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我国部分城镇在粮食作物和蔬菜产品受化学农药等有害化学物污染简况和无公害蔬菜的研究进展。调查分析了武汉市目前蔬菜生产中农药污染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在武汉市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议和对策,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与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是使农业从自然经济阶段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农产品生产转变的一个标志。本文在分析该区农业布局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总体布局的设想与不同类型地域农业开发的主攻方向与对策,并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粮食、棉花、猪、禽、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域选择、建设规模与技术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2200aBP以前,江汉-洞庭湖平原是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湿地空间逐渐由平原边缘向腹心萎缩,水陆交错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早于水体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耕地转化是湿地空间萎缩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因,从湿地历史变迁看,江汉一洞庭湖平原现有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必须:调整传统的“国家粮仓”的区域战略定位,实施湿地生态大农业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加强湿地效益和宣传教育,提高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府决策能力和公众参与水平;协调耕地保护与湿地保护关系,推行湿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将退田还湖作为区域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扩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恢复和增强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管理湿地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湖北省江汉平原6个县(市、区)和太湖平原5个县(市、区)的893份农户调查问卷,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农户农地投入行为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在要素市场活跃的情况下,农户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是分离的,且生产决策优先于消费决策;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农户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是相互作用的。农地流转规模和稳定性存在区域差异,因此农户农地流转的目标不同,进而使得农地流转对不同区域农户农地投入行为的影响不同。相对于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户流转农地的规模相对较大,稳定性较高,其农业生产目标更多地表现为利润最大化,更有条件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更有增加投入的动机。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农地流转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对农户农地投入行为产生较显著的影响。因此,完善农地流转市场,规范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引导农户对农地进行合理投入、促进农地可持续利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如日中天的形势下,经济快速发展所诱发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已是大势所趋.“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绿色信贷”(Green Credit)等新措施,为环境治理投资开辟了新路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1998 - 2008年工业GDP、工业废气排放量以及工业废气治理投资额,使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误差修正模型(VEC)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对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冲击路径进行模拟.得到的结论是,我国目前环境治理投资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有正向的冲击,但冲击持续的时间较短.与此同时,环境质量的变化会给环境治理投资带来长达10期的较大幅度的冲击,并且随着环境治理投资的效应逐渐显现即环境质量的改善,环境治理的投资额逐步下降.鉴于这种情形,我国政府、商业银行和企业应该加强对环境的关注,建立环境治理投资的长效机制,调整投资结构,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  相似文献   

6.
在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扩展的基础上,分析和验证了收入差距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应用联合国统计司公布的中国1986—2002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数据,通过计量模型论证收入差距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假设。结果发现,收入差距扩大会刺激二氧化碳排放,收入差距越大这种影响的效果就会越恶劣。而且收入差距因素还会通过作用于经济增长,促使经济增长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加强。延迟转折点的到来。因此,我国目前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为目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这将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托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首要任务,但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故其生态保护目标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值得关注。为回答该问题,该研究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渐进双重差分(DID)评估该生态政策对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不仅能够提升环境质量,同时还能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的双赢局面,这一结论在反事实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多重情景下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能够通过国土空间配置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生产率提升效应及要素集聚效应促进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政策效应在不同的功能区类型、不同的地理空间及不同的分位数水平上存在异质性。水土保持型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型、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生态功能区均实现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共同提升,水源涵养型、东北地区及华北地区仅提升了环境质量,防风固沙型及西北地区则仅促进了经济增长。随着分位点的上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  相似文献   

8.
引导设施蔬菜种植户实现绿色转型是保障国家“菜篮子”安全的重中之重。然而,中国设施蔬菜生产分散,不易于政府和消费者监管,种植户违规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屡禁不止,仅从生产端发力恐难以实现上述目标。为此,该研究从销售端着手,基于山东省五市十一县的微观调研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和中介模型,考察参与电商对设施蔬菜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参与电商的设施蔬菜种植户采纳绿色生产行为的概率比非电商户高23.7%,利用工具变量法控制内生性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从参与强度角度讲,高强度参与比低强度参与电商更能提高设施蔬菜种植户的绿色生产水平;从参与模式角度讲,平台电商对设施蔬菜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提升作用要强于社交电商。(2)异质性分析发现,作物类别、经营规模和风险偏好会导致影响效应分化,参与电商对根茎类、中等规模、风险偏好型设施蔬菜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效应尤为明显。(3)机制分析发现,价格预期激励、交易成本节约、信息获取便利、质量信誉评价是参与电商影响设施蔬菜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中介渠道,中介效应占比依次为20.48%、16.60%、8.28%、10.63%。据此提出:鼓励种植户通过电商...  相似文献   

9.
