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众参与是搞好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我国有关法律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既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又无制度化的具体保障,使得公众无法有效地参与。本文从确认公民环境权、环境自卫权和提高环境意识以及规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具体形式和途径等方面,阐述了实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是一项重要的公众民主权利。我国已经将环境公众参与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环保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在实施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机制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法制的角度探讨了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理论依据,分析和论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的主要方式,并提出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地方     
《环境教育》2014,(12):48-49
正河北出台首部环保公众参与法规11月28日,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由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组织起草的《河北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条例》。该条例从明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河北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将获得地方法规的支持。该条例是全国首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条例分为总则、环境信息的公开与获取、公众参与的范围和途径、公众参与的保障和促进措施、法律责任、附则等6章43条。(河北新闻网)  相似文献   

4.
<正>环境保护部近日举办2014年环保社会组织培训班,以增强环保NGO对当前环境形势、环境政策的把握和理解,提升新形势下环保NGO有效参与环境事务的能力。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家环保社会组织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专家解读了新《环境保护法》修订背景、立法过程、亮点内容,包括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新增专章规定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探讨了公众参与如何推动环保前行,包括国内目前面临的环保问题、NGO在参与环境事务上扮演何种角色等;讲授了环保社会组织如何有效参与环境治理,包括环保社会组织现状、社会治理的新背景,环境公  相似文献   

5.
《环境教育》2009,(7):25-28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环保NGO已成为普及环境教育和倡导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如何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呢?我们以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志愿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湿地保护宣传第一人”的朱再保老人26年的环保事迹为例,向您展现中国环保NGO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环境教育》2011,(9):1
《环境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管的、全国唯一致力于公众环境教育的权威期刊。本刊坚守"普及环保知识,传播生态文明,推动公众参与"的办刊理念,立足全民环境教育,团结各界环保力量,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冯永锋 《绿叶》2014,(4):15-20
正如果每个人关注环境保护的过程总是顺畅而通达的,那么公众的环境意识就到了一个普遍易得的时代。民间社会的责任在于发现政府所不能为之处,然后发动社会来共同解决。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所需的启蒙、引导、协助、路径开发等,应更多地向民间社会寻求力量。为此,我们应从过去的环保"政府依赖"走向"民间依赖",利用当今的新媒体通路,实现快速响应,建立真正的公众参与环保互助机制。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动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富阳市运用市场机制,推出了公众有奖举报制度,发动群众参与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两年多,查处了一大批环境违法案件,有效地推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深化了公众参与环保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公众如何有效参与环境保护?一直是湖南省环保宣教中心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2012年,策划了一系列环保宣教公众参与活动,使公众参与环保的形式有了新的突破。湖南省环保宣教中心以《纲要》为指引,积极探索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新途径,着力创新环保宣教的新形式,普及公众环保知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2012年,湖南省环保宣教中心秉承"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指导思想,在新闻宣传、舆情监控、公众参与等方面积极谋划、狠抓落实,力求宣教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以来,在环境保护部党组的领导下,全国各级环保宣传教育部门围绕环保中心工作,着力创新宣传形式和工作机制,广泛动员和组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在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了一批环境宣传教育先进工作者。他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相似文献   

11.
环境问题是个全球性问题,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环境污染关系到每位公众的健康,解决环境污染离不开公众参与。通过对我国当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既看到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进步的一面,也看到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一面,从中找出影响我国公众参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解决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滞后的措施,为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环评中的公众环境意识及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辉  叶宏  任勇 《四川环境》2010,29(4):95-99
近年来由大型化工、环保项目引发的环境争议风波,已经成为中国的热门话题。本文结合近年发生的环保公众事件,从环评公众参与的角度对公众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如何面对公众质疑、完善公众参与和培育公众环境意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现代政府治理的主要课题。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对公众的影响越来越深,政府和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不断地参与到环境保护运动中。政府和公众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由于信息交流的不顺畅,政府和公众在环境保护参与中进行着博弈。在博弈的过程中,博弈的情景不断变化,政府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在不断地变化,他们采取的策略也不断发生变化,他们之间的博弈从合作博弈到非合作博弈再到合作博弈,不断循环,从而达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多中心治理下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环境,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是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根本途径。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发现政府治污理念陈旧、制度不健全、公众责任意识淡漠、环保社会组织弱小等,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加强教育、支持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促进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真正推动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公众已经成为中国环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渠道也在不断拓展和丰富。为考察不同类型公众参与方式对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差异,本文基于公众参与阶梯理论,选取四类公众参与方式和四类污染物,结合我国2008—2017年30个省份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横向比较不同类型的公众参与方式,公众环境来访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效果优于环境信息公开和环保网络舆论,而政协提案、人大议案的积极效应尚不显著。纵向比较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治理效果,公众参与能显著促进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对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效果的影响次之,而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较不理想。建议政府进一步优化健全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并重视公众层面的环境诉求,建立公众与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的良好互动机制,同时鼓励公众通过新媒体渠道参与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6.
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众参与是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立法、确定利益相关者、完善公众参与方式和内容、提高信息交流透明度、完善公众参与监督体系、完善公众意见筛选与评价方法、提高公众环保知识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公众参与体系,提高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区域贸易协定框架下的多边环境协议涉及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RTAs的环境条款类型、制度基础与制度选择问题,RTAs环境影响评价问题,RTAs的环境合作问题,RTAs环境标准、环境法实施与争端解决机制问题以及RTAs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问题等。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结合一直具有争议性,区域贸易协定在文本上达成的环境标准与贸易的结合要得到真正的实施,后续的努力至关重要,这些努力包括环境对话与合作、环境保护资金来源、公众参与等。  相似文献   

18.
小水电站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庆华  蔡瑢 《四川环境》2003,22(4):67-68,82
小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按有关规范规定为报告表,但其大纲内容不适合山区小水电站环评。通过总结30余座小水电站环评实践,探讨了小水电站环评基本内容应包括:环境影响分析与预测评价、涉及生态影响因子范围、环境保护措施、公众参与等,从技术角度能满足环保管理部门的审批要求。  相似文献   

19.
徐留兴  姚建  尹淑坤 《四川环境》2003,22(6):58-60,71
本文从我国环保设施建设及运营出现的问题出发,讨论了民营企业参与环保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并提出了促进民营企业参与环保建设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以保证环保建设和运营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