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评估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对社区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不足,构建了面向社区的参与式灾害风险评估模型(CBPDRAM),为提高我国社区灾害风险评估的科学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城市雨洪灾害对社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作为应对灾害风险的新理念,韧性成为城市防洪减灾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社区雨洪韧性有助于提升社区应对突发雨洪灾害冲击的能力,减少灾后损失。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阐释社区雨洪韧性的概念与内涵,辨析其与雨洪风险概念,明确两者评估的目的和侧重点;梳理社区雨洪韧性量化评估的重点,分别对社区雨洪风险、基础设施韧性和社区雨洪韧性综合框架量化的评估方法展开研究,并比较主要模型方法的特征和优缺点。总结现有研究,发现社区雨洪韧性评估的内容更加丰富,量化的方法趋于复杂,但仍存在社区应对雨洪灾害的风险动态研究较少、基础设施系统间关联和耦合研究不足等问题。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以丰富理论体系和实证研究为导向,结合社区防洪减灾规划和发展目标,推动雨洪韧性评估方法科学化和动态化,因地制宜地改进评估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居民感知是检验韧性社区建设的主观但直接的工具。文中在界定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的路径;进一步从社区韧性“能力—过程—目标”三维度内涵构建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评估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包含设施稳定感知、响应效率感知、居民参与感知、灾害程度感知、物质建设感知和组织建设感知6个维度,能全面反映台风灾害下居民对社区韧性的感知。然后,采用专家赋权法确定所识别的28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形成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取浙江温岭3个社区作为研究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基于感知的评价结果,对台风灾害社区韧性的提升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5 m×5 m细微网格上实施了社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开发及应用,对雷击危险次数及脆弱性进行了数值化评估模拟。社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实例应用表明:模型模拟出的评估结果能反映雷击风险在社区空间尺度上的差异,以及地形因素、防雷状况及附近建筑物"避雷针"效应等所产生的风险差异,结果较为合理。适用于雷电灾害风险规避及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5.
文中采用传统文献阅读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灾害韧性研究的1 327篇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及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力图展现国内外灾害韧性研究的主题脉络、前沿趋势,并尝试提出未来应给予重视的若干论题。结果表明:(1)国内外灾害韧性研究热度均处于不断攀升态势;期刊分布集中,而机构分布相对分散;国内外均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高共被引的文献侧重于社区灾害韧性评估。(2)国内重视城市尺度的灾害韧性研究,国外则更强调社区韧性的探索;国内外热点均包括地震、洪水、干旱、飓风、海啸等多元灾种韧性的研究。(3)灾害韧性研究存在对农村社区关注不足、国内城市韧性定量评估有待加强、全过程动态评估视角缺位、多灾种复合韧性研究薄弱等问题。研究结果定量、直观地刻画了国内外灾害韧性研究的当前科学进展及其不同侧重倾向,有望为该领域研究深入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洞察预判未来发展动向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灾害救助评估是一种辅助决策工具,收集和分析灾害及灾害救助信息,为灾害救助活动的决策、规划和控制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其内涵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评估灾害对社会产生的影响;②灾害应急抢险需求与方案优化;③救助资源可获得性;④促进和加速灾后恢复与区域发展的可行性。灾害救助过程包括规划、数据收集与调查、分析与解读、趋势预测、辅助决策、灾害监测等6个环节。灾害救助评估内容按照灾害救助阶段总体分为应急快速评估和灾后详细评估两大类。其中,应急快速评估主要侧重于灾情和应急救助需求,是灾害救助评估的传统研究领域,为应急抢险和受灾人口基本生活保障提供信息支持;灾后详细评估则主要用于全面分析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为灾后恢复与重建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陈香  沈金瑞  陈静 《灾害学》2007,22(2):31-35
采用灾损度DLD和环境不稳定度EI两个要素,构建了灾害经济损失指数DELI(灾损度指数)指标对灾害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并应用它对福建省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趋势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利用灾损度指数对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可取,它不受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可比性强,资料信息源多,计算方便,适用范围广;福建省台风灾害灾损度指数呈波动上升,反映福建台风灾情加重与灾害本身损失加大和福建省环境不稳定度加大有关,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8.
