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灾民安置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合理性直接影响城市应急防灾能力与效果.基于社区尺度、入口供给、分段阈值,采用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和反向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研究北京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与拥挤度,并结合服务面积比、服务人口比、服务人口缺口等指标评价北京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合理性.结果表明,对避难场所可达性好的社区连片存在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及其临近区域,呈蘑菇形分布,东城区全域可享受避难服务;对避难场所不具可达性的社区主要存在于中心城区边缘地带,但西城、海淀相邻地区也有部分社区对避难场所不具可达性.中心城区避难场所的拥挤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城区避难场所拥挤度均值为16.17,避难服务竞争激烈.总体上,北京中心城区的避难场所布局上仍然存在不均衡性,不能完全满足城区居民的避难需求.建议合理利用已有绿地、学校、广场等资源规划建设新的避难场所,或改扩建已有避难场所,以满足更多居民的避难需求.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前成都市避难场所应急能力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判断地震避难场所紧急避难能力是否满足居民灾后紧急避难阶段的需求,提出基于L-A模型的避难场所应急能力评估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紧急避难场所容纳能力、居民空间分布状况、紧急疏散路径因素,采用空间网络分析方法确定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将区域未能接纳人数及地震避难场所利用率作为避难场所评估分析的重要因素,并综合运用GIS技术实现评估分析的可视化。最后以成都市现有避难场所布局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后紧急避难阶段成都中心城区有一定数量的人群未能安全避难且紧急避难场所资源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并建立避难场所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功能实现情况。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对海淀区应急避难场所未来的规划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避难场所选址需要多种工具配合、操作步骤繁杂和工作量大的问题,开发了基于Arcgis engine和Matlab的避难场所选址系统。通过Arcgis engine实现避难场所选址所需的定制系统界面、空间数据管理、最短路径分析、缓冲区分析和voronoi图分析等GIS功能。通过Matlab构建多目标加权灰靶决策法和熵值权重法模型,实现避难场所选址功能。应用COM组件技术实现Arcgis Engine和matlab的集成。以泉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应用该系统进行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决策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满足泉州市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及布局分析需求。 相似文献
5.
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对于其空间布局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事关灾时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基于手机信令获得昼夜人口分布数据,采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与统计指标法对天津市西青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及空间布局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个体可达性整体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和由内侧向外围递减的双重分布格局;西青区各街镇应急避难场所的昼夜个体可达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夜间可达性要优于白天;基于统计指标法的昼夜地点可达性差异较大,白天和夜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人口配置缺口,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不能同时满足西青区昼夜人口的避难需求。 相似文献
6.
7.
8.
9.
当城市发生重大事故灾害与突发事件时,有效地对人群进行疏散,使之撤离到相对安全的避难场所,是应急救援行动的核心技术问题,是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必须首先面对的重大课题.充分考虑选址问题中的"公平"和"效率"原则,提出了城市避难场所选址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利用建模优化软件LINGO(Linear Interactive and General Optimizer)进行了求解,从而得出避难场所的最佳选址位置.最后,以天津市地震避难场所的选址为例,说明了多目标规划在城市避难场所选址中的应用过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满足选址规划需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规划效率评价为基础,定义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公益收益,体现在服务性、可达性和安全性3个方面。以全部应急避难场所在整个建设规划期的总公益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了无偏好和有偏好两类建设进度优化模型,对应急避难场所在规划期内各年的投资额度、建设对象和建设数量进行优化。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无偏好模型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公益收益,但不能很好地表达公众的真实需求;有偏好模型,不可避免会造成一定公益收益损失,但能更多地考虑实际存在的各方面影响因素,更接近真实的决策。实际应用中对模型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洪涝灾害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优化问题,将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选址模型相结合。首先,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得到洪涝灾害风险综合指数。然后,将综合指数归一化处理后作为权重引入疏散距离最小化和覆盖人口最大化的目标函数,结合最小化避难所数量,以最大服务范围、容量作为约束,构建引入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权重的多目标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武汉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洪涝灾害风险的情况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方案可在接近最优解的情况下达到最优。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防洪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城市应急服务能力,实现有限资源下应急资源的合理配置,借鉴竞争选址和逐渐覆盖理论,采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构造效用函数,建立一种基于服务效用与备用覆盖价值最大化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模型。通过多目标优化NSGA-II算法求解模型,使用TOPSIS法对方案进行评估排序,计算折中解;对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环街道、大龙街道和市桥街道进行实例分析,并与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求解所得选址方案的服务效用相较现有布局有较大提升,满足现有布局下未覆盖的区域的避难需求,提升该地区的避难场所备用覆盖的能力,为设施失效情况下居民的避难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3.