土地细碎化也是对产权的细碎化,即将一束产权分割成多束产权。在集体生产的相互作用下,细碎化土地产权在地理空间上呈分离与交叉的排列形式与农户决策和生产管理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结构。通过SPSS 17.0对乌村的经验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发现,细碎化土地产权增加了集体协商成本和监督管理成本,也增加了农户的信息成本。为了进一步深入认识细碎化土地产权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过程,文章通过对乌村的访谈案例对这些实证结果进行了讨论,发现:①细碎化土地产权造成集体在灌溉系统的投资过程中协商成本高昂,以至土地质量难以得到改良;②农户因细碎化土地产权产生额外的保护和监督费用,使农户对土地产权的使用效率降低;③细碎化土地产权增加了农户的信息成本,造成部分农户种植决策的困难,但生产经验丰富的老农户能够克服细碎化土地产权产生的信息成本,Sen早年提出的土地规模与生产效率的逆向关系只适合农村的部分群体。细碎化土地产权对农业生产过程产生了负面作用。有学者认为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应实行土地私有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虽然私有化对于提高土地经济绩效和土地的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显然没有意识到细碎化土地产权的独特属性会降低私有化的经济意义。国家解决这一困境首先应改变细碎化土地产权的结构,实现单个农户产权的局部集中。细碎化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不仅可以实现农户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同时也为提高整个村庄集体土地产出、土地市场价值和解决土地流转困境提供一个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水稻种植是我国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有效引导农户进行水稻低碳化生产对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我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改进的人际行为理论,建立稻农低碳生产行为影响机制理论框架,继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影响稻农低碳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路径。研究表明,低碳行为意愿与能力是激发稻农低碳生产行为的直接动因。行为态度、社会规范、环境情感通过影响低碳行为意愿作用于低碳生产行为。其中,行为态度的影响最大(0555),其次是社会规范(0232),环境情感作用最小(0153)。促进条件在意愿-行为、能力-行为的转化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的多群组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种植规模等变量在不同群组间的调节效应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表明,鼓励稻农适度扩大水稻种植规模,完善农业绿色生产补贴,加强水稻低碳生产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等是提高农户低碳认知与行为意愿,引导稻农从事低碳生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汉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汉江流域地跨陕、鄂、豫三省,所在均为三省较发达的农业区和产业区,是我国经济承南启北、连接东西的中部枢纽。由于在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经济总量在长江流域举足轻重,若干产品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尤其是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带动作用,流域经济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汉江流域经济发展应在向沿海经济为主的基础上,突出流域产业特色和中西部结合的区位优势,全方位对外开放,以武汉为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以襄樊为流域中心发展极,沿汉江、铁路、公路为发展轴,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集团,地方经济创名牌效应,抓好水电梯级开发,发展绿色产业和教育,消灭贫困。尤其要注意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流域的环境管理,重点作好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河流水体的保护,搞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全流域的层次上建立资源环境数据库,对流域实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2.
