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中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周丛藻类系统对受污染景观河道水体氮、磷污染物处理效果,以及最佳污染物去除浓度,通过设置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并模拟藻类自然生长条件,于2006年夏秋之季,对该周丛藻类系统的水质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标准培养液条件下20%的平均去除率,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中TN、NH4 -N去除率分别可达30%和50%以上,其中TP平均去除率则相对较低(<10%);②系统最大氮污染物去除率(TN>65%,NH4 -N>80%)出现在进水TN浓度约11.0mg·L-1条件下,而TP去除率则随进水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③试验期间,系统中周丛藻类生物量增加54%,Chl-a浓度增加58.2%,同时藻类群落由试验初期的颗粒态硅藻、绿藻为主,演替为以丝状和颗粒状蓝、绿藻为主.  相似文献   

2.
大型丝状绿藻去除城市水体污染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霞  李小平 《环境科学》2008,29(1):52-57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分析了以大型丝状绿藻为主的周丛藻类水质处理系统对城市景观河道劣Ⅴ类水质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去除作用,以及其他不同胁迫条件下的水质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处理系统具有显著的N、P等污染物质去除效果,TP及TSS的去除率分别保持在50%和72%以上,同时PO3-4-与NH4 -N的去除率也分别可达90%和85%以上.在高污染物质浓度(TP>3.0 mg·L-1、TN>22.0 mg·L-1)条件下,TP平均去除率为89%,TN为45%,而低浓度污染物(TP<0.50 mg·L-1、TN<10.0mg·L-1)条件下,出水PO3-4浓度低于0.1 mg·L-1,NH4 -N低于2.0 mg·L-1.试验期间,大型丝状藻类生物量增长了38.78%,同时大量单细胞的蓝、绿藻类出现在水槽壁表面.出水DO浓度随着大型丝状绿藻生物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张松村和万顷沙十五涌的农田水渠为研究对象,根据水系分布情况设置采样点,分析N﹑P在渠系中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农田水渠水体N、P平均浓度高于附近河涌及珠江河道.两个研究区中TN、NH4+-N浓度沿着排水水流方向总体上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而NO3--N浓度逐渐增大.万顷沙十五涌农田水渠TP沿着排水水流方向逐渐减小,而张松村的变化无明显规律.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张松村农田水渠TN与NH4+-N、TP、CODcr呈显著性正相关;NH4+-N与NO3--N呈负相关;万顷沙十五涌农田水渠TN与NH4+-N、TP、NO3--N和CODcr呈显著性正相关.该研究可为珠江河口地区水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辽河主要污染源营养盐输入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辽河主要污染源包括上游浑河、太子河及其支流海城河和沿程排污口等对大辽河营养盐输入特征,通过国标测定方法,于2013年7月对13个采样点各形态N、P质量浓度的变化和百分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辽河上游来水中浑河DON、太子河NO-3-N、海城河NH+4-N、PO3-4-P、DOP质量浓度较高,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相比,除太子河TP表现为Ⅳ类水质外,其余TN、TP均表现为劣Ⅴ类水质,浑河水体中N形态以DON为主,而太子河和海城河以NO-3-N为主,除海城河水体P形态以DOP为主外,其余均以TPP为主.主要排污口中TN均表现为劣Ⅴ类水质,TP则为Ⅳ至劣Ⅴ类不等,其中纱厂潮沟、港监潮沟这2个排污口NH+4-N、TN和TP质量浓度均最高,但主要排污口水体N形态均以DIN为主,水体P形态则表现不一.而大辽河TN、TP质量浓度较高,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Ⅴ类限值,且NO-3-N和TPP分别是其主要形态.