避难场所的规划选址与开敞空间的避难容灾能力密切相关,但较少研究关注到人口分布现状对避难场所空间选址的影响。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采用遥感及GIS技术,结合社区人口统计数据,通过分析区内开敞空间的有效性、安全性、通达性及收容性,综合评价其避难容灾能力,为城市避难场所选址筛选出适宜的空间。结果表明:量化的评价程序可有效地剔除有安全隐患或通达性较差、容灾能力不足的空间,结合人口分布现状更能凸显区域内避难场所空间分布的不足,容灾缺口计算结果可作为城市避难场所增设选址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客观定量地分析天津市行政区域中的洪涝灾害风险,对天津市的洪涝灾害进行了风险区划研究.区划中考虑天津市的地理环境和灾害特征,选择降水量、地形高程、人均GDP、人口密度和耕地密度作为一级区划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又划分了15个二级指标,然后制作了GIS图层.风险区划过程首先根据已知洪涝灾害发生区在不同证据层中的分布,确定相应证据层的权重值,最后利用不同指标权重值的叠加来确定某一单元洪涝灾害风险的后验概率,并据此在GIS系统上进行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的可视化表达.天津市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天津市区遭受洪涝灾害的风险最大,其次为武清区和蓟县.实践证明,基于GIS的证据权重方法是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的简捷、直观的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火源密度为火险等级预报和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将沾益县纸质地形图进行扫描、配准,利用R2V实现地形图屏幕矢量化,采用ArcView软件对研究区域的交通网、居民点分层数字化.以地形图数字化后的交通网、居民点图层为基础数据进行缓冲区分析,根据交通网和居民点不同距离设置不同火险指数值,以建立交通网和居民点基于火源密度的火险指数数据,通过叠加分析生成基于火源密度的火险指标图,并对该数据进行重分类,得到按等级划分的火源密度分布示意图.该方法数据容易采集、操作简便,可以实时完成火源密度估算和火险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17.
18.
火灾外部性是指火灾不仅对火灾直接承受者产生伤害,还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不认清火灾的外部性就难以作出正确的消防决策.对理想、实际和引入保险3种状态下火灾外部性的火灾边际成本、边际私人成本和社会福利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企业不合理地减少消防投入降低了边际私人成本,但增加了火灾边际成本和火灾边际外部成本,导致社会福利减少,这便产生火灾外部不经济.火灾保险能有效减少火灾边际成本,增加社会福利,实现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以达到减少火灾外部不经济.火灾保险在消除火灾外部不经济方面具有高效、成本低廉等优点,建议尽快研究火灾保险实施细则并立法强制实施火灾保险. 相似文献
19.
900m水平似上采空区回收矿柱及900 m水平以下的巷道掘进或矿房开采时经常发生岩爆.为了安全、经济地回收矿柱并实施深部开采,在数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急倾斜矿体的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方法,并用ANSYS数值模拟确定了采空区处理及卸压开采的施工参数.结果表明,在下盘脉外巷道离采空区边缘的水平距离为10 m时,上盘脉外巷道离采空区边缘的水平距离取20m;在巷道底板隔断开采的深度不超过20m;必须从上、下盘脉外巷道同时向采空区围岩实施V型松动爆破;可只在上盘巷道底板进行隔断开采.该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方法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简便适用.当地表允许岩体移动时这种新方法适合急倾斜、厚度大矿体的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如果地表不许可岩体移动,使用这种新方法是不合适的.该采空区处理与卸压开采方法是一种采空区处理的联合法.它能够用工程爆破这一种手段实现采空区处理、应力向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方向转移等多种目的. 相似文献
20.
滇中安宁“3·29”重大森林火灾火烧迹地灌木林的燃烧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滇中安宁2006年"3·29"重大森林火灾火烧迹地里没有人为干扰的火烧后光叶石栎灌木林设置样地,并在距离火烧迹地1km处未过火灌木林设置样地做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可燃物类型、高度和载量等并在实验室测定活灌木、死可燃物和CWD的热值、灰分质量分数和点着温度,以单位面积热量为关键指标,对比研究了火烧迹地和未过火灌木林的燃烧性。结果表明,研究样地中火烧迹地光叶石栎灌木林里死可燃物、活可燃物、CWD及总的单位面积热量分别为98 512.51 k J/m2、33 744.36 k J/m2、55 091.52 k J/m2和187 348.39k J/m2,达到较高的值,火烧迹地灌木林总的单位面积热量超过未过火对比灌木林168 944.83 k J/m2;火烧迹地光叶石栎灌木林仍然具有很强的燃烧性,一旦着火,很可能继续释放出大量的热,仍然有可能发展成重大森林火灾,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