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摇瓶试验模拟富铁富硫酸盐环境,研究了在0.03%(空气中CO2含量),3%,6%,9%和12%浓度的CO2条件下对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活性及次生铁矿物形成的影响,并分析了pH值,Fe2+氧化率及氧化速率,总Fe沉淀率以及次生铁矿物矿相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CO2浓度为3%时,菌氧化Fe2+能力最强,72h时Fe2+氧化率达到100%,试验结束时总Fe沉淀率最高,为42.8%.随着CO2浓度增加,各体系A. ferrooxidans活性受到抑制.不同CO2浓度体系最终获得矿物均为黄铁矾类矿物混合少量施氏矿物.适当提高CO2浓度,有助于提高A. ferrooxidans活性,并促进水解成矿增加矿物产量.本研究为酸性矿山废水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污染土壤水洗后细颗粒(粒径<75μm)的处理与处置是目前较为关注的问题。采用硫酸氢钾(KHSO4)对重金属Pb、Zn、Cd含量分别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限值0.2、1.6、43倍的土壤细颗粒进行淋洗去除实验,考查了淋洗时间、固液比、淋洗温度和淋洗剂浓度对土壤细颗粒中重金属淋洗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淋洗时间由5 min升高到720 min、固液比由1∶5 (g/mL)降低到1∶20 (g/mL)和温度由5℃升高到45℃,土壤细颗粒中Pb、Zn、Cd的去除率分别增加0.7、1.1、1.2倍,2.6、0.8、0.5倍和0.6、0.6、0.1倍;另外,随着KHSO4溶液浓度的提高,对土壤细颗粒中Zn和Cd的去除率均逐渐提高,Pb的去除率在KHSO4溶液浓度为0.5 mol/L时达到最大,而在KHSO4溶液浓度为0.5~1 mol/L时Pb的去除率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SO42-与Pb...  相似文献   

3.
短期海洋酸化对黄海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短期海洋酸化对黄海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文在荣成湾海域采用大体积培养实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控制组通入过滤自然空气,CO2组通入含1000 ppm(Parts per million,百万分之一) CO2的过滤混合空气。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洋酸化显著促进了黄海近岸海域Chl a浓度和浮游植物总丰度的上升,同时浮游植物种类数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出现明显下降。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有所不同,培养过程中CO2组菱形藻(Nitzschia spp.)和斯氏几内亚藻(Guinardia striata)丰度比控制组出现明显上升,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p.)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丰度在CO2组和控制组并未呈现出明显差异。CO2浓度升高条件下较大粒径浮游植物相比较小粒径浮游植物生长更快。海洋酸化显著改变了黄海近岸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这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优化柴油机燃烧过程,减少燃烧污染物排放.围绕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废气再循环技术)废气组分和废气温度等系统参数对柴油机燃烧特征的影响机制,采用试验与模拟相结合方法,分别研究了通入废气、N2、CO2时以及不同EGR废气温度时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阐明了燃烧关键中间产物的生成规律.结果表明,①通入CO2时,柴油机的缸内最大爆发压力和放热率峰值最低,滞燃期最长,燃烧持续期最短,·OH、H2O2、CH2O·和CO等关键中间组分的生成规律与通入N2时相反.②通入N2时,柴油机的缸内最大爆发压力和放热率峰值最高,滞燃期最短,燃烧持续期最长并;并且通入N2时,·OH的峰值最高,形成时刻最早,H2O2、CH2O·以及CO的峰值均有所降低且形成时刻提前.③随着废气温度增加,缸内最大爆发压力降低,放热率曲线由单峰向双峰分布发展,放热率峰值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滞燃期缩短,燃烧持续延长,缸内·OH、H2O2、CH2O·以及CO的峰值均有所降低,并且生成的区域范围变窄.④废气成分中,CO2对燃烧过程和关键中间产物的影响最大,是阻滞燃烧反应的主要气体成分,通过控制EGR废气成分和温度可以有效改善柴油机燃烧过程,拓宽EGR技术的工况使用范围.研究显示,EGR废气成分对燃烧中间产物的自由基衍化历程影响较大,有必要进一步开展EGR废气成分预处理研究,精确控制EGR废气温度,有助于改善燃烧过程,控制排放污染物中间产物的生成历程和排放量.   相似文献   

5.