总体上,通过对大辽河上游来水、排污口与大辽河干流营养盐分析表明,大辽河营养盐受其沿岸主要排污口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排污口污水排放对大辽河水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太湖湖滨带春季悬浮物沉降特征与水体营养盐响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湖滨带悬浮物沉降过程中水体营养盐时空分布状况,在太湖西岸湖滨带典型区域进行原位沉降实验,计算了沉降量和沉降通量,并对沉降过程中TP、TN、NH+4-N、NO-3-N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太湖西岸湖滨带沉降通量表现为人工芦苇区近岸无植被区自然芦苇区远岸无植被区,平均沉降通量分别为(1 383.40±925.60)、(1 208.67±743.50)、(278.72±142.53)、(245.58±154.25)g·(m2·d)-1,沉降第6 d以后沉降量稳定上升,沉降速率大于分解速率;经过持续15 d野外沉降实验观测,沉降过程中近岸带的TP含量是远岸带的2~3倍,且沉积物捕获器内NH+4-N和NO-3-N含量出现显著的差异(P0.01);沉降量与水体TN和NH+4-N含量呈显著相关(P0.01,n=42),表明沉降量的增加会导致上覆水体TN与NH+4-N含量增加;TN与NH+4-N相关系数为0.84,显示沉降量的增加可能加速氮素不同形态间相互转化,这一现象在当前太湖湖泛治理中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菖蒲对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静态培养实验,研究了菖蒲(Acorus calamus L.)对5种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影响,比较了培养后各水体中菖蒲生物量变化.结果发现,TP、TN、NH4 -N、PO43- -P的去除量与水体各自初始浓度正相关.在实验初期TP、TN、NH4 -N、PO43- -P的变化速率快,后期变化速率减慢.极度富营养E组水体中营养盐去除率低于重度富营养D组水体.D组TN去除率达96.38%,TP去除率达98.32%.富营养水体D、E组COD运渐下降,中营养水体C组COD在开始水平上下轻微波动,低营养水体A、B组一周后略有上升,之后维持在7.078 mg·L-1以下.各组富营养化水体叶绿素a一周后都有明显下降,实验结束时叶绿素a下降率最高可达到98.01%,贫营养水体A组叶绿素a维持低水平.结果发现,菖蒲可以较好地净化富营养水体,同时也能保持清洁水体水质.在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植物浮床净化富营养化水体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生态浮床系统研究了温度对豆瓣菜和水芹净化富营养化水体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10、22和35℃)处理明显影响植物浮床系统对NH4+-N、TN、TP、Chla、CODMn、BOD5的去除效率;植物浮床系统在22℃时对TN、NH4+-N,Chla的去除率分别达79%、82%、76%以上,在35℃时对TP、COD...  相似文献   

8.
冷璐  信欣  鲁航  唐雅男  万利华  郭俊元  程庆锋 《环境科学》2015,36(11):4180-4188
以低COD/N生活污水(C/N为3∶1~4∶1)为进水基质,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接种好氧颗粒污泥(AGS),通过逐步降低溶解氧(DO)浓度的方式快速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耦合除磷.反应器运行20 d后(DO浓度为0.50~1.0mg·L-1),系统出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耦合除磷的现象.在随后运行的40 d里,反应器对废水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84%、93.51%、77.06%和85.69%;出水NO-3-N和NO-2-N平均浓度分别为4.01 mg·L-1和3.17 mg·L-1.反应器启动运行后期,污泥体积指数(SVI)为55.22 m L·g-1,沉降性能良好,颗粒结构较完整.不同氮源的周期曝气阶段结果表明,对TN的去除率为NH+4-NNO-2-NNO-3-N;对TP的去除率为NO-3-NNO-2-NNH+4-N,反应器主要以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和反硝化方式除磷.  相似文献   

9.
利用藻类膜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在连续光照强度约3 500 lx条件下,研究了藻类膜处理武汉富营养化湖水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藻类膜处理富营养化湖水的氮磷效果明显,6 d内,南湖TP、TN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96.96%、93.21%和92.84%,紫阳湖的TP、TN、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96.43%、78.11%和97.63%,汤逊湖的TP、TN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81.32%、76.38%和84.64%。  相似文献   

10.
