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对进入水稻田中的氚水在连作晚稻阶段的迁移,输运动态过程的研究表明,滞留于早稻田中的氚水继续为晚稻摄取;与早稻情况一样,氚水中的氚仍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氚形式滞留在晚稻田各分室中,晚稻田水中和土肿的氚浓度均随时间单调地减少;晚稻地上部及根中的自由水氚及结合态氚浓度在采样期间也基本上随时间降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HTO(氚水)在茶树-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规律。测定了植物和土壤样品中两种形态氚(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的比活度,并应用具有相互交换的双库室开系统模型确定了茶和土壤分室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引入土壤中的HTO,不仅在系统积分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迅速向系统外扩散;HTO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于茶树中,以吸湿性水氚和结晶水氚存在于土壤,其中自由水氚(或吸湿性不氚)远大于结合态氚(或结晶水氚);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茶树植株中的总氚比活度Ct(t)=314.09(e^-0.0569t-e^-0.3777t),土壤中的总氚比活度Cs(t)=136.73e^-0.3777t 112.22e^-0.0569t。  相似文献   

3.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氚水在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结合态氚形成的动态过程,并探讨了结合态氚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土壤(或水)中的氚水通过作物根系吸收进入作物体内,并在作物各部位形成结合态氚;作物体中结合态氚的比活度随时间呈增加趋势;作物籽粒中的结合态氚的比活度约为2~3Bq/g,玉米籽和稻谷中结合态氚的比活度高于其余部位,而大豆籽则与其他部位相当.对3种作物中结合态氚比活度的变化动态进行指数回归分析得: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的比活度分别为Cm(t)=1.14(1-e-0.0509t)、Cs(t)=1.65(1-e-0.0595t)和Cr>(t)=1.29(1-e-0.1027t),经方差分析表明,各拟合方程较好地反映了氚水在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结合态氚形成的动态.  相似文献   

4.
X591200601479海洋贝类对HTO的吸收和结合态氚的形成动态/史建君(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5,26(4).-177~180环图X-5为了探明HTO(氘水)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5种海洋贝类对HTO的吸收和贝类组织中结合态氚的形成动态。结果显示;贝类组织中的氚以自由水氚(HTO)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以自由水氚为主,其量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97.4%以上,结合态氚的含量很低,仅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0.4%~2.6%。海洋贝类对自由水氚的吸收速度非常快,仅2h有3种贝类(青蛤、紫贻贝和焦河蓝蛤)已达最…  相似文献   

5.
氚水在模拟海水生态系统中的积累、迁移和消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氚水在模拟海水生态系统中的积累、迁移等特性。试验期间,海水中氚的含量随时间逐渐减少。底质对吸湿性水氚的积累呈递增趋势,而对结晶水氚没有明显的积累。自由水氚是氚水在缢蛏和中华乌塘鳢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结合态氚在这两种海洋生物中的含量均很低。缢蛏和中华乌塘鳢对氚水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说明它们对氚水都没有明显的富集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HTO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5种海洋贝类对HTO的吸收和贝类组织中结合态氚的形成动态.结果显示:贝类组织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即HTO)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以自由水氚为主,其量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97.4%以上,结合态氚的含量很低,仅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0.4%~2.6%.海洋贝类对自由水氚的吸收速度非常快,仅2h有3种贝类(青蛤、紫贻贝和焦河蓝蛤)已达最大值.结合态氚的形成和积累随时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富集系数(CF)值分析表明,海洋贝类对HTO没有明显的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7.
氚水在大豆土壤系统中的迁移与分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氚水在大豆-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分布规律.通过为期50d的模拟试验,测定了植物和土壤样品中2种形态氚(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的比活度.结果表明:引入土壤中的氚水,不仅在系统各分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迅速向系统外散逸;氚水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态存在于大豆植株和土壤中;大豆植株中的自由水氚比活度于6h时即达最大值(根19.4Bq·g-1;茎叶12.3Bq·g-1),随后便逐渐下降,而结合态氚呈缓慢增加;大豆根中的总氚比活度开始时高于茎叶中的比活度,而后趋于平衡,表层土中2种形态氚基本呈逐渐下降.运用示踪动力学分室模型原理对实验数据拟合得:土壤中的比活度Cs=88.37e-11.847t+7.38e-0030t;大豆植株中的比活度Cb=10.30(e-0.030t-e-11.847t).  相似文献   

