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天柱山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旅游客源和客流两方面分析了天柱山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2002年与1996年相比,天柱山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有扩散趋势,但仍呈较强的集中性,客源吸引半径小幅上升,呈明显的近程性;旅游客流在景区空间呈现多中心辐射扩散的分布点.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天柱山国内旅游市场空间圈层结构,对不同的圈层结构提出了不同的经营策略,以达到优化市场空间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泓  黄海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944-947,F0004
在分析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使用集聚与扩散理论、引力模型等方法研究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子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环境和区位特性是影响空间结构演变的关键因子;经济因素、旅游资源价值因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况、区位特征是驱动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的驱动力;政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推动其演变的驱动力;互利共生驱动力是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差异化的动力,竞争促使空间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3.
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研究,对其国内旅游市场特征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空间结构集聚性呈现出起伏波动的态势,但趋势减弱;从空间差异看,离散程度偏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山西省国内旅游快速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黄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发展战略.阐述了黄山市旅游空间结构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并以"点-轴"理论和旅游地屏蔽理论为基础,确定黄山市旅游重点发展点和发展轴,构筑了黄山市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以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九华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与出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汪德根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5):342-344,347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九华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得出国内客源市场集中程度降低、客源吸引力不断增强、波浪式推进的演变结论,并探讨了九华山旅游行为空间模式主要以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和区域旅游模式为主,根据旅游意向调查结果显示,九华山与黄山在客源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6.
将国内旅游流空间模式研究划分为旅游流圈层结构研究、旅游流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和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三个阶段的内容,并重点探讨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研究的现状.通过文献分析,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对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力求构建一个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研究的基本框架,以进一步深化对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的认识,扩宽国内旅游流空间模式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受推拉理论启发,构建旅游推拉模型,将此模型用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研究对象为区域内城市和地区,并着重研究推力、拉力在区域旅游空间上的作用.通过对环渤海主要城市和地区推力、拉力的研究,得出推力、拉力指数,并通过推力、拉力指数构建城市之间单向最大旅游流强度指数,由此深入探讨城市的推力、拉力在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旅游资源非优区——湖南省祁东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祁东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旅游景点间的交通通达性较差,旅游资源点的连接度不强,各旅游资源点的可达性有待提高,整体空间结构不合理。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构建“两心、两轴、两组团”的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增加旅游区域竞争力,加强区域协作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旅游视角,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修正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分析了哈大高铁影响下沿线区域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哈大高铁削弱了沿线区域的极化作用,强化了核心旅游区域的扩散作用,核心旅游区域呈现出均衡化发展,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差异正逐渐缩小。哈大高铁开通前,旅游空间结构呈点状模式,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形成了单一的旅游中心—旅游腹地体系的空间结构。高铁开通后,各要素向高铁沿线集聚,推动了沿线四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集聚程度由单核心集聚转变为核心区集聚与整体稳定扩散,旅游空间结构由点状模式向链状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深入剖析,对大区域背景下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R、基尼系数、通达度指数、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等方法,对河南省新县旅游资源中3A级以上景区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性、通达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县3A级以上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均匀度相对较低;景点间移动的难度较小,可进入性较高;南部各景点与县城之间的空间联系较弱。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和加快构建新县区域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的连接性和通达度水平,整合和优化空间结构等策略。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空间集聚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旅游业集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运用变异系数、空间集聚指数分析了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及演化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空间形态呈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阶梯式空间格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集聚化水平表现出向西梯度推移的态势。旅行社空间非均衡性程度高,空间差异不断扩大,星级饭店、景区(点)空间非均衡性相对较弱,空间差异呈缩小趋势。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集聚化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耦合性,相关性显著。同时,就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空间差异影响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旅游产业集群是目前旅游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通过对旅游产业集群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针对山地型地区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空间不平衡、产业关联性差等问题,以陕西秦岭为例,从空间结构、产业链、集群网络结构和集群创新能力等四方面进行集群构建,提出了陕西秦岭旅游产业链培育模型和旅游产业集群的市场关系网络模型.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拓展了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同时对指导我国山地型地区进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选取不同时间断面的陕西与中国五大典型旅游区入境旅游流相互转移的有关数据和利用空间场效应理论对陕西入境旅游流空间场进行场能、位势及地域结构分析,研究其空间聚集效应、扩散效应和场效应交互作用影响下的旅游流时空转移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入境旅游流空间场集聚效应强于扩散效应,且呈增强趋势;陕西与东部旅游区转移量大,与西部旅游区转移概率大,因此东部地区仍是陕西跨区域旅游合作的重点地域,而西部地区则是陕西加强旅游合作与建设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4.
农业旅游对发展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以国家旅游局命名的359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概况以及分布密度、客源市场空间联系的分析,揭示了农业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此对我国目前的农业旅游分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四大分区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疆2001-2010年旅游外汇收入指标,对新疆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和演变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新疆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存在明显的区域极化现象;新疆旅游外汇收入的“省域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北疆差异”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异,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分布以及区位和交通条件的空间差异,是新疆入境旅游空间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15座旅游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区域,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强度效应、聚集效应、空间结构及其功能评价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滨海11个省(市)1995--2011年17年间入境旅游资料为基础,从旅游流流量、旅游流客源地空间结构和旅游流目的地空间结构方面研究入境旅游流空间结构。结果显示,滨海省(市)入境旅游流流量一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滨海省(市)入境旅游外国客源市场的地理集中指数处于31—34.5之间,总体趋势减小;入境游客密度指数说明滨海地区入境旅游流目的地呈现明显的非均衡态势,整体上是从中心向两翼递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