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地表水突发污染应急处置实际需求的角度,考虑纤维材料的现场实用性,研究了均苯四甲酸二酐改性黄麻的制备过程及对重金属铜离子的吸附性能,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通过正交实验对改性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反应物(黄麻与酸酐)配比和反应温度对改性黄麻的吸附量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在室温,pH为5~7的条件下,改性黄麻对铜离子的吸附容量为43.56 mg/g,比原态黄麻提高了7倍多;改性黄麻对铜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过程是符合假二级动力模型的自发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2.
3.
建立了一种简单方便的纤维素改性的固相合成方法。采用普遍廉价的滤纸作为原料,用固相合成法将预处理后的滤纸纤维经琥珀酸酐进行酯化改性,制备成新型的纤维素吸附剂,通过质量增比、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制备的吸附剂进行了分析表征,并且探究了离子初始浓度、溶液pH和吸附时间对改性纤维素吸附铜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初始离子浓度为1 000 mg/L,离子溶液体积为50 mL,加入0.1 g纤维改性剂,pH 为 4.0~5.0,吸附平衡时间为50 min时,滤纸纤维改性后最大吸附铜离子质量可达470 mg/g,铜离子去除率达到94%。 相似文献
4.
5.
啤酒酵母吸附镉离子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啤酒酵母对镉的生物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啤酒酵母吸附镉的速度是非常快的;pH对镉的吸附影响较大,吸附较佳的pH范围为4~8,并且啤酒酵母有调节pH的作用,pH为4~8的溶液在吸附反应后,其pH接近于5.8:温度、酵母用量、Cd^2 的初始浓度对吸附均有一定的影响。实际含镉废水处理结果表明.啤酒酵母处理含镉废水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7.
以聚乙烯亚胺和2-丙烯酸羟乙酯为共聚单体,采用60Co-γ射线辐照法,制备了新型多胺基水凝胶p(PEI/HEA),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和X射线电子能谱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Cu(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随pH值的升高,水凝胶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在pH=5.5时达到最大;p(PEI/HEA)对Cu(Ⅱ)的吸附动力学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过程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量为28.98 mg·g-1。 相似文献
8.
氨气是一种无色而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碱性气体,不仅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腐殖土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和羧基、羟基等官能团。实验以腐殖土为原料,采用典型的酸、碱、盐对其进行改性,以扩大比表面积和孔径,来改善腐殖土对氨气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用17%的H2SO4溶液,液固比为8∶1,60℃活化8 h,105℃下烘干的条件下改性得到的腐殖土比表面积最大,由原样的12 m2·g-1提高到46 m2·g-1,提高3.83倍。改性后的腐殖土中加入1%的甲基纤维素,制成的吸附剂在200℃焙烧2 h,穿透时间由原样的10 min增长到90 min,提高了8倍。穿透吸附量由原样的0.085 mg·g-1增加到2.3 mg·g-1,提高了26倍。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污染物的吸附机制,以农业废弃物核桃壳为原材料,在400 ℃下热解碳化制备生物炭,与黏土、碳酸氢钠、硅酸钠混合制备生物炭小球。采用ESEM观察、比表面积测定、红外光谱对其表面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对雌酮(E1)、雌二醇(E2)和雌三醇(E3)的吸附去除研究。分别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生物炭小球投加量以及雌激素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通过颗粒内扩散、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探讨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5 min;投加量为1 g、pH为5、初始浓度为2 500 μg·L-1时平衡吸附量最大;颗粒内扩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吸附机制包括分配作用和表面吸附;准二级动力学可较好地描述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的吸附过程;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所制备的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环境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改性累托石对镉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天然累托石进行处理制备改性累托石.在静态条件下,研究了改性累托石对重金属离子Cd2 的吸附容量、等温吸附等吸附性能,同时探讨了影响吸附的因素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累托石对Cd2 的吸附容量高.在20℃,pH=5.0~7.0、Cd2 浓度0~100 mg/L范围内,按镉与改性累托石质量比为1∶20投加改性累托石进行处理,吸附时间为90min,Cd2 去除率可达96%以上,改性累托石对Cd2 的吸附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符合符合Freundlich方程. 相似文献
12.
13.
