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大型水电工程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简要介绍了世界银行对水电工程的环境政策,概述了埃及阿斯旺、巴西伊泰普、中国的二滩和三峡等四个世界著名水电站的长期环境监测计划和减少负面影响的对策。水电工程对周边环境会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对大型水坝的负面影响作了集中的阐述。埃及的阿斯旺高坝建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人们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长期的生态环境监测结果表明,一些环境影响比如河床侵蚀等实际上被过分夸大,而另外一些,如对传统的制砖业带来的影响又被忽视;巴西的伊泰普水坝在兴建过程中注意了采取措施减少负面影响,如在库周地区植树造林,兴建生物屏障,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动物救护等;中国的二滩水电站由世界银行贷款兴建,并执行了世界银行的环境政策来降低负面影响;这些大型水电工程兴建中的经验给在建的三峡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正在实施,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已在三峡库区及相关地区建成。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建设期生态环境演变驱动力机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生态等综合效益巨大,国内外广泛关注。同时,三峡工程建设期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准确找出导致库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潜在原因及生态环境演变的驱动因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水文水质监测、遥感监测等手段,归纳总结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驱动力的主要类型,对比分析了蓄水前后主要驱动力因子的差异,结果发现以三峡工程建设、移民迁建、库区社会经济发展、长江上游社会经济发展、污染负荷等五大人为驱动力是导致库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从多角度全面剖析了三峡工程建设期库区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机制,以期为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性数据  相似文献   

3.
Carbon emission is the current hot issue of global concern. How to assess various contributing factors for carbon emiss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find out the key factors and promot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nstructs an identical equation for carbon emission, based on the economic aggregate, the economic structur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tilization, the structure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coefficient of carbon emission; by applying to LMDI decomposition technolog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arbon emission of China from 1995 to 2007 at industrial level and regional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ansion of economic aggregat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China’ s rapidly increasing carbon emission and the increase of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s the key factor that can hold back the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 In addition,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r regional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 of traditional energy structure have limited influence on the carbon emission, and their potentials have not yet been exploit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efforts that China should make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  相似文献   

4.
攀西地区实施退耕和天保工程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攀西地处长江上游,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生态退化严重。论述了攀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问题,如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及地方财政的弱势地位造成对森林依赖性砍伐,法律法规等各项具体配套措施不到位,利益分享补偿机制等制度建设落后于实践,群众的落后思维方式和发展观念难以摒除等都使工程实施初期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当地群众脱贫又返贫,社会矛盾激化等。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即区分当前和长远两个层次,在当前主要依靠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吸引民间投资,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强化普法执法,加强现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等;远期内,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水电,旅游等资源商品型替代产品,重视农村科教文卫普及,摒除陈规陋习,控制人口增长,树立“环境容量/土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等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古迹的价值评估(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固有的……依据三峡工程淹没区内文物古迹的特定地位,阐明了其文物价值,不应仅从现定文物级别下定论,还应立足于三峡地区本身的历史、文化及地理背景,从历史、艺术、科学等各方面去识别、评价。由于三峡工程淹没区内文物包罗万象,在对不同类型的文物进行价值评估时,其出发点、侧重点乃至整个价值评估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本文根据淹没区内建筑、石刻、古遗址以及古墓葬四大类分别进行了论述评价。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建设期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基于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对17年工程建设过程中,库区及上游开展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力得当,移民及工矿搬迁环境压力降低,干流水质基本稳定,地质灾害防控得当,库区及上游生态恢复加速,库底清理清漂彻底,媒介生物密度下降,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趋好。鉴于库区“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滞后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特从管理、技术与经济三方面对三峡水库运行管理期内的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旨在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三峡工程拉动湖北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工程建设的巨额投资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市场需求,犹如核极的巨大能量,成圈层状由三峡地区扩展至宜昌、恩施等鄂西地区,辐射到武汉、荆州、荆门、襄樊、黄石、鄂州等鄂中、鄂北、鄂东地区,拉动了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湖北省内四大市场的发育和壮大,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2002年,包括秭归、兴山、巴东、夷陵四县区的湖北三峡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1992年增长7.36倍,年均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7.31亿元,增长10.42倍,年均增长26.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7.41亿元,增长4.67倍,年均增长16.7%;工业总产值达到102.93亿元,增长6.31倍,年均增长20.2%;农业总产值达到34.48亿元,增长1.45倍,年均增长3.8%;财政收入6.47亿元,增长3.61倍,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1 965元,增长3.64倍,年均增长13.8%。三峡工程坝区、库区所在地的宜昌市、恩施州,在枢纽工程建设和移民工程投资拉动下,经济发展迅速。2002年,宜昌市、恩施州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92年增长5.87倍、4.1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9倍、8.14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4.78倍、4.6倍;财政收入增长2.26倍、1.5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51倍、3.05倍。湖北企业积极参加三峡工程竞标与建设,对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经统计测算, 湖北省企业承接三峡工程项目年均合同金额为35.85亿元,最高年份的1997年达到86.57亿元,最低年份的1993年为21.4亿元;对湖北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增加值增长的影响最高年份达18.07%,最低年份为6.22%,10年平均值为8.59%。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及旅游协调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江三峡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景观于一体的世界著名峡谷观光旅游胜地。三峡工程的实施,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并波及到文物古迹、名胜、自然景观,使峡区旅游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三峡旅游资源现状特点的评价及新兴旅游景观的规划、布局不公认文物古迹,同时将促进三峡地区的经济发展。三峡库区旅游景观的维护与开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必须贯彻“以维护为基础,以维持带动开发,以维护促进开发”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对湖北工业发展与布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而能源资源贫乏、工业以资源与原材料型结构为主的省份。三峡工程的建设,无论是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还是该工程建设本身,都将对湖北省的工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湖北省应努力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积极发展冶金、机电、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带动食品、纺织等轻纺工业的发展,以促进湖北长江沿江及汉渝铁路沿线工业带的形成与工业布局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结合水资源工程的必要性和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水资源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指出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从防洪、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水能资源蕴藏量等方面分析,我国总体水资源有限,而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地区仍受到洪水威胁,在总体水资源利用程度上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较低。水资源工程可以充分调节和利用水资源,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会对河流形态、水文水动力学条件、水生态环境形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为减缓或减免这些不利影响,必须从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重视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三峡工程是长江干流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的骨干工程,该工程从论证、施工及初期运行各个阶段,严格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建立相关环境制度和标准,建立环境监测体系,设立科研项目和落实环境保护措施,保证了工程在发挥防洪、航运和发电功能的同时,努力成为环境友好型工程。  相似文献   

