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动态     
提高能源效率是国家达到经济和环境目标的关键世界资源所二项新研究工作的宗旨是“赢得发现环境可承受的安全能源的时间。”最快的收益是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能源,即进行“平安的改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可降低能源费用。此外,当能源需求量低时,能源供应规划可以有较大灵活性,从而避免由于过多地依赖中东石油、化石燃料和核能所产生的环境和安全问题。能源费用低廉,可使第三世界国家增加人均能耗量。只需增长30%能耗量,即能使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活标准达到西欧70年代中期的水平。世界资源研究所认为,采用提高能源利用率政策的政治风险小。如工业化国家  相似文献   

2.
能源的生产及利用对所有国家的经济及环境都非常重要。更进一步来说,能源对环境质量有深刻影响。例如:化工燃料的燃烧,造成全球气候转暖。在过去20年里,全球能源产量大约增长了50%。工业化国家消耗的商业性能源是发展中国家的3倍,  相似文献   

3.
吕凤林  黄智民 《环境》1995,(2):17-18
据有关资料分析,人为引起的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来源是煤,其次是石油,而其他方面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小的。 , 我国是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发展中国家,据1986年资料,煤在能源生产构成中占76%,石油占17.1%。而我国的江西、贵州、四川、山东、陕西、浙江等省各煤矿的燃煤含硫量相当高,含硫量大多在3%左右,有的高达5%以上。  相似文献   

4.
认识到能源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联合国大会在第65/151号决议中宣布2012年为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国际年(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目标:2030年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翻一番全球有14亿人无法获得现代能源,30亿人依赖传统的生物物质能源和煤炭作为主要燃料来源,15亿人用不上电,而且  相似文献   

5.
前言 煤是美国最主要的化石燃料,占美国已探明能源贮量的75%以上。美国每年约开采十亿吨煤,85%左右用于发电,占总发电量的55%。而化石燃料中最清洁的天然气和石油的发电量分别占10%和5%。在非化石燃料中,核电占20%,水力发电约占10%,地热和其它能源的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不足1%。 然而,煤炭无一不含有大量的S、N和矿物质,在燃烧中生成SO_2、NO_x和粉尘。与天然气和石油相比,煤的能量更多地来  相似文献   

6.
尼加拉瓜为了减轻对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依赖,正在尽力开发新的能源,例如水电、农业废料等。这类能源对减轻经济负担与保护环境是有益的。棉花多年来就是尼加拉瓜的重要农产品之一。该国的棉花生产在农业区。这里由于保护森林,木柴燃料不足,而棉秆又存在贮藏问题,因此,将棉秆作为一种农村能源受到了重视。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煤炭是我国分布最广、储量最多、价格最廉的能源,占一次能源探明总储量的90%。目前,全国约75%的工业燃料、76%的发电能源、80%的民用商品能源、以及60%的化工原料依靠煤炭。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居民有10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本书谈及的114个发展中国家农村总人口的36%。虽然这本书提供了关于贫困和农村人口的各类资料数据,它主要还是间接地提出了一种主张,并非简单地描述农村贫穷户的困境。“这项研究的论点是,如果不  相似文献   

9.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一次能源构成中一直占70%以上。预计这个局面在今后二、三十年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变。目前,全国的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85%的化工原料和绝大多数的民用燃料依靠煤炭。  相似文献   

10.
1.概述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大气污染一直在加剧。迅速的工业化、膨胀中的城市、对化石燃料的更大依赖已带来了随之增加的有害污染物产生,使很多城市居民的生活越来越不舒适和不健康。最普通和最致命的大气污染物中,有二氧化硫(SO_2)、悬浮颗粒物(SPM)、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0)和铅。而且,还有证据表明,室内污染物如氡、甲醛、石棉、汞和有机物对人类健康是正在增长中的威胁。幸亏公众呼声日益高涨,污染与损害健康、环境的威胁之间关系的有关证据不断增加,许多工业化国家已控制和减少大部分有毒污染物。但在其它地方,尤其是在前苏联和东欧,以及工业化程度较低的西方国家,问题仍在继续发展。同时,在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城市大气污染状况正在恶化。城市的急速扩展、公路交通量的增加、较不干净燃料的使用,对过时工业设备的依赖、能源消费的增加、工业区划和环境法规的缺乏共同造成了城市大气质量的降低和公共健康的恶化。作为对此的反应,世界卫生组织  相似文献   

