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比了中美两国投资规模、空间分布和发展阶段,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了影响两国投资区位的因子.结果表明,影响美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因子是人均GNP、CH和CO2的排放量,影响中国的主要因子是直接投资净流入量、航空运输量和CPI;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属于市场导向型,而中国尚处于转型期,为对外投资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2.
3.
自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美国是中国直接投资的重要东道国。而我国民营企业以其产权明晰、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等优势成为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中最具发展潜力和最活跃的一部分。根据国家商务部提供的数据,对我国民营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现状、投资的行业分布、投资的方式、投资的空间分布等进行了分析,并以我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研究其在美国的直接投资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为我国民营企业在美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不断增长,而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等原因,部分农业对外投资企业给被投资国造成了环境破坏等负面影响。在未来.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应强化企业责任意识,与被投资国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更好地树立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6.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保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淑金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1):9-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额度每年都上新台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往往人们在注重经济发展时,却忽视了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我国迫切需要正确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采取有效的对策,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2007—2010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根据来源地不同,将直接投资分为港澳台直接投资和其他外商直接投资两类。研究表明,港澳台直接投资和其他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工业能源强度有显著的正影响;与港澳台投资相比,其他外商投资对地区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翻了十倍有余,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资本输出大国。但是,因为企业社会环境责任的缺乏、东道国自身的制度建设不完善以及地域文化差距等原因,中国海外投资企业也给东道国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影响了中国企业和中国国家形象。为此,在未来,中国海外投资应严守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或制定国际领先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标准,全面评价投资风险,并不断完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机制,以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更好地树立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9.
10.
发展乡村旅游历来被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四川省通江县王坪村的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Eviews软件量化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验证人力资本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主要包括农户、政府和旅游企业,而这三大投资主体在各自约束条件下对乡村旅游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针对我国转型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夯实人才基础、扩展投资主体和提升企业动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人力资本投资主体进行激励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选择实验法的支付意愿研究——以湘江水污染治理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选择实验法的理论基础,运用该方法对湘江水污染治理中居民的支付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推断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后湘江流域水质好转带来的环境价值。选择在湘江流域的八大城市布点,获取了587份居民的调查问卷数据资料。通过计量经济学分析,得到如果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彻底解决湘江重金属污染问题,水质完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标准,湘江流域居民总的支付意愿为1074亿元。 相似文献
12.
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过程,而经济转型时机对城市转型路径与转型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以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曲线为工具,尝试从资源开发时序、产业结构演进、空间结构演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四个维度构建经济转型时机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大庆市为实证,探究大庆市所处的经济转型时机,以期为大庆市制定经济转型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国内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时机的判断提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日益加剧,城市水源系统也因此受到影响,带来了诸如地表水质恶化、地面蒸散发减少、径流系数增大、地下水质变差和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化发展通过影响水量平衡中的一个或多个因子,进而影响到整个水源系统.通过对南京市域多年水质、降水量等数据的分析可见,南京自城市化发展以来,地表水质下降明显、降水量和暴雨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地下水也受到较大程度污染.为尽可能减轻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恢复和重建城市水源系统是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建立健全城市湿地有效保护机制,建立市区雨污分流和有效的雨水收集机制,尽可能地实现中水回用.在秦淮河的治理中,应在减少源头污染的同时,利用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生态治污. 相似文献
14.
大型会展对提升举办地旅游形象效应成为旅游学界当前关注的热点。以上海世博会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在分析过程中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研究大型会展对旅游地的形象效应。研究表明,上海世博会主要通过聚焦作用下的旅游形象建设、光晕遮蔽作用下的网络宣传、世博宣传片与上海旅游形象联手营销、旅游企业的积极行为以及政府的支持与配合等5种途径提升上海都市商务会展、都市文化、都市休闲等旅游形象,提出利用大型会展的聚焦作用和光晕遮蔽作用提高举办地知名度,将大型会展宣传与举办地旅游形象宣传相结合,将大型会展建设融人到城市的旅游形象建设之中等3个方面提高旅游地形象。 相似文献
15.
16.
17.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成渝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是拉动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经济社会差异的重要地区。从SD模型的原理与方法人手,基于成渝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利用SD模型对成渝经济区的能源总量与能源缺口、能源消耗量构成、工业增加值能耗、废气废水废物排放量等方面进行模拟预测,并提出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发展低碳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鼓励促进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Communities neighboring federally protected natural areas regularly weigh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administering agency’s
programs and policies. While most agencies integrate public opinion into decision making, efforts to standardize and formalize
public involvement have left many local communities feeling marginalized, spurring acrimony and opposition. A significant
body of research has examined barriers to effective public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strategies for relationship building in
planning processes; many of which point to trust as a key factor. Trust is especially tenuous in local commun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perceptions of trust, expectations for management, as well as constraints to building trust.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21 community members and USDA Forest Service personnel at the Midewin National Tallgrass Prairie in northeastern
Illinois. The interviews revealed that trust is perceived as important to effective management. Distinct expectations for
management outcomes and processes emerged, including the values, knowledge, and capacity demonstrated in management decisions
and actions and opportunities provided for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in the agency-community relationship.
The case study identified several constraints to building trust, including competing values, knowledge gaps, limited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staff turnov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