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安市城市主干道南二环路建立路面径流原位采样站,利用自制流量等比例采样装置,对2009年3-11月的34场降雨径流进行径流过程连续采样,测试各场次径流SS、COD、NH4+-N、Pb和Zn的事件平均质量浓度(EMC),计算径流次污染负荷,并在分析次污染负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径流次污染负荷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SS、COD、NH4+-N、Pb和Zn的次污染负荷分别为4.56~778.39 kg/hm2、2.22~308.7 kg/hm2、0.01 ~ 1.39 kg/hm2、0.05 ~ 33.09 g/hm2和1.38~115.82 g/hm2,不同场次径流事件携带入受纳水体的污染物量差异大,对受纳水体造成冲击影响.表征降雨特征的各因子中,降雨量与路面径流次污染负荷呈显著正相关,在显著性水平0.01时相关系数为0.734~ 0.943,最大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也与次污染负荷显著正相关,而前期晴天时间与次污染负荷不相关.所建立的径流污染负荷模型一致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和方程显著性检验,可用于对路面径流次污染负荷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镇江老城区降雨地表径流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道路地表径流污染已经成为城市水体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镇江老城区地表径流污染特征,2010年7月到8月对镇江老城区的城市客厅、江滨新村以及南门夜市这3个汇水区域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地表径流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3个汇水区域地表径流水质COD、NH3-N、SS均超出国家地表水环境V类标准,其中南门夜市(商业区)污染最为严重;从降雨-径流过程污染物浓度历时变化看,各个水质参数均呈现一定的初始冲刷现象,初期雨水污染浓度极高,随降雨历时的延长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干期长度与降雨强度对地表径流水质参数COD、NH3-N的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3.
2006年4-7月,通过在广州市两条交通主干线上设点监测、采样分析,对城市路面径流COD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区和郊区路面径流COD浓度均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二级排放阈值;城市不同地区的COD负荷有较人差异,市区路面径流COD浓度高丁郊区,COD污染物质积累速度高于郊区;雨前干燥期是路面COD物质积累的重要影响因子;路面径流中COD浓度随降雨-径流过程呈现规律性变化,且径流COD与SS浓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城市路面径流COD存在初期冲刷现象.  相似文献   

4.
降雨特征与地表径流和雨水管内径流污染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3场典型降雨事件,对应检测了地表径流和雨水管网径流的污染物指标,分析了不同降雨特征引起地表径流雨水和管网径流雨水中污染物变化的规律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宜兴市地表和管网径流污染物的EMC变化范围较大,地表径流中COD介于IV~劣Ⅴ类,TN均为劣Ⅴ类,TP介于Ⅲ~V类;管内径流中COD介于Ⅰ~劣Ⅴ类,TN均为劣Ⅴ类,TP介于Ⅱ~劣V类;小雨情景下地表径流中SS、COD、TN、TP的EMC要高于管网,大雨情景下与之相反,中雨时的规律不明显;地表和管网径流污染物的初期质量浓度要高于后期,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受降雨强度变化的影响;地表与管网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差异与雨峰大小及出现时间、降雨强度、降雨量等因素有关,在较小降雨强度作用下,地表污染物质量浓度高于管网,反之相反;管内污染物冲刷效应由第一次雨峰引起;地表和管网径流中同种污染物质量浓度之间相关性系数差异明显,总体上相关性从大到小表现为大雨、中雨、小雨。  相似文献   

5.
整理了近年来国内有关屋面径流污染物研究的数据,研究探讨了屋面这一重要城市下垫面的径流水质特征,分析了不同的屋面材料对降雨径流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中城市屋面雨水径流水质COD、TSS、TN、TP及NH3-N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9.54 mg/L、89.46 mg/L、6.80 mg/L、0.21 mg/L和3.33 mg/L,除TP外均不满足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水质污染严重;屋面材料对雨水径流中COD、TSS和TN浓度值影响较大,对TP、NH3-N浓度值影响较小,总体水质水泥屋面最好,瓦屋面其次,沥青屋面最差。  相似文献   

