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加拿大地盾苏必利尔地区的太古代金矿床有时空关系的长英质侵入体,由于磁铁矿含量高,因而其磁性均比太古界地带大部分地区所分布的长英质火成岩的磁性高。所见到的例子有赫姆洛、雷德莱克、哈克-霍洛韦、米希比舒湖、沃瓦-米萨纳比、杰拉尔顷、马塔奇文和布斯凯-东马拉蒂克金矿区。这些太古代侵入体可与伴有金属矿化的显生宙磁铁矿系列深成岩体和产有富金斑岩型矿床且富含磁铁矿的侵入体相比。有证据表明,涉及特殊岩浆生成的金矿化发生在一特殊的构造环境中。两者的关系不是表明成矿组分来自这些侵入体,就是表明岩浆是沿扩容带(扩容带也提供了来自深部的流体)侵位的。鉴别富含磁铁矿的长英质侵入体可能有助于确定有利的太古代金矿床勘探区。 相似文献
2.
在太古代岩石中,硫酸盐矿物、赤铁矿和同位素已分馏的硫化物相对很少见。然而,几个太古代金矿床却含有作为氧化热液流体指示剂的这些特征矿物的一种或多种。这些太古代金矿床包括赫姆洛、麦金太尔-霍灵格、马卡萨、莱克肖尔和罗斯等金矿床,它们都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澳大利亚卡尔古利。较小的金矿床例子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希斯洛普区和马塔奇文地区。除了赫姆洛金矿床之外,其余这些金矿床都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与长英质深成作用有关的石英-碳酸盐脉型矿床。因为变质流体和太古代地表水基本上是还原的,所以流体的最可能的总来源是长英质岩浆。 母岩浆都是相对氧化的、含水的和富CO_2的。这种氧化特征可能有利于Au加入到部分熔融的熔体中去,从而有利于把Au分配到岩浆水流体中。CO_2含量高有助于水流体与来自深度比其他地方还深的岩浆分离开来。流体包体数据支持主要的太古代脉型Au矿床是在深度比大多数现代岩浆-热液矿化(如斑岩铜矿床)大的壳层形成的。在较高的温压条件下,富CO_2流体不能分离成两个相:盐水流体相和低盐度H_2O—CO_2流体相。这可使Cl配合的贱金属与包括Au、Sb和As在内的其他金属分离开。在大多数金矿床周围发生的广泛的碳酸盐化具有在原生岩浆CO_2能及的范围内一致的δ~(13)C值。 相似文献
3.
老王寨金矿床合矿流体是一种富含矿化剂Cl-、CO2和S2-的高温高压深源流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б18OH2O值在+6.91%~+11.76%之间,бDH2O值为-68.10‰~-101.10‰之间,辉锑矿的б34S值为-0.15‰~-1.03‰,方解石的б13C值为-0.34%~-3.12‰。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流作既不是岩浆热液么不是大气降水,而是一种深源流体。 相似文献
4.
<正> 一、引言金的一般沉淀作用尽管太古界岩石在地表出露的岩石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却提供了全世界金产量的一半左右,其中,太古界绿岩带提供的金占20%(主要分布于南非、赞比亚、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年龄为27亿年的南非威特沃特斯兰盆地提供的、呈古砂矿形式产出的金占30%以上。据认为,它是太古界地体的风化产物(图1)。脉状和浸染状矿床是绿岩带金矿的主要产出类型。 相似文献
5.