8.
申慧芳  姚仁太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10):2911-2918
为了研究气态氚化水(Tritiated water,HTO)事故释放情况下其在植物中的迁移转化情况,选取盆栽大豆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苗期、花荚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模拟气态氚化水短期释放1 h,分不同时期采集样品测量大豆叶片和籽粒中的组织自由水氚(Tissue free water tritium,TFWT)和有机氚(Organically bound tritium,OBT)浓度,研究了TFWT和OBT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如果暴露试验在苗期和成熟期进行,叶片中的TFWT与周围空气中氚化水达到平衡的时间大于1 h,而花荚期和灌浆期则小于1 h.总的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豆叶片和籽粒中的TFWT和OBT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与暴露试验结束后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4个不同生育期进行暴露试验,收获时叶片中TFWT浓度分别为暴露试验结束时的 0.122%、0.0234%、0.0948%和75.87%,OBT的浓度分别为暴露试验结束时的 2.47%、4.32%、3.67%和31.68%;花荚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进行暴露试验收获时籽粒中TFWT的浓度与暴露试验结束时TFWT的浓度相差倍数分别为6486、7902和4,OBT的浓度分别为暴露试验结束时的31.48%、32.03%和116.73%.4个不同生育期进行暴露试验,收获时大豆籽粒中的OBT与TFWT的浓度比率分别为5、9、34和0.4,说明摄入剂量中OBT的贡献大于TFWT,但气态氚化水在大豆成熟期释放,TFWT在摄入剂量的贡献中要大于OBT.因此,在植物氚浓度预测模型中,应根据气态氚化水事故释放时植物所处的不同生育期确定相应的参数,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和客观的评价氚的摄入剂量.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氚水开放性操作场所和氚标记化合物通氚实验时,周围环境空气中氚浓度的变化以及对操作人员尿氚和呼出气氚的影响。说明这些操作对周围环境空气的氚贡献是明显的,同时说明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氚的扩散,从而降低环境空气的氚浓度,并减少操作人员的氚摄入。  相似文献   

10.
沉万912(X犯01日】)结合态氛在作物生态系统中的形成动态/史建君…(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2(X)1,21(5)一粼抖一叨7环图x一58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氛水在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结合态抓形成的动态过程,并探讨了结合态氖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土壤(或水)中的佩水通过作物根系吸收进人作物体内,并在作物各部位形成结合态氟;作物体中结合态氟的比活度随时间呈增加趋势;作物籽粒中的结合态氖的比活度约为2一3Bq/g,玉米籽和稻谷中的结合态氖的比活度高于其…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稻系统中210Pb和210Bi的行为及载体Pb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210)Pb示踪方法,研究了~(210)Pb和~(210)Bi在土壤和水稻中存在的形态.土壤中~(210)Pb主要以可给态存在,占总量的79%—91%.~(210)Bi主要以结合态存在,占总量的80%—98%,随时间增长,可给态~(210)Pb逐渐向结合态转变;结合态~(210)Bi向着可给态方向变化.进入水稻的~(210)Pb和~(210)Bi大部分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形式,~(210)Pb的结合态<1%;~(210)Bi占40%.~(210)Pb和~(210)Bi性质上的差异表现了土壤对二者吸附力强弱的不同.还讨论了载体Pb对~(210)Pb和~(210)Bi吸附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对水稻生长和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作为肥料,采用水培法和土培法对水稻生长和土壤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明显提高了水稻的生长量,增加了水稻植株茎叶中硅的含量;降低了糙米中有毒元素镉的含量;改变了土壤的酸度,增强了土壤的肥力;水稻植株和土壤中某些有害元素的含量略有增加,但远低于环境的允许值。  相似文献   

13.
钙镁磷肥对土壤中镉形态转化与水稻吸镉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酸性镉污染水田施用不同用量的钙镁磷肥的田间试验表明:土壤中交换态镉的分配系数随钙镁磷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呈显著负相关(r,-0.9314);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的分配系数则呈显著正相关(r,0,9395)。而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与钙镁磷肥用量则呈显著负相关(r,-0.8853)。镉污染水田一次性投加高量钙镁磷肥后,可使土壤pH显著升高,交换态镉分配系数明显下降,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分配系数明显升高,导致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大幅度下降,从而大大减少水稻植株的吸镉量。  相似文献   

14.
浙北水稻主产区田间土-水磷素流失潜能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选取嘉善、余姚、德清、余杭 4个具有代表性浙北水稻主产区 ,研究了水田土 水磷素流失潜能及环境意义 .4稻区高水平磷肥投入促进了土壤富磷化 ,土壤Olsen-P积累的同时 ,相应地提高了土壤生物性有效磷、水浸提磷 ,并提高了土壤磷素的流失潜能 .稻区土壤在富磷化过程中 ,存在着土壤磷素的农学意义向环境意义方向演变的趋势 .在非植稻期 ,稻区农田水体 ,包括沟渠水、田表水、排渠水、暗管排水等总磷 (TP)平均超过了易诱发水体富营养化临界值 ,其中溶解磷 (DRP)占总磷 40% ;主要是源于绿肥田表水及部分排渠中的溶解磷对稻区外水体构成了直接危害 .在非植稻期 ,因稻区间农耕措施的差异导致了土壤富磷水平与对应田表水磷素水平不具相关性 ;在植稻期 ,施磷措施促进水田土壤富磷 ,相应地提高了田表水磷素水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