6.
沘江两岸耕地土壤重金属径流迁移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壤在暴雨径流条件下是否存在水环境风险,对亚洲最大铅锌矿所在地,即沘江两岸耕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As、Zn、Cd、Pb累积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并选择上游、中游、下游污染程度不同的3个代表性供试土壤,通过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不同坡度(5°、15°和25°)和不同降雨强度(30 mm/h和60 mm/h)下沘江流域耕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As、Zn、Cd、Pb随地表径流迁移流失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1)沘江两岸耕地土壤重金属累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流域内中风险组As、Zn、Pb、Cd的含量超标率分别为7.69%~85.71%、7.69%~100%、23.08%~46.67%和38.46%~60%,高风险组Pb和Cd的含量超标率分别为53.33%~71.43%和40%~100%,流域不同位置耕地土壤中重金属As、Zn、Cd、Pb平均累积量从大到小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2)模拟研究结果显示,沘江流域耕地土壤的地表径流水中出现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上游耕地土壤的径流中As、Zn、Cd、Pb均被检出,中游耕地土壤的径流中Zn、Cd、Pb被检出,下游耕地土壤的径流中只有Cd被检出,其中Cd和Pb质量浓度在地表水Ⅳ-劣V类之间波动,径流中As和Zn质量浓度均未超过I类水质标准;3)地表径流水中As、Zn、Cd、Pb的质量浓度和迁移量都随着坡度和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沘江两岸耕地土壤中存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程度、降雨强度和坡度都可能对研究区域耕地土壤重金属径流迁移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桂北铅锌尾矿中重金属在水平方向上的释放、迁移和转化问题,利用尾矿为研究对象,通过降雨模拟装置进行径流冲刷试验,分析冲刷过程中尾矿重金属浓度和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径流冲刷过程中,尾矿中重金属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深度对尾矿中重金属浓度变化的影响不明显,同一深度的尾矿,粒径与其重金属释放量呈负相关关系,粒径小于75μm时重金属Zn减少率高达24%。径流作用下,尾矿的粒径大小与迁移能力成反比。径流冲刷前后,尾矿中重金属含量下降,Cd,Zn和Pb的含量在弱酸提取态下分别减少2.4%,1.6%和0.3%。随降雨时间延长,液相可溶态重金属浓度未发生显著变化,固相颗粒态重金属浓度持续降低,液相颗粒态重金属含量减少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水力旋流器在暴雨径流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是一项新技术。通过分析镇江市城市暴雨径流,发现城市地表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较高,COD与SS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控制SS可以有效减少COD的排放量。通过实验室模拟降雨初期雨水,并利用水力旋流器去除其固态污染物,实验结果表明去除率均在70%以上,可有效地控制暴雨径流中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9.
透水铺装路面在城市建设中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土壤渗透能力较弱地区,常规透水路面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研究含盲管的新型透水铺装,并以弱渗水土质为对象进行模拟试验,对比分析含盲管的新型透水铺装与常规透水铺装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含盲管的透水铺装对污染物SS、COD、TN和TP的去除率均大于50%,其中对SS、COD去除率超过80%,对重金属Cu的去除率为60. 2%;含盲管的透水铺装路面对雨水径流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相比常规透水路面较好,径流污染物SS、COD、TN、TP、Cu质量浓度分别减少了33. 33%、38. 91%、35. 38%、20. 0%和28. 57%。在弱渗水土质地区条件下,含盲管的透水铺装对各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常规透水路面。  相似文献   

10.
北运河流域典型河流水体耗氧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OD和NH+4-N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北运河流域典型河流水体中耗氧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COD组分特征分析,给出了河流水体主要耗氧因子。结果表明,河流水体中COD平均值为47.73 mg/L,接近地表水Ⅴ类标准,而NH+4-N质量浓度为9.08 mg/L,远超Ⅴ类水标准;流域河流水体中COD空间分布差异性不明显(CV=8.79%),而从上游至下游,NH+4-N质量浓度呈现降低趋势;从2005年至2011年,河流水体中COD和NH+4-N质量浓度分别从251.92 mg/L和11.15 mg/L降至44.77 mg/L和4.12 mg/L。河流水体中COD组分分析共检出31种有机化合物,其中上游包括难降解和易降解有机化合物,涉及生活源和农业源;下游多为难降解有机化合物,主要涉及农业源。NH+4-N已取代COD成为北运河流域河流水体主要耗氧因子。  相似文献   