与太古代绿岩带中条带状含铁建造伴生的金矿床业已在世界许多地区,如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印度和非洲的中部及南部发现。这些矿床一般来说很少引起地质工作者的仔细注意。 在津巴布韦,有很多矿山,它们的矿体与太古代含铁建造紧密伴生。这些矿床对金的总产量贡献很大。Vubachikwe矿山,就是描述得比较详细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新疆马热勒铁金矿床特征及其流体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热勒铁金矿床产于中泥盆统北塔山组安山岩和安山质凝灰岩间的韧性剪切带中。矿体呈脉状 ,主要为蚀变岩和含金石英脉。矿石由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黝铜矿、自然金、银金矿、毒砂、辉铋矿、磁铁矿、石英、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等矿物组成 ,围岩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和绢云母化。金矿成矿主要经历黄铁矿—石英—金、石英—金属硫化物—金、石英—碳酸盐—金三个阶段。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中泥盆统北塔山组含金建造。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 ,成矿温度为 16 0℃~ 2 80℃ ,成矿压力为 (73.4~ 12 1.9)× 10 5Pa ,成矿时成矿流体pH为 4 .2 0~ 5 .0 1,呈酸性 ,Eh为 - 0 .6 6~ - 0 .4 5eV ,属还原环境 ;流体为Na+ —Ca2 + —HCO3 -—Cl-型体系和Na+ —Ca2 + —HCO3 -—SO42 -—Cl-型体系的酸性—弱酸性流体 ,流体中成矿物质金主要以[AuCl2 ]-、[Au(HS) 2 ]0 等络合物形式存在并运移 ;流体的溶液来自岩石建造水、古大气降水及变质水组成的混合水。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成矿流体环境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古大气水不断加入、成矿流体与围岩的蚀变反应等引起成矿流体周围一系列环境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 ,是马热勒铁金矿床成矿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 位于多伦多北北西约550km的阿伯蒂比绿岩带中的霍林杰(蒂明斯)-麦克因提尔(舒马赫)-科尼奥林-维庞德-莫尼塔-克朗金矿脉系长约5km,最大宽度约2km,开采深度已达到2.4km(麦克因提尔矿山,7875英尺水平)。到1984年底为止,过去已开采的矿石加上探明矿石的储量(金的回收率为9.9g/t,银的回收率约为2g/t)总共为1009百万吨。在所含的994.7吨金中,有60.2%的金赋存在霍林杰矿床,该矿床的开采活动自1910年以来除了几度中断 相似文献
8.
甘肃小西弓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含矿流体运移轨迹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西弓矿床是北山地区最重要的金矿床。金矿化在中元古代糜棱岩化绿片岩和长英片岩中呈脉状或蚀变岩团块产出,并且同海西期花岗岩类侵入岩体具密切时空联系。详细的硫、氧、氢和铅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金矿床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主要来自海西期花岗岩类侵入岩、中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与大气降水。晚古生代时期,哈萨克斯坦—北山与塔里木板块沿柳园—大奇山深大断裂发生碰撞与地体拼贴,其中挤压与伸展转换期的构造变形作用不仅致使前海西期岩体(层)发生深熔,形成花岗质熔浆,而且诱发含矿流体向低温与低压构造破碎带运移,进而形成小西弓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正> 太古代地球内由放射性衰变所产生的热速率一定比现在要大得多。究竞大多少这取决于K/u比值:这儿选择的值是10~4,这是由Wasserburg等(1964)提出的,并已为更近的资料所证实。Wasserburg等提出的这个值和浓度表明,在最近3.8Ga(1Ga=10~9年)期间热的产生速率已减少到大约原来的三分之一。因为从地球失去热的速率看来可能接近于热产生的速率,因此这个数字要求那时全世界岩石圈的平均厚度比现在要薄得多。Bickle(1978)证明,根据前寒武变质矿物组合所得的大陆区的温度-深度估算值与目前的估算值没有什么差别。他认为,如果大部份热由于通过 相似文献
10.
