标率均未超过10%,其中鼓山站的空气质量最优,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概率超过了50%。在污染物质量浓度日变化曲线中发现,只有O_3呈单峰形态,峰值出现在14:00左右,通过对污染物的\"周末效应\"分析,发现CO、PM_(2.5)工作日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周末。 相似文献
15.
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不仅对西安市的城市形象,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对西安市13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6类污染物的数据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对各污染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大气污染原因,结果表明:2010—2018年SO2浓度显著降低,PM10和NO2年均浓度总体并未呈现下降趋势,2013—2018年PM2.5浓度变化趋势与PM10浓度变化趋势相同,二者污染情况均较严重,CO浓度呈减小趋势,2013—2016年O3的污染状况有恶化趋势;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大幅上升所反映的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餐饮业的大规模发展,对西安空气质量有较大影响;SO2的工业减排对大气SO2浓度水平下降效果明显,但NOx和烟(粉)尘排放量的下降却没有反映在大气NO2和颗粒物浓度下降上。说明大气NO2来源除了工业来源外,还有其他重要来源(如:机动车排放、天然气燃烧产物),同时也反映了大气颗粒物来源的复杂,单纯依靠降低烟(粉)尘排放量无法有效降低颗粒物浓度。高增速的机动车保有量和能源消费结构均对西安市大气污染问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2014-2017年大气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潜在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武汉市2014—2017年大气污染物(SO2、NO2、CO、O3、PM2.5和PM10)和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使用HYSPLIT模式计算了影响武汉市的主要气团类型,并利用潜在源区贡献(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方法,揭示了研究期内武汉市不同大气污染物的潜在源区分布及其贡献特性.结果表明,武汉市2014—2017年空气质量逐年好转,SO2、O3、PM2.5和PM10的浓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NO2和CO的浓度先下降后上升.2017年SO2、O3、PM2.5、PM10、NO2和CO的浓度分别为9.6、50.8、52.7、89.2、47.5 μg·m-3和1.1 mg·m-3,分别比2014年降低了64.3%、23.0%、24.7%、18.8%、3.5%和5.9%.大气污染物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和月变化.大气污染物在四个季节中日变化类似,SO2和O3均为单峰型分布,NO2、CO、PM2.5和PM10均为双峰型分布.武汉市空气污染以PM2.5为主,随着污染程度的加剧PM2.5/PM10的值逐渐增大,在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时,PM2.5/PM10高达90%,比空气质量为优时高了31.34%.局地气团(45%)和来自山西、陕西和河南一带的西北气团(12.1%)下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大气污染物的潜在源区贡献(W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WCWT)的较大值主要集中在武汉市本地及其周边地区,局地污染对武汉市大气污染物的贡献较大,但不同大气污染物受到排放源分布和停留时间等影响其WPSCF和WCWT的分布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订合理的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2015年1-12月299座城市实时发布的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和PM10)及气态污染物(CO、NO2和SO2)的质量浓度数据,对其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 2015年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污染严重,299座城市的ρ(PM2.5)、ρ(PM10)年均值分别主要集中在25~60和40~110 μg/m3,年均值达到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城市所占比例分别仅为24%和38%.② 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基本呈冬季>春秋季>夏季的趋势,其中冬季ρ(PM2.5)、ρ(PM10)、ρ(CO)、ρ(NO2)、ρ(SO2)分别为(73±27)(114±42)(1.49±0.61)(36±14)(42±33)μg/m3.③ 高ρ(PM2.5)和ρ(PM10)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年均值分别为(70±16)(117±22)μg/m3;高ρ(CO)主要出现在山西省,年均值为(1.76±0.48)mg/m3;高ρ(NO2)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山东省和长江三角洲,年均值分别为(42±6)(39±9)(34±8)μg/m3;高ρ(SO2)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两省,年均值分别为(54±10)(41±16)μg/m3.④ 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并且具有秋冬季明显强于春夏季的季节性特征.研究显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区域性与复合性,在降低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同时,对气态污染物的削减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近12年对流层甲醛柱浓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OMI遥感反演的对流层甲醛柱浓度资料,研究了辽宁省2005—2016年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2年辽宁省对流层甲醛柱浓度整体上波动较大,2005—2013年逐渐增大,平均增速为0.74×1015molec·cm-2,空间分布上整体表现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辽西山地丘陵地区,高值区分布在沈阳以东大部分地区,浓度在12×1015~13×1015molec·cm-2之间;2005—2008年辽宁省甲醛污染相对较轻,对流层甲醛柱浓度整体多在3级水平以下;2009—2013年之间,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3级分布区域逐渐缩小,4级分布区域不断扩大,并在2010年出现5级水平污染区域且于2013年达到最大.春季各个区域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相对于其它季节较低,夏季各个地区对流层甲醛柱浓度值整体上高于其它季节,以4级及5级水平污染为主,秋、冬季各个区域的对流层甲醛柱浓度值分布居于春、夏两季之间.辽宁省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月变化特征大致符合正弦曲线分布特征,即对流层甲醛柱浓度自1月不断上升,于6月达到峰值后又不断下降.能源消耗及工业生产与大气中甲醛的浓度的变化息息相关,人口数量及生产总值与对流层甲醛柱浓度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温利于甲醛的扩散和挥发,辽宁省独特的地形地理位置对甲醛的扩散与传播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气污染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受污染来源、气象条件和地理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已实施一系列环境污染管控,根据南京市2013?—?2016年国控点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探讨了南京市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年南京市的污染物以臭氧(O3)和颗粒物(PM2.5、PM10)为主,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明显。时间上主要表现为季节变化,多数污染物浓度冬高夏低,但臭氧相反;空间上主要为城市功能区差异,工业交通区浓度高于生态公园区和郊区。除了污染源因素,空气污染程度也受气象要素的制约,风速、降水和温度是影响污染物在城市大气中稀释、扩散和转移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