地面沉降灾害的致灾过程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地面沉降灾害不仅直接造成受灾体的破坏损失 ,而且还通过其他载体间接造成受灾体的破坏损失。这使得地面沉降灾害成灾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从而加大了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估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的困难。本文基于地面沉降灾害成灾机理分析 ,对地面沉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系统分类 ,并根据不同类型的经济损失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评估原则和评估方法 ;同时还提出了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应评估的三类指标 ,即经济损失指标、控沉经济效益指标和风险经济损失指标。  相似文献   

9.
刘春腊  马丽  刘卫东 《灾害学》2014,(2):136-141
洪水灾害社会经济损失评估是防洪减灾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评估技术与方法则是洪水灾害评估的核心与关键。在论述洪水灾害社会经济损失类型的基础上,从洪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非经济损失及其他综合性损失四个方面对国内外洪水灾害社会经济损失评估方法进行了综述,对现有的评估方法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洪水灾害社会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调查统计了潍坊市的农业信息和近30年来的各类气象灾害数据,建立了一个包括六市两县四区直至各乡镇的大型农业信息数据库;利用农业信息、气象灾害信息和气象信息,构造了灾害和灾情评估模型;基于G IS技术,完成了潍坊市基础地理数据的输入和采集,建立了农业信息、气象灾害信息和气象信息的自动查询和灾害灾情评价系统。当要进行灾害评估时,通过划定灾害发生区域,输入灾害因子及相关系数,即可得到相应的灾害等级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根据灾害系统理论,以连片特困区-武陵山片区干旱灾害为例,分别从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承载体的脆弱性3个方面,选取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类型、水资源、降雨量、人口密度及耕地面积等指标为旱灾风险评估指标因子,利用熵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建立武陵山片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风险区划,为武陵山片区区域防灾、减灾和区域扶贫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区域整体处于中、高风险区,空间分布呈东南-西北向条带状分布;东南区域处在干旱灾害高风险区,西北区域处在干旱灾害中等风险区,而东北区域处在相对较低的风险区。  相似文献   

12.
《灾害学》2020,(1)
化解重大风险背景下,灾害防御能力已成为综合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灾害防御能力的基本定义与特征探讨的基础上,综合近年来灾害防御能力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动向,首先阐述了集物理设防、社会设防和人文设防为一体的综合灾害防御能力的内涵,并对物理设防、社会设防和人文设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分析。然后,梳理了六类灾害防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即基于CAR工具指标体系的灾害应急能力评估、基于ISDR的减轻灾害风险能力评估、WMO减轻灾害能力评估、社区尺度灾害防御能力评估、基于阶段-资本关联的灾害防御能力评估和基于社会学的灾害防御能力评价。最后从三个方面对灾害防御能力的评价给出了评述与展望,即灾害防御能力评价应将灾害风险评价与应急管理评价体系相结合、灾害防御能力评价应整合主体-资源-过程三维度指标体系和灾害防御能力评价应面向社会可操作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尚志海 《灾害学》2015,(2):51-55
自然事件能否给人类社会造成灾害损失,关键取决于承灾体抵抗力与致灾因子破坏力的比较。如果承灾体能够抵御灾害破坏,则灾害损失微乎其微,甚至承灾体会完好无损。因此,灾害抵抗力是承灾体脆弱性研究的基础,但灾害抵抗力与现有的脆弱性研究不同,更不同于恢复力研究。抵抗力是承灾体抵御自然灾害破坏的能力,其在灾前即存在,是承灾体的本质属性,承灾体抵抗力强烈地影响着灾中应对力和灾后恢复力。抵抗力研究应首先从其内涵出发,挖掘抵抗力的本质特性,解析抵抗力的影响因素,据此建立灾害抵抗力评估体系;其次,在评估尺度上,以城市、社区和个体作为主要研究尺度;在评估方法上,应突出情景分析方法的作用。最终将评估结果与抵抗力增强机制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有效地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4.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体系(Ⅰ)——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洪水灾害系统的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洪水风险评估及风险类型划分;然后从指标选取原则、指标层次结构、指标量化、风险等级、风险指数等方面构建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接着分析了矢量面状及栅格点状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单元;最后,介绍了适合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空间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软土由于具有高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压缩型、低强度和低渗透性等特点,因此在软土地区进行地下工程的施工往往会触发一些工程性地质灾害.