NaCl改性沸石对氨氮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NaCl溶液对天然沸石进行改性,考察了NaCl浓度、温度及沸石用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通过表面特征分析、吸附机制分析、吸附等温试验和吸附动力学试验,进一步比较了天然沸石和改性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NaCl溶液为6%(质量分数)、温度为303 K、天然沸石用量为15 g(以100 mL的NaCl溶液计)的优化条件下,改性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效果最佳。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BET)分析可知,沸石经改性后表面变粗糙,平均吸附孔径变小,比表面积变大。2种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过程均可用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较好地拟合,在温度为303 K时,改性沸石比天然沸石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增幅为34%以上。颗粒内扩散是沸石吸附氨氮的限制性因素,其吸附动力学较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表明改性沸石具有更好的动力学性能,其吸附速率常数略大于天然沸石。 相似文献
14.
15.
粉煤灰及改性粉煤灰对邻甲酚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水溶液中粉煤灰(FA)和浸渍粉煤灰(IFA)吸附有害的邻甲酚,试验了颗粒大小、浸渍条件、pH值和温度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稀溶液中进行吸附时,提高温度、减小粒径和pH值,可增加粉煤灰对邻甲酚的吸附量;用Al^3+离子浸渍的粉煤灰具有较大的吸附量;吸附过程机理主要是多孔物质和静电作用的共同结果所致。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浸渍焙烧法对活性炭进行负载锰(Mn)改性,考察改性活性炭对甲苯、乙酸乙酯及甲苯-乙酸乙酯二元混合气体的吸附性能.研究表明,活性炭浸渍于1.0%高锰酸钾溶液改性后的吸附性能最好.对于单组分VOCs气体,改性后活性炭对甲苯和乙酸乙酯的吸附量较未改性前分别提高了12.7%和16.3%;对于二元混合VOCs气体,改性后活性炭对甲苯及乙酸乙酯的吸附量分别提高了13.1%和22.9%.BET、SEM、FTIR等分析表明, Mn改性活性炭比表面积变大和总孔容增加是改性后吸附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水中过高浓度硫酸盐赋存会对水生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选取芦苇秸秆作为生物炭原料,通过添加煤矸石共热解对生物炭进行了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氮气吸附脱附法(BET)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生物炭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考察了pH、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和初始浓度对水中硫酸盐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生物炭(MBC)的吸附效果优于未改性生物炭(OBC);MBC的粗糙程度大于OBC,MBC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孔隙结构,其比表面积为改性前的2.4倍;对吸附过程进行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模型拟合,发现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可以更好的描述MBC对硫酸盐的吸附行为,表明吸附过程以静电吸附和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当pH为2、投加量为8 g·L-1时改性材料吸附效果最好,最大吸附量可达29.69 mg·g-1,且经过5次再生吸附后,硫酸盐去除率仍能达到50%以上。因此,改性后的生物炭可作为去除水体中硫酸盐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8.
19.
MCM-41介孔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硅粉为硅源,CTAB和PEG-6000为模板剂,合成MCM-41介孔分子筛。采用XRD、N2吸附-脱附曲线、FT—IR以及TEM表征了其结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及晶体形貌,并且以该样品为吸附剂,对含Cu2+的溶液进行了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以微硅粉为硅源成功合成了具有典型六方排列孔道结构的MCM-41,其比表面积为869.5m。/g,孔容为0.97cm3/g,平均孔径为3.3nm;溶液pH为5—6时,MCM-41对Cu2+的去除效果最好;MCM-41对Cu3+的最大吸附吸附容量36.3mg/g;MCM-41对Cu2+的吸附性能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的特征。动力学研究表明,该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0.
改性油页岩灰渣对水中镉离子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酸碱化改性方法对油页岩灰渣进行改性,确定最佳酸碱化方案,并研究了环境因素对改性油页岩灰渣吸附镉离子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油页岩灰渣经50%的HNO3和20%的NaOH处理时,对镉离子的吸附能力最强。在吸附温度为30℃,初始溶液pH为6~7条件下,0.6 g的改性油页岩灰渣对50 mg/L Cd2+溶液50 mL,吸附150 min时,其吸附率达到86%以上。在实验条件下,改性油页岩灰渣对Cd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6和0.9944,其对Cd2+的理论饱和吸附量达到7.91 mg/g。改性油页岩灰渣对Cd2+的吸附主要归因于离子交换和表面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