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对水田阳离子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进行了观察和总结.研究表明,湘南水田长期施用含硫及含氯化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随年度和季节变化:SO肥料促进早稻返青和晚稻营养生长,Cl肥料提高晚稻经济产量.从1982年到1990年,水稻稻谷年产量随气候变化有两次明显的波降周期,并且九年间,两类阴离子肥料处理的水稻年均总干物质生产量相等,绿肥生长也无显著不同.然而,长年施用含硫及含氯化肥的小区具有明显的土壤生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淹水植稻试验,研究了几种有机-无机复混肥肥料氮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含不同有机物料(木薯渣、人粪渣、泥炭和花生麸)的有机-无机复混肥肥料氮的有效性不同:有机物料能够延缓前期肥料氮的释放,促进中后期水稻氮素的供应;不同有机物料对水稻氮素供应的影响亦有不同;有机物料的组分是影响有机-无机复混肥肥料氮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水稻缓释控释肥的增产效应与环保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广东省范围内对水稻缓释控释肥进行大面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1)移栽前每公顷一次基施“农科”水稻缓释控释肥525~750kg,其肥效完全可满足水稻本田期对养分的需求。与常规分次施肥比较,施用该缓释控释肥平均增加稻谷497.7kg/hm^2,增产率7.78%;其中,获显著增产的概率达69.4%,平产概率占28.6%,说明施用该水稻缓释控释肥增产效果稳定。(2)施用水稻缓释控释肥显著降低氮磷肥料的养分施用量。与常规分次施肥比较,早晚造平均减少氮素用量26.5%、磷素19.3%,表明水稻缓释控释肥不但显著减少肥料资源的浪费,而且减少了肥料养分流失造成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水稻超高产技术及其生态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稻品种、肥料和环境及三者结合的增产潜力,对超高产水稻的能量、营养元素、土壤有机质平衡及经济效益和系统生产率指数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改善土壤水分环境条件及发挥品种、肥料、环境的综合效应是实现水稻超高产和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水稻品种、肥料和环境及三者结合的增产潜力,对超高产水稻的能量、营养元素、土壤有机质平衡以及经济效益和系统生产率指数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改善土壤水分环境条件及发挥品种、肥料、环境的综合效应是实现水稻超高产和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稻秆还田的效果及方式方法林碧珊(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广州510500)随着广东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水稻产量的不断提高,稻秆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有机肥源.对稻秆的利用具有就地取材、省工、成本低、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等特点,利用方式也有...  相似文献   

7.
垄式栽稻改良深泥脚中低产田林碧姗(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广州510500)目前,广东省的深泥脚中低产田面积多达26万hm’以上.这类田由于受到冷、烂、锈、毒等因素的影响,水、气、热不协调,水稻年hd产一般都在6000kg以下.但该类日都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稻田甲烷排放量估算和减缓技术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不同生态类型地区的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估算了中国稻田甲烷排放总量。结果表明,1990年中国稻田甲烷排放总量为11.335Tg。提出了一些减缓稻田甲烷排放措施,包括:(1)使用稻田甲烷抑制剂;(2)肥料管理;(3)水分管理;(4)筛选低排放率、高产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9.
大田中设置盆栽试验,采用15N示踪法对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的烤烟的氮素吸收、肥料氮素的利用和土壤AN值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烤烟全生育期吸收的氮素主要来自于土壤可利用性氮.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烤烟对肥料氮的吸收量增加,对土壤氮的吸收量减少,土壤对肥料氮素的固定和氮肥损失量增加.AN值有随氮素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但以处理4的(67.5kg氮素/hm2)最小.肥料中的氮素利用率以处理4最高,达到52.3%。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近十几年来广东省稻田肥料的施用量以及施肥对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影响,并就肥料品种搭配、养分数量及配比、施肥时期、施肥方法、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对肥料施用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通过与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稻田肥料施用仍有较大的潜力,有必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发挥,以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1.
稻田流失养分循环利用系统构建研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化农田化肥投入超量、稻区水体N、P、K富集度超高,农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现状,该文系统研究了农田流失养分从农田到水体,再由水体回到农田的循环利用过程,并构建农田养分流失循环利用系统工程,为我国农田流失养分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健康提供科技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农田面积为18.6 hm2,水稻季农田化肥N、P、K投入量分别为305.7、44.9、150.8 kg·hm-2;整个水稻季本区域农田地表径流量为4 518.0 kg·hm-2,其中N、P、K流失量分别为16.6、0.5、9.6 kg·hm-2,占水稻季N、P、K肥投入量的5.45%、1.07%和6.37%;农田周围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的N、P、K拦截量分别为67.8、8.1、99.7 kg,分别占本研究区域N、P、K流入量的21.84%、90.31%和55.73%。将水生植物还田,晒干水葫芦(Halerpestes cymbalaria)按4 500 kg·hm-2农田施用,可分别减少农田化肥N、P、K的投入量106.2、9.5、105.8 kg·hm-2。该研究成果对于减轻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下改良剂对水稻生长和Cd吸收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中的镉(Cd)易在水稻中积累而威胁人体健康,秸秆还田下不同化学改良剂对水稻Cd 吸收累积特性的影响效应值得关注.选取成都平原德阳市旌阳区Cd 污染稻田为研究对象,开展小区试验,研究秸秆(油菜、小麦)直接还田下添加石灰、钙镁磷肥、海泡石3 种改良剂对水稻生长和Cd 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油菜秸秆+钙镁磷肥和小麦秸秆+海泡石处理均能增加水稻株高、分蘖数和产量,其中产量提高了6.34%和12.64%,达显著水平(P〈0.05).秸秆还田下,配施改良剂(石灰、钙镁磷肥、海泡石)均能显著降低(P〈0.05)水稻糙米Cd 含量,较对照降幅分别为21.65%-36.75%(油菜秸秆还田)和21.11%-33.87%(小麦秸秆还田).油菜秸秆+改良剂(石灰、钙镁磷肥、海泡石)促进了土壤Cd 向茎叶的累积,较对照增加1.31-2.41 倍,这对水稻秸秆(茎叶)还田利用有不利影响.小麦秸秆+石灰或海泡石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茎秆、谷壳Cd 积累,较对照降幅为6.28%-19.63%和70.16%-78.68%.综合水稻产量及其对土壤Cd 吸收累积效应,油菜秸秆配合改良剂(海泡石、石灰和钙镁磷肥)、小麦秸秆+海泡石是较为理想的秸秆还田与改良剂配合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建立了有机肥、氮肥、磷肥和钾肥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有机肥施用量的过多或过少均使水稻产量下降,化肥的施用也有相似的影响;有机肥与氮肥、磷肥、钾肥只有施用量在适宜的范围内,交互作用较大,产量最高.提出了延边地区水稻获得稳产、高产的施肥体系.  相似文献   

14.
