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壤氟背景与人体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不同概念的土壤氟背景含量与人体氟效应的关系。研究表明,土壤总氟量和1NHCl溶解性氟与人体氟效应无直接关系,而在四川地区和其它影响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土壤水溶性氟与人体氟效应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环境中氟污染与人体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双阈值效应。人体长期暴露于氟地球化学异常或人为活动引起的氟污染环境中,会促使氟不断进入体内,最终导致氟中毒及其它氟效应。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氟化物和全氟化合物(PFCs)在环境介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状况,综述了氟污染的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及污染/转移途径;回顾了氟化物及PFCs在人体内已产生的众多效应研究;总结了在饮水型氟污染、燃煤型氟污染、工业氟污染及人体氟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氟中毒区污染、人类活动氟污染以及氟与人体健康关系三个方面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燃煤氟中毒地区民用高氟煤的氟释放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室模拟实验和农户家中的现场测定表明,室内空气氟含量与民用煤的氟含量呈正相关趋势(R=0.612, p<0.01);但在民用炉燃烧温度条件下的煤氟释放率却与煤氟含量无关.在200~1200℃范围内,煤氟释放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呈"S"型,即300℃时开始逐渐上升,700℃前较低,最高不超过31%,700℃至1000℃之间,则释放率迅速上升,随后较为缓慢,到1100℃至1200℃时,释放率接近100%,其整个释放曲线可用Logistic方程来拟合.总体上,煤氟释放与煤氟的存在状态和煤中的矿物及化学组成有关,贵州烟煤、无烟煤氟的燃烧释放要比陕南石煤更快,前者的释放率在1100℃时就接近100%,而后者则到1200℃时才释放完全.民用炉的燃烧温度最高为1000℃左右,这时贵州烟煤、无烟煤样品的平均氟释放率为86.9%,而陕南石煤样品的平均氟释放率为80.6%.  相似文献   

4.
永城矿区地方性氟病调查与饮用水除氟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永城矿区地方性氟病的调查和矿区居民饮用水中氟含量的监测,阐明了氟病发病率与饮用水中氟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分析了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饮用水除氟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煤燃烧固氟剂及固氟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热力学分析煤燃烧过程中钙基固氟剂固氟反应机理和高温高效钙基固氟剂开发原则;通过流化床和链条炉燃烧试验考察石灰石和钙基固氟剂燃烧固氟效果.试验表明:流化床燃烧时石灰石燃烧固氟效果明显,在Ca/F=60~70时,脱氟率可达到66.7%~70.0%;链条炉燃烧试验表明:利用工业废料开发的钙基固氟剂固氟效果显著,在Ca/F=65~80时,脱氟率为57.32%~75.19%.在燃煤过程添加石灰石和钙基固氟剂具有固氟固硫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饮水除氟及除氟剂的再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饮用高氟水危害人类健康是个世界性问题。除氟方法主要有换水法、处理法和其他方法。在无低氟水源区需用处理法除氟,效果好,但成本高。本试验在研究除氟同时,注意研究降低药物成本。在原水氟4ppm下,本试验药物成本为0.11元/m~3,比国内现用处理药物成本最低的0.19元/m~3降低近42%,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社会效益。试验使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氟的浓度。  相似文献   

7.
<正> 人类无论是饮水还是进膳,均要同水发生直接的关系.自然界水中的氟浓度取决于水同矿物质之间的平衡,取决于矿物质将氟释放给水或从水中吸收氟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提供氟的不仅仅是水,还有矿物质和岩石;而且首先是矿物质和岩石.氟是卤族元素中最轻的一个元素,化学性质不同于其它几个卤族元素.在自然水中的氟,性质更不同于其它几个卤族元素.在水中,氟形成 F~-离子,没有其它形式的氧化态,所以我们往往用“自由 F~-离子浓度”来报告水中的氟浓度.不过,在低 pH 时可能会出现 HF°形式;在酸性溶液中氟化物可能  相似文献   

8.
大同盆地地方氟病地区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同盆地地方氟病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逐级提取土壤中水溶态、离子交换态、铁锰结合态、有机束缚态和残余态的氟,研究了大同盆地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特征以及控制土壤中氟赋存形态的因素,进而探讨了土壤中氟氧化物迁移与转化对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氟的5种赋存形态按含量大小呈现出残余态氟水溶态氟交换态氟有机束缚态氟铁锰结合态氟的分布规律;相关分析显示水溶态氟与铁锰结合态氟呈现正相关性,离子交换态氟与有机束缚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大同盆地土壤中氟的背景值较高(545.29mg/kg),并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态的氟相互转化,可提供更多自由态的氟进入地下水中,从而形成高氟地下水。  相似文献   

9.
黎闽兴 《环境》1996,(4):8-9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氟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特别对齿骨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适量氟如饮水氟0.5~1.0ppm能使牙釉质中羟基磷灰石转变为致密的氟磷灰石保护层,抵抗酸的腐蚀,  相似文献   

10.
朱羽蒙  叶芝祥  杨怀金 《环境工程》2014,32(11):137-140
对四川某地磷化工区周围环境(空气、土壤、饮水、食物)中氟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氟污染源主要为工业活动的废气,氟含量随着距工业区相对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区域内一部分农作物受到污染。通过计算分析周围居民日均氟暴露剂量可知,上风向对照区域居民并未遭受氟污染危害,下风向区域距离工业区300 m内的居民存在氟过量暴露,0~6岁的儿童是高危害人群。确定了氟的主要摄入途径是饮食,建议当地居民通过改变饮食来源以改善现状。  相似文献   