11.
以道孚、绰斯甲、足木足水文站1960~2000年的同步天然年径流量系列为基础,应用Copula方法构造了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河流之间的径流联合分布模型,具体分析了鲜水河、绰斯甲河、足木足河这3条调水河流之间实施补偿调度的概率。结果表明:鲜水河与足木足河之间实施补偿调度的可能性最大,绰斯甲河与足木足河之间实施补偿调度的可能性次之,鲜水河与绰斯甲河之间实施补偿调度的可能性最小,其概率分别为4374%、3884%和2582%。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对中国的水资源在地区间进行合理调配,将带动其他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还可改善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受社会条件制约,一旦突破建成,将促使社会生产力发生新的飞跃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初步探讨了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的基本问题,以引黄工程为例,从供水特征变化、影响方向与程度、影响的领域等不同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带来各种影响,最后进行了宏观效益评估和综合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口生态与环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引起国内外各方面极大关注。河口是大河的末端,是淡水和海水交汇的水域,所以环境因子复杂多变。河口的许多重要理化特征和生物特征都具有其特殊性,使河口生态环境形成一个结构复杂、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该系统表现为既脆弱又敏感。在长江干流上兴建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生态环境效应除了在库区及中、下游外,必然也会涉及到河口甚至邻近海域。为探讨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于1998~2001年对长江口及其临近水域展开综合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对三峡水库蓄水前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文物理、沉积环境、水化学、初级生产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渔业资源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进一步阐明了长江口生态环境与长江入海径流量间的关系;提供了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口生态与环境的基础资料,对长江口生态系统健康度作出评价,为长江口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入世后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库区的发展基础发生变化,库区的产业结构必然地要有所调整。百万移民促进新的城镇体系的建立。加入WTO对三峡库区的发展产生新的冲击,库区产业结构必须进一步调整。以大力发展林业为主,其次加强牧业的发展,再次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强旅游业的发展,最后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要合理调整城镇体系。根据三峡工程和入世对库区的影响,提出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1)以市场为导向,立体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商品率,确可经济的发展;(2)提高人才素质;(3)培养人们的生态价值观;(4)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管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6.
跨流域调水工程不仅是一个复杂的水利工程,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从南水北调水价构成与流域生态投资组成理论出发,从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3部分分析南水北调水价的构成,利用分段成本累加法测算工程成本,按照两部制测算供水水价。探索性地讨论了生态投资的含义及组成构架,将生态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个部分,并将其在南水北调工程投资中进行投影。同时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为实例,对生态投资的各项组成部分分类进行探讨,并对生态投资对受水区水价的影响进行定量测算,确定生态投资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利枢纽是在长江上修建的世界第一大水电站,它规模宏大,举世属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建设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国内外所关注。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能有效地抗御洪水和提供巨量的清洁洁能源;不利影响主要是在库区,将形成库区淹没和大量移民。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对长江口径流来沙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下游来沙量大大减少,直接影响长江口的径流来沙量。依据实测资料,统计计算了宜昌、大通及中间水文站各粒径组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考虑到沿程冲淤变化及区间支流来沙,建立了上下游水文站各粒径组泥沙输沙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初步探讨了宜昌和大通两站不同粒径组泥沙输沙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一维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后宜昌站各粒径组泥沙的来沙量的减少及大通站各粒径组泥沙输沙量相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输沙总量上,大通站输沙量中的70%来自宜昌上游河道,其余的则来自区间的补充;如果考虑不同粒径组,则细颗粒对上游来沙的依赖程度高于中等粒径泥沙,三峡建库后,在不考虑沿程冲刷恢复的条件下,宜昌上游来沙量减少了71.7%,通过大通站的输沙量较建库前减少了40%;其中细颗粒减少的程度低于中等粒径颗粒。  相似文献   

19.
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人居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以人类住区发展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人居环境的现状和住区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出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走一条科技、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行动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间客运交通能源消耗趋势的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作为重要的交通网络节点,其衔接交通运输线路、产生和承担客货流转换的功能日益显著。定量地探讨城市间客运交通能源消费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于我国未来城市间客运交通能源需求的研究及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终端能源需求MAED模型,对我国城市间客运交通能耗的历史基期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对未来能耗进行预测,在形成ASIF结构的数据基础上,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Index,LMDI)对城市间客运交通能耗的活动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十五"期间城市间客运交通能耗的快速增加同时取决于客运周转量的增加、客运交通模式和能耗强度的转变,若延续这一发展趋势,我国中长期城市间客运交通模式将快速增长。未来城市间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和高效利用及交通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将是促进能源消耗增速降低的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