1990年4—11月,在湖南祁阳中国农科院红壤实验站布置田间试验,比较含SO_4~(2-)和Cl~ -类肥料对作物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SO_4~(2-)促进早稻和晚稻营养生长,但水稻收获时的稻谷产量以Cl~-肥料处理区较高。两种阴离子对水稻养分吸收无显著差异,但SO_4~(2-)对早稻体内的磷素转化不利,可能是稻谷产量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7年的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空白区的产量更能反映耕地基础地力的高低;在目前的施肥水平下,氮、磷、钾配合施用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增施氮、钾肥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监测点较好地反映了广东省目前的农业生产状况,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合方式对水稻产量具有明显的施肥位置效应、粒状效应,而时间效应不明显.有机无机复肥造粒后肥效持久而均衡.因而是有机与无机结合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几种不同农业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土壤磷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移耕农业、施化学N肥和NK胆施肥制下,农田系统磷素亏缺量大,7年间达140mg/hm2以上,土壤有效磷降低;(2)有机农业和施化学P肥施肥制可促进农田系统磷素平衡,改善土壤供磷状况,提高稻株含磷量和磷累积量;(3)在有权无机结合施肥制下,农田系统土壤磷素盈余量大,7年间共达200mg/hm2以上,并可改善土壤磷组分,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促进水稻对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在农田土壤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下生产安全高品质的稻米是目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一大挑战。重金属低积累水稻品种,不但能有效降低水稻稻米中重金属的含量,而且有经济成本低、且环境友好等特点,但在重金属高风险污染区仅仅使用低积累品种无法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以重金属污染高风险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重金属低积累水稻品种筛选和化学修复手段结合的农田安全利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23个不同品种水稻在高风险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中种植重金属含量比较分析,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Cd吸收能力差异较大,五优321、广8优占、丰优428、粤晶丝苗2号、粤金银占、合美占等6个水稻品种对Cd吸收能力较弱,但在该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下,Cd质量分数仍高于0.2 mg·kg^-1,Pb和As含量均不超标;在此结果基础上结合土壤污染特点,采取3种污染物控制技术降低稻米中Cd含量,五优321品种与石灰、石灰Se配施等配合施用均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作为此类污染区域重点推广品种;喷施Se叶面肥能显著增加稻米中Se含量,提升稻米品质,且Se与石灰配合施用,增Se效果要好于单独施Se肥。采用化学钝化剂联合低累积水稻品种,稻米中Cd含量降低40%-70%。该研究采用大田原位试验,其结果可以对当地污染农田土壤的安全利用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喷施叶面阻控剂和施用土壤调理剂是目前污染稻田治理的主要措施,针对不同污染类型、污染程度稻田研发效果较好的叶面阻控剂及土壤调理剂是研究重点。文章通过2019年的田间试验研究无机硅叶面肥及土壤调理剂对中重度铅镉复合污染稻田水稻铅镉阻控效果。共设3个处理:常规施肥处理(CK)、常规施肥+喷施无机硅叶面肥处理(L-Si)、常规施肥+施用无机硅土壤调理剂处理(S-Si)。结果表明:L-Si处理土壤中铅质量分数较对照(116.00±4.35)mg·kg-1高18.97%;S-Si处理较对照(5.51±0.06)能够显著提高稻田土壤pH值0.73,土壤中铅和镉分别较对照(116.00±4.35)、(1.89±0.03)mg·kg-1高12.07%和14.81%。L-Si处理下铅在根、叶片、稻米中富集较对照分别减少11.69%、12.40%和38.46%;镉在叶片、稻壳、稻米中较对照显著减少了18.10%、5.84%和40.84%。而S-Si处理中铅在根、茎、叶、稻壳、稻米中富集量较对照显著减少11.69%、36.93%、15.16%、23.47%和51.28%;镉在根、茎、叶、稻壳、稻米中富集量显著降低12.93%、42.28%、61.75%、59.85%和49.21%。L-Si及S-Si处理水稻产量较对照(7052.27±95.07)kg·hm^-2分别提高3.24%和4.09%。综上所述,无机硅经叶面吸收后,在减少叶片中铅富集的同时减少了根系对土壤铅的吸收,将经根系吸收的铅富集于茎和稻壳中;而在减少叶片中镉富集的同时并未减少根系对镉吸收,将经根系吸收的镉富集于根和茎中。无机硅土壤调理剂在将土壤中铅和镉固定于土壤中的同时阻隔了水稻根系对铅和镉下吸收,因此水稻根、茎、叶、稻壳、稻米中铅和镉的含量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