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政治多极化更明显 多数人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是世界上的唯一的超级大国,当前仍然保持这一地位,但日益明显的多极化趋势对美国"独霸"开始发挥出比较大的制约.第一,"911"之后,美国及时建立了全球反恐统一战线,试图建立美国治下的全球和平,但是其单边主义政策随后却因发动伊拉克战争而在国际政治中遇到强大阻力,甚至有西方学者提出了"无极时代"和"后美国时代"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对话交流     
<正>中国光伏"点亮"世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超越德国,跃居全球第一。短短10多年,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中心已经逐渐从欧洲向中国转移,中国光伏快速崛起,开始"领跑"世界。在欧美"双反"政策的压力下,中国光伏经历了考验与重生。自2013年起,我国光伏发电连续3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2015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1513万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四分之一以上,占我国光伏电池组  相似文献   

3.
<正>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高级顾问团近日发布一份报告,呼吁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潘基文在报告发布仪式上发表讲话说,能源问题与未来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和减贫事业息息相关。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快速上升和发达国家急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世界需要开展一场"清洁能源革命"。  相似文献   

4.
一万 《世界环境》2015,(1):44-45
<正>就在利马气候大会接近尾声的时候,12月10日,刚好又是"世界人权日"这一天,秘鲁首都利马迎来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大游行。数百家NGO组织的成员组成方队,盛装打扮、敲锣打鼓、携着千奇百怪的道具走上街头。利马市中心的火星广场是游行的起始点,这一天人山人海。蔚蓝的天空下是并不太宽敞的街道和攒动的人群。不仅有高举着呼吁气候公平标语的示威者,一路走  相似文献   

5.
中美能源权力的空间领域与均势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承良  王杰  杜德斌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1):2596-2612
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取得重大突破,当前世界能源贸易版图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塑,美国成为新的传统能源权力领导者,中国和平崛起下的能源安全问题愈发严峻。基于相互依赖理论和均势理论,构建了能源权力空间理论框架和能源权力静态模型,刻画出 2003—2018年间中美能源权力的空间范围及均势区变化:(1)随着国际能源权力体系和能源贸易网络的发展演变,中国和美国的能源权力空间发生巨大变化。(2)中美煤权力和天然气权力空间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区域组团,中国原油权力空间保持强劲的全球扩展趋势,而美国原油权力空间面临转型重构。(3)中美能源权力的空间均势区不断碎片化成点状镶嵌,相对集中于欧洲大部、非洲南部和东亚,形成资源禀赋型、资源消费型、地缘通道型、政经倾向分离型、“第三国”控制型等五种类型。(4)中国对五种类型国家的能源合作政策宜因地制宜,有所侧重。通过政治和经济双重利益吸引资源禀赋型国家,与资源市场型国家加强能源技术合作,确保地缘通道型国家安全畅通,对政经倾向分离型国家加强经济合作以影响外交政治,合理安排与“第三国”主导型国家的能源合作。结论可为中国应对全球能源转型和能源格局重塑的复杂性变局,加强对外能源贸易合作与要素资源投放,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理论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文章感情强烈,语言朴实,饱含着一个中国孩子失去父亲的痛苦和对和平生活无比渴望的真挚感情。读来催人泪下,小作者借这封信强烈呼吁全世界人民都来维护和平,捍卫和平。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我饱满激情地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阳光明媚的和平环境中,然而  相似文献   

7.
事件     
《环境》2015,(8)
<正>以"终身追责"净化政绩观污染7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文件。有两大亮点引人注目:一是强化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强调对问题突出的地方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二是强调了终身追究的原则,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  相似文献   

8.
<正>7月5日,国网能源研究院在京召开"世界能源风向"专栏成果发布暨"中国能源战略"书稿大纲研讨会。当前,全球能源供需和治理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纷纷适时调整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作为全球能源领域最重要的影响者之一,我国有必要以更具有战略性的眼光,研判国际能源格局,以更具竞争力和引领性的定位参与国际能  相似文献   

9.
《世界环境》2008,(1):2-2
2008年,是落实“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示改革开放30周年伟大成就的一年,是“奥运会的圣火将辉映东方,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想将成为现实”的和平崛起之年。  相似文献   

10.
<正>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愈发突显。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现蓝色跨越。大国崛起,耕海探洋,装备先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和平海洋",依赖国防军工装备的发展;提高海洋认知能力,建设"透  相似文献   

11.
《环境》2010,(12):72-75
<正>梅州,这个著名的"华侨之乡"、"世界客都",正在发展绿色经济中迅速崛起,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正>综述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数以亿计的人们摆脱了贫困,在世界发展史上写下了前所未有的一页,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动力。然而,伴随着经济上的成功,中国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出现了环境恶化、能源安全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等影响社会可持  相似文献   

13.
王爱萍 《环境》2004,(7):4-5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经济年平均增长超过8%;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到200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的中国GDP为10800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占世界GDP的3.4%。虽只有美国的10%、日本的23.1%德国的57.8%,但却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世界“万1乙美元俱乐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主席去年在乌兹别克斯坦正式提出了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丝绸之路。搭乘着国家"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的环保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合作的同时,更应秉承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来看,绝大多数国家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这就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近些年来,全球共同应对环  相似文献   

15.
曹凤中 《环境科技》2002,15(2):11-12
1 前 言  能源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支撑。能源安全不仅包括能源供应的安全 ,如石油、天然气和电力 ,也包括对由于能源生产与使用所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居世界第三位 ;基本能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文化自唐宋以来都不具备对外的攻击性,这从郑和下西洋的这段历史中就可以看出。这种不具备攻击性的文化如果处在一个以战争、掠夺、压迫为特征的时代,则注定要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中国文化就是那种不适应当时时代特征的文化,使得国家长期遭受攻击。而那些具备攻击性的文化则与那个时代的特征相适应,因为具备攻击性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会往符合自己文化特征的方向去发展,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军事工业的发展与壮大。百年以后的今天,时代以和平、发展、多元化为特征,代替了过去的战争、掠夺和压迫。这就使得符合和平发展的中国文化能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了中国的崛起。相比之下的那些曾经具备攻击性的国家则初现衰落的趋势。由此可见,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大国崛起是时代在自然选择下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7.
"和平与"发展"、"环境保护"都被列为当今的世界主题正因如此,环境保护的国际立法也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8.
旧大国衰落与新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前进征程中的常态,资本主义大国崛起深受"陷阱"困扰,甚至有些中途夭折。中国崛起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阶级领导、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选择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跨越将大大推进中国崛起和人类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9.
美国能源部(DOC)能源信息处发布了一份新的题为"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运25周年"报告,该报告表明25年来世界能源有了很大变化,但并不总是好消息.尽管担心对国外石油的过度依赖,但美国进口石油的比重仍从1973年的28%上升到1997年48%.  相似文献   

20.
当两个世界人口大国同时崛起,二十亿人同步走出贫穷,带着新财富跨入世界,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和印度,一直都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人人都想搞清楚龙与象的真正面目。关于他们的书每年也总会有几本,近期撞衫对杀比较激烈的就有《龙与象》和《中国龙与印度象》。旁观者清。本期就让我们透过老外的眼睛,预测一下中印未来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