CGS(CO2地质储存)是CO2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天然裂隙的存在则是CGS的潜在风险.CO2地质储存过程中储层上覆盖层及其浅部含水层是防止CO2泄漏的天然屏障,为了探究深部咸水层中CO2沿断层的泄漏过程并获得断层渗透率及储层中超临界CO2流体初始条件(初始饱和度、初始泄漏压力)对CO2沿断层泄漏速率和泄漏量的影响程度,依据鄂尔多斯CO2灌注工程示范区资料,使用多相、多组分溶质运移数值模拟软件TOUGH2建立了2D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深部咸水层中的CO2在压力差和浓度差的作用下沿断层发生泄漏,到达浅部含水层后开始发生侧向运移,100 a内运移了约200 m的水平距离;由于浮力的作用,CO2集中在含水层顶板处,有效地防止了CO2向外泄漏.影响因素分析表明,100 a内断层渗透性能为低渗、中渗和高渗条件时,CO2累积泄漏量分别为0、1 050和3 000 t;CO2初始饱和度分别为0.20、0.50和0.99时,CO2累积泄漏量分别为550、1 050和1 650 t;初始泄漏压力分别为17.3、17.6和18.1 MPa时,CO2累积泄漏量则分别为900、1 050和1 400 t.除此之外,断层渗透性、CO2初始气体饱和度和初始泄漏压力对CO2泄漏的影响还体现在泄漏发生时间和平均泄漏速率上.研究显示,各因素对CO2沿断层泄漏过程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断层渗透性能> CO2初始饱和度> CO2初始泄漏压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Fe3O4活化过硫酸盐(PS)同步去除水中的NOR (诺氟沙星)和Pb (II).探讨了Fe3O4投加量、PS浓度、初始pH值和Pb (II)浓度对NOR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NOR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在温度为30℃、NOR初始浓度为5.0mg/L、Pb (II)浓度为1.0mg/L、Fe3O4投加量为2.0g/L、PS浓度为1.5mmol/L、初始pH值为7.0的条件下,反应120min后,NOR降解率达90.2%,Pb (II)去除率为99.5%.自由基淬灭实验证实,硫酸根自由基(SO4-·)是NOR降解的主要自由基.通过LC-MS分析结果推测了NOR可能的降解路径和中间产物.Fe3O4活化PS高级氧化工艺可作为一种同步去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工艺.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亚氯酸钠/过硫酸钠(NaClO2/Na2S2O8)复合氧化液进行模拟燃气锅炉烟气循环喷淋脱硝实验研究,探究了NaClO2/Na2S2O8复合氧化液的组成比例、溶液的温度与pH值、烟气流速及SO2对脱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烟气温度、酸性环境以及较低的烟气流速有利于提高脱硝效率。当NaClO2/Na2S2O8复合氧化液比例为0.6/0.6,溶液初始pH值为5,反应温度50℃及烟气流速2 L/min时,NO转化率达97.6%;随反应时间的增加,SO2与NO存在竞争反应,但影响较小。反应过程中产生的ClO2及SO4·-等中间产物起重要的氧化作用,且脱硝的主要产物是NO3-  相似文献   

8.