汉江流域秦巴山区中药材资源优势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流域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突出,中药材资源丰富,具有很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种类多;产量大;多名优特种类。中药材生产对山区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中药材生产持 拟采取下列措施或途径;建设专门化生产基地;进行综合性经营;加强对野生资源保护性利用;加强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以一维河流单种污染物的水污染协同控制理论为基础,以汉江武汉段水质达到国家III级为目的,探讨了河流的水污染控制量。根据各排污口的实测CODCr、BOD5、NH3-N浓度和排放流量,结合河流的流量和水质标准,得出汉江武汉段的水污染协同控制量。计算结果表明,汽配排污口BOD5排放量需削减198 t/a,汉正下河街排污口BOD5排放量需削减617 t/a,其它排污口BOD5排放量在允许值范围以内;各排污口的CODCr排放量均在允许值范围以内;国棉三厂排污口NH3-N排放量需削减57 t/a,汉正下河街排污口NH3-N排放量需削减95 t/a,其它排污口NH3-N排放量在允许值范围以内。该方法充分考虑各污染源合理利用环境的自然降解能力,比简单要求每个污染源都达标排放更合理,对各污染源也更加公平,也容易被排污企业接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江汉下游农村经济区在湖北省中部,经济区位居中处优,在湖北省农村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乡镇企业较发达,特别是天门、仙桃、潜江三市尤为突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社会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全省处于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重要开端时期,为了阐明本区在“转轨”和“实现建议”时期的作用,就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进一步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水库对汉江中下游径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汉江径流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江生态系统的健康。为分析人类活动对汉江径流特性的影响,以白河、皇庄和仙桃3个水文站为研究对象,以丹江口水库关闸蓄水时间划分研究时段,利用3站1955~2006年的日流量资料对比分析了研究时段内汉江中下游年、汛期、非汛期、月及日径流量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的运行对其下游的年径流特性无明显影响,而对汛期、非汛期、日径流量和径流年内分配有显著的影响,汛期径流量所占比例显著减少,非汛期径流量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径流量年内分配过程均匀化,中小量级日流量出现频次增加,大量级日流量出现频次减少,但影响随与水库的距离增加而减小。研究成果可为评价人类活动对汉江生态系统健康及稳定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汉江下游河段水质生态模型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基于包含浮游动物作用的一维水质生态数学模型,考虑了长江水位的顶托作用,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了汉江水质生态数值模型,用1992年的实测资料进行参数识别,对汉江1995年至1998年的水动力、氨氮、硝氮、凯氏氮、总磷、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以及浮游植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说明所建的模型符合汉江下游河段的实际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汉江下游水体机物含量较高,水温6℃以上和光照充足时,汉江下游河段适宜藻类生长,易发生“水华”现象。特别在枯水季节,在流量较小和流速低的情况下,水体中藻类会过快生长。藻类的生长速度因各断面的流速、水深和水面宽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7.
简述汉江水质总体优于长江水质这一自然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认为其原因极可能是由两江的地质构造、土壤化学成份、河道坡度、河面宽度等的不同而引起。人类可用环境水利工程改造河流,使河流自然地为人类“制造”洁净饮水,从而克服现有净化处理技术在净化微污染水方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汉江中下游江段藻类现状调查及“水华”成因分析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全长1532km,年径流总量为591亿m^3,流域面积15.1万km^2。汉江既是湖北省主要航道之一,又是沿岸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水源。早在70年代,汉江的水质一直符合地面水Ⅱ级标准,但自90年代以来,汉江的水质逐年下降,并分别于1992年和1998年的初春先后两次发生硅藻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汉江上游河谷开展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在汉江上游旬阳西段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发现四层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对于系统采集的样品,进行粒度成分、磁化率分析,从沉积学角度证明了它们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这些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夹在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地层序列中,其每一层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记录了一期古洪水事件。根据OSL测年数据,并结合考古年代学和典型剖面地层对比,确定了这四期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8 500~8 400 a B.P.、4 200~4 000 a B.P.、3 200~2 800 a B.P.和1 800~1 700 a B.P.。利用古洪水SWD尖灭点高程法,恢复了这四期古洪水洪峰水位,介于233.0~239.2 m之间;进而基于HEC-RAS模型重建了四期古洪水洪峰流量,介于26 500~46 800 m3/s之间。将古洪水研究成果加入后,得到了远超过实测洪水和历史洪水重现期的稀遇洪水的水文信息,延长了汉江上游安康-旬阳段流域洪水的数据序列至万年尺度,使洪峰流量-频率曲线的稀遇洪水部分有了点据控制,百年和千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的计算由外延变为内插,提高了设计洪水的精度。并且通过古洪水水文计算得到,该河段万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为46 900 m~3/s,千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为37 800 m3/s,百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为28 900 m~3/s。这对于汉江上游水利工程、防洪工程和城镇建设的洪水设计提供了十分重要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指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供给华北地区,同时考虑鄂,豫两省汉江唐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需水要求的战略性工程,是调整水资源的空白布局,解决我国北方缺水问题的紧迫任务。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的粮仓和重要的产业基地,是汉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中心。由于调水的影响,汉江丹江口以下的流量及季节性分配将发生变化,航运,水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以及城市发展等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汉江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