以往在进行地铁建设的危险性评估是往往是针对单独的灾害类型进行评估.但是,根据经验,这些灾害往往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呈链式发展,即一个重大灾害发生之后,会触发其他的次生灾害,并呈链式有序结构的传承效应,称为灾害链.城市中由于建筑密集、人口众多,灾害链一旦形成将导致地铁系统在短时间内遭受连续不断的打击,其影响远大于各灾害单独发生时的影响的简单叠加.  相似文献   

16.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洪水灾害系统的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洪水风险评估及风险类型划分;然后从指标选取原则、指标层次结构、指标量化、风险等级、风险指数等方面构建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接着分析了矢量面状及栅格点状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单元;最后,介绍了适合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空间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唐彦东  张青霞  于汐 《灾害学》2023,(1):141-147
近年来,韧性作为应对灾害风险的新理念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社区韧性评估对社区韧性理念的实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阐述国外韧性概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释了社区韧性的基本内涵。国外学者大多认为韧性包含减轻灾害影响、缩短恢复时间、降低脆弱性三个方面,并从社区韧性是不断变化和适应的过程或能力、维持稳定运转的能力、恢复和与响应相关的能力三个角度及其组合来定义社区韧性。评估维度主要从系统构成、社区资源与能力和外部影响因素三个视角构建。社区韧性评估方法分为定性、定量、混合法三类。定性评价法主要包括框架法和要素描述法,定量法主要包括记分法、综合指数法、函数模型法,论述了各类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个集成气象学、灾害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系统。基于Web GIS实现"人机交互式"数据采集;通过统计方法确定灾损率曲线,计算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采用"所见即所得"的思路,只需要输入降雨量的实况数据,便可即时计算城市各易涝点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提供灾害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自动生成各易涝点的灾损和防御对策报告。该系统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为类似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提供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9.
灾害系统:灾害群、灾害链、灾害遭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复杂性,将灾害系统中的多灾种情形分成三大类:灾害群、灾害链以及灾害遭遇。灾害群是指灾害在空间上的群聚和时间上的群发,各致灾因子之间不存在成因上的联系性,可依据多灾种风险评估模型对其进行评价;灾害链则表现为类似多米诺骨牌的现象,各致灾因子之间具有成因上的联系性,其风险可通过转移概率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评估;灾害遭遇表现为各致灾因子之间的相互碰头现象,其风险可通过组合概率风险模型进行评估。狭义上的多灾种仅指致灾因子在空间上群聚或群发。灾害群的致灾程度是各单一致灾因子的总和,对某一地区来讲,灾害群聚或群发,都会使区域总体致灾加重;灾害链与灾害遭遇的致灾强度大大超过其关联的各单一致灾因子的总和,其中灾害链的致灾强度具有累加效应,而灾害遭遇的致灾强度具有叠加效应。灾害累加与叠加都可明显放大致灾的程度,形成巨灾风险。  相似文献   

20.
典型场次洪涝灾害调查对于深入了解洪涝灾害的成灾机理和灾害过程的社会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2011年6月浙江省钱塘江上中游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进行了调查评估,发现灾害呈现出死亡人口少,受灾人口比重大;农业受灾比重大,损失严重;经济损失相对较小,水利损失比重大等特点。分析表明,地形地貌条件、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对区域洪涝灾害影响程度的放大与缩小作用至关重要;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水利设施规划设计会加剧区域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因此建议,基层行政主管应在洪水风险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重视规范土地利用方式和区域产业布局。此外,还需进一步规范涉水工程规划设计,提高社区居民意识,实现区域综合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