试验在650~1350℃条件下探讨了温度和时间对飞灰中Zn的挥发率的影响,采用XAFs对飞灰及二次飞灰中Zn的赋存形态进行分析,运用吉布斯自由能理论推导了Zn的氯化反应途径,并开展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Zn挥发的主要因素,其挥发趋势随温度先增加而后降低,在1000℃时挥发率达到最高,而时间对其挥发效果影响较小;Zn主要以氯化物形态挥发,从假设反应途径的吉布斯自由能理论计算及验证试验得出,热处理过程中Zn的氯化反应分两步进行,首先飞灰中氯化物与SiO2反应生成Cl2,而后与ZnO反应生成ZnCl2,而小部分Cl2可能与水蒸气反应形成HCl,再与ZnO反应生成ZnCl2.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土壤CO2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岩溶碳循环的影响,于2018年6—12月对重庆市南川区后沟泉水化学及泉域上覆土壤CO2(监测点土地利用类型为玉米-油菜轮作地)进行为期7个月的连续监测和采样,并结合1—5月的监测数据,定量分析旱雨季土壤CO2浓度与岩溶碳汇量的季节性演变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联性. 结果表明:①土壤CO2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雨季较高、旱季较低,其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9月(13 316 μmol/mol)和1月(2 262.63 μmol/mol). ②温度与土壤CO2浓度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2=0.82,0.0012浓度之间不具相关性(R2=0.17,P>0.5),说明土壤CO2浓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③泉水Ca2++Mg2+、HCO3?浓度在雨季明显高于旱季,而水体CO2净消耗量在旱雨季无较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受土壤CO2效应、降水稀释效应和H2SO4/HNO3释放CO2的共同影响. 研究显示,土壤CO2浓度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季节性差异,但在土壤CO2浓度及外部环境的多重影响下,岩溶碳循环的季节性变化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针对鄂尔多斯黄土塬地区CO2驱油封存项目的监测需求,在综合辨识黄土塬地区地下水潜在的CO2泄漏特征,剖析CO2泄漏进入地下含水层后的空间运移及时间响应特征的基础上,结合CO2驱油封存过程,建立了1套面向黄土塬地区CO2驱油封存CO2泄漏的全时空立体化地下水监测体系。研究表明:受地形地貌及土壤特点影响,黄土塬地区驱油封存的CO2具有盖层突破、井筒侧漏、降雨反渗和地表径流补给的多源泄漏特征;CO2泄漏进入地下含水层后具有纵向快速运移扩散、横向四周缓慢扩散并随地下水向下游运移的空间运移特征和CO2浓度、电导率等指标上升,pH值下降以及Ca2+、Mg2+离子浓度先上升后下降的时间响应特征。基于上述特征所建立的监测体系可为该区域CO2驱油封存示范项目的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螯合型表面活性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洗脱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采用振荡洗脱法研究了新型螯合型表面活性剂LED3A(N-十二酰基乙二胺三乙酸钠盐)对Pb-Zn复合污染土壤的洗脱作用,并重点分析了洗脱时间、ρ(LED3A)、洗脱温度等因素对洗脱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室温下LED3A洗脱Pb-Zn复合污染土壤的最佳质量浓度为7.0 g/L、洗脱时间为7.0 h. 洗脱平衡时间随ρ(LED3A)的增加而缩短,洗脱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孔隙扩散为LED3A对Pb和Zn洗脱速率的控制过程,但内扩散并非唯一的洗脱速率控制机制. 等温平衡洗脱试验结果显示,洗脱温度升高有利于LED3A配位污染土壤中的Pb和Zn,LED3A对重金属的洗脱过程为吸热过程. Pb、Zn的BCR形态分级结果显示,LED3A对酸可提取态Pb、Zn的去除率最大,分别达到79.87%、72.51%;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余态Pb的去除率分别为31.82%、18.83%、2.30%,相应形态Zn的去除率分别为21.81%、17.60%、26.22%;对比洗脱前、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可知,最易释放和被生物利用的酸可提取态Pb和Zn的质量分数所占比例明显降低,不易或不能被生物利用的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余态Pb和Zn的质量分数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研究显示,LED3A洗脱不仅能够去除污染土壤中一定量的重金属,同时可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对环境的潜在危害,而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2.