11.
西藏的环境氟水平与砖茶型氟中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进  赵燕  刘箭卫 《环境科学》2002,23(6):97-100
为探讨西藏儿童与砖茶型氟中毒的关系,以拉萨为中点,藏北那曲为北部点,定日县为南部点,对这3个地区的土壤、燃料、水源和主要食物进行了氟含量测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提出的<化学污染物的膳食摄入量研究指南>,进行了食物结构、饮茶习惯、儿童食物摄入量以及儿童每日总摄氟量的调查按美国国家牙科研究所Horowitz提出的标准进行了儿童氟斑牙检查.结果表明,3个调查点均属传统的低氟区,而儿童每日摄氟量高,那曲8.03mg,拉萨6.93mg,定日7.68mg.其原因来自含砖茶的食品酥油茶和糌粑(青稞粉拌砖茶水的食物).这2种食物占日总摄氟量的99.74%(那曲),98.70%(拉萨),99.60%(定日),砖茶氟摄入导致西藏儿童砖茶型氟中毒的流行.氟斑牙患病率分别达到82.66%(那曲),52.89%(拉萨),75.93%(定日),氟斑牙指数表明,那曲、定日属氟中毒重度流行区,拉萨属中度流行区.砖茶型氟中毒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氟病新类型,与饮水型、燃煤污染型比较,它具有覆盖面大、隐蔽性强、难以防治的特点,降低砖茶氟含量可能是防治砖茶型氟中毒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2.
贵州地氟病与碘缺乏病区环境中氟和碘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查清贵州地氟病与碘缺乏病病源,对这两种地方病区地质环境及食物中氟与碘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氟燃煤、磷块岩及富氟岩石是产生地氟病的氟源,其致病途径主要是高氟燃煤对室内空气与食物造成氟污染,其次是富氟岩、矿经风化形成富氟土壤,使其上种植的食物含氟高,从而产生氟中毒.碘缺乏病的病源是病区岩石中贫碘,导致土壤、水体及食物中碘低而致病.并探讨了这两种地方病在贵州呈互补性分布,是由氟与碘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性及贵州省岩石地层分布的地域性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燃煤电厂氟污染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期饮用高氟水或摄取高氟食物会引起氟中毒症,本文以燃用高氟煤物的淮北电厂为例,通过对电厂氟污染源及其周围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灰场土壤和灰场农作物的监测,分析了电厂的氟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了电厂的氟污染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电厂氟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氟污染对土壤胶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土壤黏粒悬浮液中加入氟,研究了氟污染对1种水稻土和2种红壤胶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污染使土壤黏粒的稳定性增强,土壤胶体的临界聚沉浓度增大;土壤中增加氟,对土壤胶体临界聚沉浓度增大的影响程度因土壤类型不同而不同,表现为红壤大于水稻土;氟污染使土壤胶体的临界聚沉浓度增大的机理是土壤胶体对氟的配位吸附放出羟基而使溶液的pH值升高,增大了胶体负电荷间的静电排斥力,土壤胶体趋向稳定.表明氟污染不利于土粒聚沉,且使其他污染物质易从土壤进入水体,进而污染水源.  相似文献   

15.
杭嘉湖平原土壤中氟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杭嘉湖平原13个地区的耕层土壤(0~20cm)中氟元素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土壤中氟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氟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受母质、地形、土壤类型等自然的结构性因素影响较大;水溶态氟、交换态氟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说明施肥、管理水平等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起很大作用.采用Kriging最优插值法得到了表层土壤氟含量的空间分布图,显示土壤氟元素的3种形态与土壤母质、pH值、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含量关系密切;全氟含量集中在200~300mg/kg;水溶态氟含量集中在0.5~1.0mg/kg;交换态氟含量集中在2.0~4.0mg/kg.全氟、水溶态氟、交换态氟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中、东部比西部高.  相似文献   

16.
焦作市地下水高氟区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氟病"是较为典型的地方性氟中毒疾病,是环境地球化学领域一个较为流行的研究课题.鉴于焦作地区地下水中氟含量大面积超标的实际状况,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结合高氟区内氟的来源,高氟区所处的位置、特点,氟的富集条件,迁移转化等方面,综合分析和研究高氟区内的土壤、地表水、黄河水、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球化学以及人为等七个方面的因素,对焦作地区地下水高氟区的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杭嘉湖平原土壤氟的质量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谢正苗  李静  徐建明  吴卫红 《环境科学》2006,27(5):1026-1030
测定分析了浙江省杭嘉湖平原13个县市的土壤氟含量,以GIS软件平台为基础,利用克里格插值法揭示了该地区土壤全氟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按照土壤全氟指数法评价杭嘉湖平原土壤氟的健康质量.结果表明:全氟含量的空间分布是中、东部比西部的高,与土壤母质、pH值、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质地等关系密切;整个研究区域土壤全氟含量较低,大多在200~300mg/kg之间,有23.7%的土壤全氟含量低于200mg/kg;其中又以余杭的土壤全氟含量最低,均在100mg/kg以下.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国内外对水体中氟的存在形态、植物对水体氟污染的去除效果、水体氟对植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影响水体氟植物修复的因素,并提出了今后宜进一步加强研究方向.天然水中氟的存在形态主要以f-、未离解的HF以及与铝、铁和硼形成络合物存在;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组织对水体氟吸收、蓄积能力有明显的区别;水体氟对植物的生态毒理效应主要...  相似文献   

19.
以某铝厂附近农田土壤(0-20cm)为主,采用碱熔法和浸提法对土壤进行预处理,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对土壤总氟和水溶态氟含量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附近表层土壤已受到氟化物污染,针对氟污染土壤提出防治措施,从而减轻土壤氟污染的危害。相关性分析显示,水溶态氟与总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471),说明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