河流拦截筑坝形成蓄水河流,逐渐向“湖泊型”生态系统演化,加强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进一步影响水体碳循环.为了更准确地进行全球碳循环的预算并预测碳循环变化,必须确定对河流系统产生影响的碳来源.因此,通过测定库区水体c(DIC)(DIC为溶解性无机碳)及其δ13C(稳定碳同位素),分析了DIC的主要来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水体c(DIC)为1.80~5.02 mmol/L,而δ13CDIC(溶解性无机碳的稳定碳同位素)为-7.45‰~-1.26‰.c(DIC)与EC(电导率)、TA(总碱度)均呈正相关,与水温呈负相关.表水层δ13CDIC与c(DIC)、TA均呈正相关,与EC在入库河流处呈负相关;而滞水层δ13CDIC与EC、pCO2(二氧化碳分压)、TA、c(DIC)均呈正相关.②水平方向上,表水层各指标变化明显,TA、EC、SIc(方解石饱和指数)和c(DIC)整体上呈降低趋势,δ13CDIC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偏正,受碳酸盐矿物溶解影响显著;垂直方向上,热分层和化学分层现象对水的碳循环产生了显著影响.有机质分解在深水层释放大量CO2致使c(DIC)、pCO2逐渐升高及δ13CDIC逐渐降低,c(DIC)及其δ13C在整个水柱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显示,光照水库DIC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即生物源的土壤CO2和有机物呼吸产生的溶解CO2形式的DIC源、碳酸盐矿物风化所产生的碳酸氢盐形式的DIC源.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反映成矿外部环境变化方面,碳质具有很高的灵敏性。例如,沉积岩岩石成因的研究令人信服地表明,不同的含碳岩石发生区域和接触变质作用时,随着温压参数的增大,碳质在碳化程度和结构有序度增高的方向上按下列公式发生连续的变化:沥青—碳沥青—次石墨—石墨。这种规律性常常按碳质的变种形态作 相似文献
12.
<正> 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地体中的花岗岩和侵位于低级变质地体的大量太古代后的花岗岩都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地球化学、实验和同位素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的大多数或全部可能是通过壳内熔融形成的。这一成因意味着,部分熔融的残余物位于地壳深部,并应该 相似文献
13.
<正>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是当今地学研究中的几个重大课题之一。目前普遍接受的地球年龄是45亿年左右,太古代与元古代的时限在25亿年左右。太古代是地球的最早历史阶段,研究这个阶段形成的各类岩石是了解地壳起源与演化的直接途径。太古代花岗岩类包括英云闪长 相似文献
14.
15.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2)
基于2014年塘西河下游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叶绿素a为期1年的野外调查,结合颗粒有机物C/N比值、POC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比值(POC/Chl a)及降雨量等数据,分析了塘西河下游水体中POC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塘西河下游水体中POC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变化趋势;POC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说明两者具有共同的来源,但陆源输入对POC浓度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水体中颗粒有机物C/N比值在5.11~8.15之间,年平均值6.12,POC/Chl a比值在16.24~32.18之间,年平均值为21.47,说明塘西河下游水体中POC主要来源于内源。通过计算,内源对水体中POC的贡献率在40.4%~80.07%之间,年平均值为62.55%,春、夏、秋、冬季内源贡献率分别是59.95%、70.24%、59.84%和58.48%。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9年8月对汾河干流水文参数和碳酸盐参数的调查,初步探讨了溶解无机碳(DIC)及同位素值(δ13CDIC)的沿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源头水DIC为2756μmol/kg,δ13CDIC为-9.6‰,土壤CO2输入和碳酸岩化学风化可能是其主要来源;在太原市区上游的水库影响区,较强的初级生产使得水体DIC(平均值为2377μmol/kg)和CO2分压(p CO2)(平均值为552μatm)偏低,δ13CDIC(平均值为-5.2‰)偏正,而在市区下游的水坝滞流影响区,城市污水的大量输入和有机物的降解使得DIC(>4900μmol/kg)和p CO2(>5000μatm)显著升高,δ13CDIC(<-10.3‰)偏负;在流经主要粮食产区的汾河下游,δ13CDIC偏正(~-8.0‰)于源头,可能与C4植被(如玉米)的存在有关.可见,人为干扰已成为影响汾河DIC沿程变化的重要因素,表现为大气CO2强源的城市下游水... 相似文献
17.