以亚氨基二琥珀酸(ISA)为洗脱剂,考察ISA投加量、洗脱液pH值、反应时间和土液比对Cd、Pb和Zn去除率影响,通过Box-Behnken多因素设计法优化最佳洗脱条件,并采用涵盖土壤重金属残留量、浸出浓度和毒性的综合环境风险法评估修复效果.结果表明,ISA对Cd、Pb和Zn去除率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加;ISA浓度为50mmol/L时,对矿山污染土壤中Cd、Pb和Zn去除率达到11.83%、34.26%和20.96%;对污染农田土壤中Cd、Pb和Zn去除率达到48.89%、57.08%和81.80%.增加反应时间和洗脱液酸性有助于提高ISA对Cd、Pb和Zn去除率.随土液比减低,Cd、Pb和Zn去除率呈上升趋势.ISA去除Cd、Pb和Zn最佳条件为:ISA浓度70mmol/L、洗脱液pH4.0和反应时间120min,预测矿山土壤和污染农田土壤中Cd、Pb和Zn总去除率最大分别为32.58%和93.16%.ISA大幅度降低水溶态、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d、Pb和Zn残留量,从而削减矿山土壤和污染农田土壤中Cd、Pb和Zn总环境风险达50.81%和87.13%.亚氨基二琥珀酸可有效去除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并降低残留重金属的环境风险,是一种潜在材料可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相似文献   

13.
以亚氨基二琥珀酸(ISA)为洗脱剂,考察ISA投加量、洗脱液pH值、反应时间和土液比对Cd、Pb和Zn去除率影响,通过Box-Behnken多因素设计法优化最佳洗脱条件,并采用涵盖土壤重金属残留量、浸出浓度和毒性的综合环境风险法评估修复效果.结果表明,ISA对Cd、Pb和Zn去除率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加;ISA浓度为50mmol/L时,对矿山污染土壤中Cd、Pb和Zn去除率达到11.83%、34.26%和20.96%;对污染农田土壤中Cd、Pb和Zn去除率达到48.89%、57.08%和81.80%.增加反应时间和洗脱液酸性有助于提高ISA对Cd、Pb和Zn去除率.随土液比减低,Cd、Pb和Zn去除率呈上升趋势.ISA去除Cd、Pb和Zn最佳条件为:ISA浓度70mmol/L、洗脱液pH4.0和反应时间120min,预测矿山土壤和污染农田土壤中Cd、Pb和Zn总去除率最大分别为32.58%和93.16%.ISA大幅度降低水溶态、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d、Pb和Zn残留量,从而削减矿山土壤和污染农田土壤中Cd、Pb和Zn总环境风险达50.81%和87.13%.亚氨基二琥珀酸可有效去除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并降低残留重金属的环境风险,是一种潜在材料可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C hlorin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 pounds(C V O C s) w ere released to the atm osphere as flue gases from various industrial processes. C hlorinated hydrocar- bons have been w idely accepted as solvents and chem ical interm ediates in the m an…  相似文献   

15.
以改性荔枝皮为吸附剂对Pb(Ⅱ)进行固定床动态吸附试验,考察了填料柱高(3.1、5.2和10.4 cm)、Pb(Ⅱ)溶液进水流速(2、4和6 mL/min)和初始ρ〔Pb(Ⅱ)〕(50、100和200 mg/L)对Pb(Ⅱ)的吸附穿透曲线和传质区长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降低柱高、增大流速、增大初始ρ〔Pb(Ⅱ)〕均会使穿透时间提前;柱高、流速和初始ρ〔Pb(Ⅱ)〕引起的传质区长度的平均变化率绝对值分别为0.076、0.090和0.004,可见与初始ρ〔Pb(Ⅱ)〕相比,柱高和流速对传质区长度的影响更大. 吸附穿透曲线的试验数据符合Thomas模型的使用条件(R2>0.95),吸附容量实测值(qexp)大于59.1 mg/g,与Thomas模型预测值(qcal)较为接近,说明内部扩散和外部扩散均非该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 在仅改变流速或者初始ρ〔Pb(Ⅱ)〕时,穿透时间预测值和实测值间的最大误差分别为7.14%和8.45%,表明可以通过BDST(bed depth service time)模型确定固定床的使用周期.   相似文献   

16.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超声波强化EDTA洗脱及形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EDTA为洗脱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超声波强化洗脱正交实验,并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洗脱前后Cd、Cu、Pb、Zn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在EDTA浓度20 mmol·L-1、固液比1∶20、超声波作用时间16 min、超声波功率54%、洗脱次数4次的条件下,对4种重金属洗脱率最大,分别为:Cd 83.6%、Cu 58.8%、Pb 98.0%、Zn 43.0%.在实验所设浓度范围内,随着EDTA浓度的升高,重金属洗脱率均有降低.形态分析结果显示,超声波强化EDTA洗脱能显著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残渣态含量.除土壤中Zn残渣态去除率只有5.7%以外,超声波强化EDTA洗脱对土壤中Cd、Cu、Pb的残渣态去除率都很高,分别为81.6%、62.3%、93.8%.  相似文献   

17.