11.
生物燃料的困境与突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燃料被视为是较化石能源相比碳强度较低的能源资源,生物燃料的出现,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在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生产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如粮食供给危机和耕地占用等.这使得各国将目光投向了更具发展前景的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上,巴西是一个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然而,到2006年,巴西却实现了能源独立;这一巨大转变要归功于其大力发展以生物燃料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的做法。如今,巴西在新能源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乙醇燃料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受石油危机威胁的日子已成为昨日黄花。  相似文献   

13.
全球生物能源发展及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能源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以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从广泛的定义来看,沼气、农作物秸秆能源、用作能源的树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都属于生物能源的范畴。生物能 源是目前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之外的第四大能源类型,约占全球能源总需求的15%。而近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生物能源主要是指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由于其发展迅速,并且对农产品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后面所讨论的生物能源主要指这两种生物液体能源。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能源是一个大问题。主要是生活能源严重不足,普遍缺煤少柴,即使一年烧掉四亿多吨植物秸秆和大量木材,也不能满足生活燃料的需要。从湖北省的情况来看,全省近850万农户中,每年缺烧三个月以上的占47%,三个月以下的占25%,总共占72%,平均缺烧3~4个月。农民为了获取燃料,只好砍树枝、挖树根、刨草皮,将柴草秸秆以及牲畜  相似文献   

15.
欧盟能源政策中将提高汽车使用燃料的经济性减少CO2污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汽车工业将开发高效利用燃料的汽车.据称、汽车排出的CO2占欧盟总的CO2污染的12%,汽车排出的CO2如不采用抑制措施,到2000年将增加20%,2010年将高达33%.提高燃料利用效率和减少CO2污染是能源政策  相似文献   

16.
煤炭开发中的清洁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76%的发电能源,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80%的民用商品能源,以及60%的化工原料。煤炭是我国最主要、也是最可靠的能源,其占能源总储量90%的优势,决定了它在未来30~50年内仍作为主要能源的稳定地位。 但煤炭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除因燃煤造成大量烟尘和SO_2  相似文献   

17.
亚洲化石燃料利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的看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亚洲的化石燃料利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高于北美或欧洲的排放量。因此,亚洲国家成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任何全球协议的正式的积极的伙伴国是必要的。本文介绍亚洲各国和各地区化石燃料利用所排放的CO2量的估计值。减少未来化石燃料利用的CO2排放有两种有利的途径;(1)改善能源利用效果:(2)更多地利用低参能源。就能源利用效率来说,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率相对较高,这常常被用作说  相似文献   

18.
曹凤中 《环境科技》2002,15(2):11-12
1 前 言  能源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支撑。能源安全不仅包括能源供应的安全 ,如石油、天然气和电力 ,也包括对由于能源生产与使用所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居世界第三位 ;基本能源  相似文献   

19.
机动车代用燃料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机动车对大气环境污染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以及石油等能源面临枯竭,代用燃料逐渐进人人们的生活,如天然气、甲醇、乙醇、氢燃料和液化石油气等等。这些燃料因其物理、化学性质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动力性能、排放性能、经济性能和其他方面(如存储、运输、原料等)也有很大区别。通过比较得出,代用燃料比传统燃料更为清洁,但在其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前言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能源政策是以煤为生。燃煤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沈阳市现有燃煤设备中,锅炉8,000余台;工艺窑炉1,000余台:茶炉1,800余台;民用小炉灶41万个。每年市区燃煤481.7万吨。工业和民用煤各占一半。其中民用小炉灶每年消耗燃料占18%;但排放的SO_2对地面污染约占50%。烟尘污染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