暴雨径流对非常规水源补给城市河流水质冲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选择北运河流域典型非常规水源补给城市河流(凉水河)为研究对象,阐述暴雨径流对非常规水源补给城市河流水体物理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暴雨期间,凉水河水体p H和DO平均值分别为7.67和3.88 mg·L-1;耗氧物质COD和氨氮(NH+4-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7.41 mg·L-1和8.39 mg·L-1;富营养化元素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6.34 mg·L-1和1.45 mg·L-1.暴雨期间,雨水径流汇入收纳水体后,COD、NH+4-N、TP平均质量浓度明显上升,最高值分别达到108、14.24、3.02 mg·L-1.在空间分布上,COD、NH+4-N、TN和TP质量浓度变化趋势随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趋于一致,从城镇区至农村区,均呈逐渐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降雨事件监测的非点源污染对灞河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灞河马渡王水文站断面5次降雨事件过程和2次非洪水过程监测的基础上,分析了灞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对灞河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过程期间,COD、总氮、氨氮、硝氮、亚硝氮、总磷指标监测平均值均小于非洪水期监测平均值.各指标负荷输移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径流量变化趋势大体相同,即先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再逐渐变小;各指标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大致为:COD、硝氮、总氮浓度先增大后减小;亚硝氮为先减小后增大,总磷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总氮、硝氮的浓度峰和负荷输移速率峰均接近或滞后于流量峰;COD的浓度峰接近或滞后于流量峰,而负荷输移速率峰接近或超前于流量峰;总磷、氨氮的浓度峰和负荷输移速率峰均接近或超前于流量峰;而亚硝氮的浓度峰变化规律不明显,负荷输移速率峰接近或超前于流量峰.采用平均浓度法计算了各指标的非点源污染平均浓度及负荷:2009年灞河流域马渡王断面COD、总氮、氨氮、总磷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别为8707.28,723.63,245.52,43.07t.2009年灞河流域马渡王断面NSP负荷COD、总氮、氨氮、总磷所占总负荷相应的比例分别为31.86%、32.69%、42.21%、34.42%.由此可见,非点源污染在灞河水污染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对于灞河水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枯水期赣江流域氮磷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06年1月对赣江流域地表水进行了系统采集,分析研究了水体中各形态氮磷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赣江水体中主要的氮素形式是NO3--N,支流中以袁水NO3--N(2.57 mg/L)和TN(3.32 mg/L)含量最高,赣江中支NH4+-N(1.26 mg/L)和TP(0.07 mg/L)含量为全流域最大值。沿水流方向赣江主干流TN开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后又呈上升趋势。赣江流域从上游至下游NO3--N、TN有明显的上升趋势,NH4+-N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TP在中游处最低,下游比上游高。赣江水中三态无机氮处于较稳定的热力学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对5个典型人工湿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各水质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SS为70%~80%,TN及NH3-N约为30%~50%,TP约为20%-40%,CODcr约为40%~50%;TN、NH3-N及TP去除率基本上是随着进水浓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CODcr及SS则是随着进水浓度的下降而逐渐下降;人工湿地的TN削减量为28~33kg/d,NH3-N为5.3-7.34kg/d,TP为1.4~1.7kg/d,CODcr为250—320kg/a,SS为120~300kg/d;人工湿地的污染物表面负荷平均去除量TN为2.00g/m^2。d,NH3-N为0.53g/m^2·d,TP为2.32g/m^2·d,CODcr,为19.24g/m^2·d,SS为374.71g/m^2·d。  相似文献   

14.
洱海西部入湖河流白鹤溪主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识别入湖河流对洱海水质的影响,2013年9月—2014年8月对洱海西部入湖河流白鹤溪进行了为期1 a的水质监测,研究其主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估算污染物的入湖负荷量并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白鹤溪上游区和中游区水质较好,平均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下游区和入湖区水质较差,为Ⅳ类水质;白鹤溪CODMn〔(5.10±1.38)mg/L〕、N H 4 + -N浓度〔(0.87±0.76)mg/L〕较低,TN浓度〔(2.81±1.24)mg/L〕、TP浓度〔(0.26±0.12)mg/L〕较高,TN和TP是水质污染的主要指标。白鹤溪主要污染物7—10月入湖负荷量最高,占全年入湖负荷总量的70%左右;其次是12月—翌年2月,占全年入湖负荷总量的18%左右。雨季白鹤溪CODMn、N O 3 - -N浓度显著高于旱季(P<0.05),而N H 4 + -N、TN和TP浓度雨季与旱季没有显著差异,说明CODMn、N O 3 - -N主要来自非点源污染,而N H 4 + -N、TN和TP主要来自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的共同输入。  相似文献   

15.