11.
模拟装置研究绿地系统在暴雨径流污染控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城市绿地和降雨系统模拟装置,研究绿地系统对实际暴雨径流污染的削减作用.历时60 min,降雨重现期为1 a、3 a、5 a时,绿地系统可以削减雨水径流量.1 a一遇时,绿地系统对雨水径流中COD、氮和磷总量的去除率分别为60.2%,49.2%和61.5%.以无植被裸土为对照,模拟绿地系统对径流雨水中COD、NH+4N及TP去除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7.1%,6.2%和4.4%.降雨期间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靠土壤和植物根系的截留、吸附和吸收作用;降雨后微生物开始降解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和植物根系上的污染物,降雨后第5~8 d,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达到最大值,第14~17 d微生物完成对吸附有机物等的降解,数量恢复到降雨前水平.研究表明, 模拟绿地对降雨地表径流量的削减、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削减和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验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与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生活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DO在2.0mg/L左右,HRT为8h的条件下,COD、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3.8%、93.7%、41.4%、40.6%;处理出水COD质量浓度小于30mg/L,NH3-N质量浓度小于4 mg/L,SS检不出,出水水质好,能达到中水回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北京典型污染过程PM2.5的特性和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集北京2010年12月—2011年3月冬春季节大气细颗粒物PM2.5样品,分析了冬春季典型污染时段灰霾和沙尘期间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质量浓度和其中元素、水溶性离子、有机组分OC和EC特性,及其季节变化和来源.结果表明,北京灰霾和沙尘期间PM2.5日均质量浓度分别高达301.8 μg/m3和284.8 μg/m3,是美国EPA PM2.5日均质量浓度限值(35 μg/m3)的8.62倍和8.14倍.灰霾时段,人为污染元素(S、Cu、Zn、As、Se、Cd、Sb、Pb)、二次无机离子(NH4+、NO3-、SO42-)和二次有机碳(SOC)的质量浓度均高于沙尘天气和非污染天气.沙尘天气时地壳元素(Na、Mg、Al、Ca、Fe等)的质量浓度高于灰霾天气和非污染天气.北京冬春季节PM2.5主要来源于燃煤和工业过程、二次转化、地面扬尘、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灰霾污染时段二次转化贡献率较高,沙尘污染时段地面扬尘贡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以稻壳-粉煤灰为混合吸附剂吸附沼液中的氮磷,考察了混合吸附剂组分质量比、吸附剂量、吸附时间、初始氨氮质量浓度和p 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沼液中PO3-4-P和NH+4-N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36.4 mg/L和88.2 mg/L、稻壳粉和粉煤灰质量比为3∶7、混合吸附剂投加量为50 g/L、吸附时间180 min、p H=8.3时,沼液中PO3-4-P的去除率达90.5%,NH+4-N去除率达70.6%,COD去除率达29.7%,PO3-4-P、NH+4-N和COD的吸附量分别为0.6588 mg/g、1.245 mg/g和1.356 mg/g。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高效菌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试验针对焦化废水处理的流行工艺A/O法进行研究,投加高效菌后对好氧池和缺氧池的NH3-N和COD去除效果明显.结果表明,当进水COD质量浓度在2 000 mg/L以下时,出水COD可最低可降至120 mg/L以内,COD去除率最高可达到85%;进水NH3-N质量浓度在300 mg/L以下时,出水氨氮可稳定在15 mg/L以内,氨氮去除率仍可达到95%.  相似文献   

16.
以OPMSE仿真计算啤酒行业排放污水中COD,BOD,NH3-N质量浓度为研究对象,查询及调研清河流域典型啤酒行业产生污水中COD,BOD,NH3-N质量浓度范围,经BAT处理后通过OPMSE的仿真计算,得出排放污水中污染物质量浓度正态分布置信区间、最佳出水及最差出水质量浓度。结果表明:置信水平为99%时,COD,BOD,NH3-N的置信区间分别为(75.83,95.95),(19.30,25.88),(5.68,6.85);最佳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4.14 mg/L,5.36 mg/L,2.71 mg/L;最差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20.64 mg/L,20.70 mg/L,10.86mg/L。将仿真结果与现有排放标准对比,拟定啤酒行业的污染物直接排放限值为COD=100 mg/L,BOD=30mg/L,NH3-N=8 mg/L;间接排放限值为COD=400 mg/L,BOD=80 mg/L,NH3-N=25 mg/L。  相似文献   

17.
某甲醇制高清洁燃油企业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采用"UASB+水解酸化+PACT+生物接触氧化+焦炭吸附+臭氧氧化"工艺处理生产、生活及实验、地面冲洗混合废水。运行结果表明,COD,BOD,SS,NH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9,8,4,2 mg/L,达到《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2002)中工业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水质标准,回用后每年可节约用水约47.3万t,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相似文献   

18.
在西安市城市主干道南二环路建立路面径流采样站,利用自制流量等比例采样装置,采集2009年4-9月的16场降雨路面径流,采用累积曲线法试验研究路面径流中颗粒物的沉降性能和粒径分布,并就降雨特征对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降可有效去除颗粒物,沉降60 min和2 h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4%和86.3%. 要达到45%、60%和80%的沉淀去除率,表面负荷应分别为1.1~9.3 cm/min、0.6~5.9 cm/min和0.1~2.7 cm/min.沉淀去除率每提高10%,表面负荷相应减少1.3~3倍. 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呈宽幅变化,d10、d50、d90分别为3~23 μm、17~56 μm和40~65 μm,表明径流中颗粒物以粒径3~65 μm的细颗粒为主. 最大降雨强度与颗粒物粒径相关性较强,其他因子与颗粒物粒径相关性不强,降雨强度是影响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浓度有机牧场养牛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南昌某有机牧场的养牛废水悬浮物、有机物、氨氮浓度高等特点,采用厌氧消化-UASB-SBR组合处理工艺,进水COD为18~20 g/L、NH3-N为410~510 mg/L、SS为4~6 g/L,通过工程调试和运行后,出水COD、NH3-N和SS去除率分别为98.1%、76.1%、97.5%,各指标均达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的要求。对南方地区的养殖场废水处理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采集天津市大气颗粒物样品,研究了颗粒物浓度及粒径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并采用改进BCR法对PM2.5中重金属的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M2.5浓度冬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PM2.5与PM10的比例冬季最高,夏季次之,春、秋季节基本持平;PM2.5中Cu、Zn、Pb、Cd主要以弱酸提取态存在,Cr以可还原态、残渣态为主要形态,Ni主要以可氧化态、残渣态形态存在;6种元素中,Cd、Zn生物有效性最高,Pb、Cu生物有效性居中,Ni、Cr生物有效性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