《地球与环境》1992,(3)
正在开采的罗达尔基拉金矿床以及废弃的特里温福和玛丽亚·何塞法金矿山位于西班牙东南部阿尔梅里亚以东约40km的卡沃-德加塔山火山区内。罗达尔基拉的金矿化主要受破火山口构造控制,而特里温福和玛丽亚·何塞法的脉构造则未受到这种控制。特里温福和玛丽亚·何塞法的围岩蚀变的特征是泥质蚀变(伊利石/绢云母、高岭石)。在特里温福,金矿化脉构造周围的蚀变分带为前进泥质蚀变(多孔石英、明矾石、叶蜡石、迪开石)到泥质蚀变到区域性发育的绿磐岩化。对所有这三个矿山的包裹体研究均表明,金是在170—250℃温度下从低盐度流体(2—5eq.wt% NaCl)中沉淀的。然而,罗达尔基拉的热液体系是由次生流体源供给的。高盐度的含石盐和(或)钾石盐、富液相和以蒸气相为主的含CO_2流体包裹体被认为是岩浆成因的。深部的高硫化作用矿石矿物组合(铜蓝、硫砷铜矿、砷黝铜矿)和部分前进泥质蚀变可能与这些流体有关。因此,使罗达尔基拉金矿床归属于酸式硫酸盐或高硫化型浅成热液金矿床的这些特征的一部分,源于代表斑岩环境是典型的岩浆成因流体,而所有这三个地点的金矿化与可能是海洋成因的低盐度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18.
K.C.Condie 《地球与环境》1987,(8)
<正> 引言一般认为,太古代期间地球内部的发热量比现代高3—4倍。然而,这种高发热量是否会产生较高的地热梯度,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有争议的课题。Burke和Kidd(1978)指出,太古代的大陆地热梯度与现代大陆的相近,而且太古代多有的地热是由于洋脊系统的总长度较长或扩张速度较大而释放出来的,或者是由于这两种作用共同作用而释放出来的。太古代大陆下面的地热梯度与现代的类似,自 相似文献
19.
<正> 对发育在含碳(“黑色页岩”)地层中的金矿床来说,金的来源问题,尽管已有过大量调查研究,但依然是有争议的。作者长期研究发育在不同区域含碳地层中的金矿床,总结了金在不同沉积物中的15000多个克拉克值,包括与这些沉积物相应而派生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和交代岩在内,除个人的分析(5000多个)外,还利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金在沉积物石化作用和变质作用条件下的性状在无硫化物的含碳岩石中金的克拉克值低(1—5,少数为6—8毫克/吨)。同时,在岩石内的沉积成岩硫化物中金的含量经常是较高的(0.03—0.5克/吨)。在有同生硫化物的岩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邯郸市PM_(2.5)中碳组分污染浓度、来源和近年来的变化,分别于2015和2017年1、4、7、10月在河北工程大学能环实验楼4层采集PM_(2.5)样品,采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样品中8种碳组分含量,并计算得到有机碳(OC)、元素碳(EC)、Char-EC和Soot-EC含量.结果表明,2017年PM_(2.5)中碳组分浓度较2015年下降约15%,质量分数下降约17%,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冬高夏低的特点;2017年SOC浓度和SOC/PM_(2.5)、SOC/OC比值均低于2015年,SOC浓度和SOC/PM_(2.5)比值下降约36%,季节分布特征相似(秋冬高、春夏低).两年除夏季外,其余季节OC、EC相关系数均高于0.7,表明存在共同来源;2017年OC、OC1与EC相关性高于2015年,此外,两年中EC1~EC3、Char-EC和Soot-EC与各组分相关系数差异较大;两年中Char-EC与OC、EC的相关性(r=0.5~1.0)明显高于Soot-EC与OC、EC的相关性(r=0.1~0.6),这主要与二者形成机理有关.碳组分之间的关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燃煤、生物质燃烧和柴油车尾气的混合源是2015年碳质组分的主要来源,而2017年则来源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