EDTA溶液萃取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及其回收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EDTA萃取液中重金属的分离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修复土壤污染.结果表明,EDTA溶液能有效地萃取土壤中重金属; Na2S能沉淀分离EDTA溶液中的Cd, Cu, Pb,效率达99%以上,但沉淀Zn需要加入Ca(OH)2,引入反应体系的Ca2+并不影响重金属的萃取和EDTA的回收;连续抽提能增加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率,回收的EDTA连续使用10次,损失约30%.土壤中Cd和Pb的累积去除率分别达75.6%,72.5%.得到的硫化物沉淀含有很高的重金属,能很方便地处理或回收.  相似文献   

18.
采用响应面法实验设计研究了超声辅助EDDS/EGTA淋洗对Cu、Zn、Pb和Cd等不同重金属的洗脱效果和对残留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以超声功率、初始pH、EDDS投加量、EGTA投加量作为考察对象,以各重金属去除率及其环境风险削减率为响应值进行了模拟和优化.结果表明,EDDS对Pb的洗脱效率最高,Cu、Zn次之,Cd最低;EGTA对Cd的洗脱效率最高,Pb、Zn次之,Cu最低;超声功率对Cu、Pb去除强化效果明显,对Cd影响小,对Zn无显著影响;初始pH值为酸性时,Cu和Zn去除率高,碱性时Pb去除率较高,Cd去除率有所下降.EDDS与EGTA投加量及EGTA投加量与初始pH值对环境风险总削减率存在交互作用.超声辅助EDDS/EGTA对可还原态重金属洗脱效果较好,但容易导致弱酸提取态Cu和Pb残留率有所升高.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当EDDS和EGTA投加量分别为重金属总摩尔数的1.92和2.56倍、超声功率为600 W、淋洗液初始pH值为5.27时,环境风险总削减率达到77.58%,与模拟值相近,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型改性磷灰石水处理剂去除废水中铅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一种颗粒状废水处理剂去除水溶液中Pb2+进行了研究。考察pH值、温度、处理时间、Pb2+浓度、水处理剂的用量、比表面积及颗粒大小等因素对去除Pb2+能力的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水处理剂去除水溶性Pb2+的主要作用机理为溶解沉淀过程;反应速率在pH2.5~5.5范围内与pH呈负线性相关,与Pb2+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较低的pH值,较长的处理时间和较高的反应温度可以适当提高水处理剂去除Pb2+能力,最大可达253.2mg/L;水处理剂粒度在1~5mm之间,比较符合生产的要求。比表面积与去除Pb2+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可作为水处理剂去除重金属离子能力强弱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0.
Olivine,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minerals existing in nature, is explored as a CO2 carbonation agent for direct carbonation of CO2 in flue gas. Olivine based CO2 capture is thermodynamically favorable and can form a stable carbonate for long-term storage.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water vap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CO2 carbonation rate and capacities. Other operation conditions including reaction temperature, initial CO2 concentration, residence time corresponding to the flow rate of CO2 gas stream, and water vapor concentration also considerab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