农田退水期阿什河氮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质监测技术和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春季农田退水期阿什河河水中ρ(NH4+-N)、ρ(NO3--N)和ρ(TN)特征进行研究并对氮污染来源进行解析. 结果表明,ρ(NH4+-N)、ρ(NO3--N)和ρ(TN)除在阿什河上游源头区水体中较低外,其余大部分区域均较高. 上游源头区采样点 δ 15N值为3.68‰~6.09‰,主要受大气沉降氮和土壤有机氮的污染;中下游区域中一部分采样点δ15N值为5.32‰~7.72‰,主要受农田退水和农村生活污水影响,另一部分采样点δ15N值为8.45‰~11.86‰,主要受畜禽养殖污水影响较大;下游采样点δ15N值较低(3.25‰~4.15‰),主要受工业来源废水污染. 农田,特别是河流两岸的稻田退水对阿什河水质影响较大;城区对阿什河TN和NH4+-N影响较大,对NO3--N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北运河武清段水污染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通过对北运河武清段水系(主河道——北运河和龙凤河,北运河支流——柳河、灌溉沟渠)的水质进行监测,采用灰色关联法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并利用多元统计法对污染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武清段水系17个观测点中有23.8%的观测点的水质为Ⅲ类水,12.7%为Ⅳ类水,63.5%为Ⅴ类水.水质存在时空变异,夏、冬季节各河道水质差异不显著,春、秋季节差异显著.沟渠水质最差,其总磷(TP)含量和BOD5值明显高于其他河道;TP、硝态氮(NO3--N)、COD、总有机碳(TOC)、温度(T)、溶解氧(DO)和总氮(TN)解释了全部的季节性变异,BOD5、pH、溶解性总固体(TDS)和叶绿素a(Chl-a)的季节变异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氧化还原电位(ORP)、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次之.NH4+-N和TN解释了51%的空间变异,主河道的氮污染是由上游工厂和企业排放污水造成的;北运河武清段的主要污染物依次为:有机污染物、氨氮、硝态氮、酸碱废水和磷,污染表现为复合污染,点源仍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环胶州湾入海河流污染状况和污染物入海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7年入胶州湾的7条主要河流入海断面水体污染物调查资料,分析了各条河流的水质状况,并计算了COD、氨氮、总磷和油类等污染物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7条河流入海断面的水质均属于劣V类,而丰水期水质较好,枯水期和平水期水质相对较差;各河流的首要污染物不同,其中,板桥坊河为COD,海泊河、李村河与楼山河为氨氮,墨水河与镰湾河为油类,大沽河为总磷。从入海通量来看,大沽河、海泊河和墨水河的COD排海通量较大,约占7条河流排海总量70%左右;李村河、海泊河与墨水河的氨氮排海通量较大,约占7条河流排海总量的70%以上,对于总磷,大沽河排放量最大,约占7条河流排海总量的70%以上,对于油类,墨水河、李村河与大沽河排放量较大,占7务河流排海总量的70%以上。最后在分析各河流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防治水污染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巢湖水体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在不同汛期对巢湖水体进行了网格化样品采集,研究了巢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含量与时空分布规律,确定了巢湖水体的主要污染因子.结果表明,巢湖入湖河流中TP、TN和NO-3-N指标均超过了Ⅴ类水标准,南淝河和十五里河中TP、TN、NH+4-N和NO-3-N表现出丰水期低于平水期、枯水期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其他河流则呈现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平水期的特征;巢湖湖体氮磷营养盐浓度的分布存在时空差异,西部湖区中氮磷营养盐含量远高于东部湖区;TP、TN和NH+4-N表现出在枯水期高于平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特征,而NO-3-N在丰水期的含量较高;巢湖水体的主要污染因子为TN和NH+4-N,这些污染物从西往东质量浓度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19.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nitrogen forms and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different pollution types of tributaries or reaches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catchments characteristics the tributaries or reach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4 types including headwater in mountainous areas (type I),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NPS) pollution in rural areas (type II), municipal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urban areas (type III), and combined pollution in the main stream (type IV).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monthly from July 2003 to June 2006 in the Cao-E River basin in Zhejiang, Eastern China. The concentrations of NO3-N, NH4+-N, and total nitrogen (TN) were measured.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NO3-N were in the order type IV > type II> type III > type I, whereas, NH4+-N, total organic nitrogen (TON), and TN were in the order type III > type IV > type II> type I. In headwater and rural reaches, CNO3-N was much higher than CNH4+-N. In urban reaches, TON and NH4+-N were the main forms, accounting for 54.7% and 32.1% of TN, respectively. In the whole river system, CNH4+-N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cities, and CNO3-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area of farmland in the catchments. With increased river flow, the CNO3-N increased and the CNH4+-N decreased in all types of reaches, while the variations of CTON and CTN were different. For TN, the concentration may b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iver flow, but the export load always in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