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山贡菊总黄酮的微波提取优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技术提取黄山贡菊中的总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浸提时间、乙醇浓度、微波功率、液料比四因素对黄山贡菊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确定微波提取黄山贡菊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当提取时间30min、乙醇浓度70%、微波功率500W、液料比为30∶1时,黄山贡菊中的总黄酮提取率高达11.69%。该工艺操作简便、耗时短,提取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黄山贡菊有效成分的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山贡菊主产于安徽省歙县,具有显著的医疗保健作用.采用水提取法、醇提取法和酸性醇液提取法对黄山贡菊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并做了全面的定性鉴定试验.实验结果表明,黄山贡菊中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生物碱等物质和少量的挥发油、酚类物质,而蒽醌类、香豆素类、甾体三萜类、皂甙类含量极少,实验鉴定呈阴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溶液培养法研究了Pb^2+、Cr^6+、Cd^2+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白蝴蝶叶片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处理浓度范围内,处理后白蝴蝶叶片CAT活性明显高于对照,随着各处理浓度的增加,表现先升高后降低最后再上升的趋势。经Cd^2+及复合污染处理后,白蝴蝶叶片内POD活性变化趋势与CAT活性相似;但是经Pb^2+、Cr^6+处理后,其POD活性变化趋势与CAT不同,即在高浓度处理下,P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当处理浓度为100mg/L时,POD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可以认为,酶活性升高是由于白蝴蝶对Pb^2+、Cr^6+、Cd^2+单一及其复合胁迫做出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芽苗菜生产中LED光技术的作用,用发光二极管(LED)自制光源,研究不同光质对萝卜芽苗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光、绿光促进萝卜芽苗菜根和胚轴伸长;蓝光使萝卜芽苗菜植株矮壮,促进胚轴增粗、子叶鲜重和干重增长;红光促进胚轴鲜重和干重增长;蓝光处理对萝卜芽苗菜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均有促进作用。蓝光提高萝卜芽苗菜过氧化物酶活力,红光提高萝卜芽苗菜过氧化氢酶活力,所有光质均可用于萝卜芽苗菜生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磁性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性能;探讨了Cd2+对苯酚在磁性活性炭上吸附的影响。目的是对磁性活性炭进行研究,以及为在实际废水中吸附处理苯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磁性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R2为0.9935;与Freundlich吸附模型相比,Langmuir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描述磁性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行为;在不影响去除率的情况下,Cd2+的存在使苯酚吸附处理最佳浓度由30 mg/L增大至50 mg/L;同时,Cd2+对磁性活性炭和活性炭吸附苯酚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针对苯酚的吸附去除率,当无Cd2+时,磁性活性炭的比活性炭的低10.65%~20.2%;当有Cd2+时,磁性活性炭的比活性炭的高0.3%~7.71%。  相似文献   

6.
利用田间开顶式熏气装置对油菜、水稻、红薯3种农作物进行SO_2急性伤害实验,研究不同浓度SO_2对受试农作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熏气可造成农作物的急性伤害,导致农作物生理生化指标发生大幅度变化。在熏气处理后,3种农作物的叶片含硫量、细胞膜透性均明显增加,与处理浓度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与处理浓度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过氧化氢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处理浓度没有显著相关性;可选择叶片含硫量、细胞膜透性、可溶性蛋白作为监测SO_2对农作物急性伤害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以化感物质为活性成分,通过微胶囊技术制备抑藻剂,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生态友好型的蓝藻治理手段。本实验研究亚油酸缓释微粒对于不同生长阶段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并探究其抑藻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缓释抑藻剂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铜绿微囊藻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对数期的铜绿微囊藻抑制率高达96%。抑藻组藻细胞内叶绿素a含量在实验中期几近于0,藻体中氧自由基(O 2-)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藻液中蛋白质、核酸含量、电导率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急剧下降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抑藻过程中亚油酸缓释抑藻剂破坏了藻细胞内的叶绿素a,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加剧,抗氧化酶失活,从而对藻细胞膜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影响藻细胞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
以紫贻贝为原料,从其消化腺中提取淀粉酶,确定其最佳提取条件,并探讨其部分酶学性质。采用缓冲液提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溶剂的pH和提取时间三个因素对紫贻贝消化腺中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用平行对照试验来研究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以及各种离子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20℃、pH值3.0-4.0、提取时间45min;最适反应温度为35℃,EDTA、Mg2+、Zn2+对该酶有抑制作用,而Ca2+、Mn2+对该酶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分别设对照(N0)、1.5 g·m^-2(N15)、3.0 g·m^-2(N30)、5.0 g·m^-2(N50)、10.0 g·m^-2(N100)、15.0 g·m^-2(N150)、20.0 g·m^-2(N200)和30 g·m^-2(N300)(不包括大气沉降的氮量)8个氮素(NH4NO3)梯度和模拟夏季增加降水100 mm的水分添加交互试验,研究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相反,土壤pH值呈降低的趋势。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多酚氧化酶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显著影响,高氮处理(N150、N200和N300)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碳含量,微生物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水分添加能够减缓氮素添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提高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草原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间关系密切,过氧化氢酶与全氮、总有机碳、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多酚氧化酶呈负相关;微生物量碳与过氧化氢酶呈负相关,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冻干壳聚糖微球固定化纤维素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冻干壳聚糖微球和湿壳聚糖微球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进行纤维素酶的固定化研究,并对2种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米氏常数、重复利用次数、pH值加以对比分析。确定酶固定化的适宜条件为:0.03g冻干壳聚糖微球与10mL4g/L戊二醛交联4h后,加入10mg酶固定2h,酶活力回收率为96.3%;0.1g湿壳聚糖微球与10mL 2g/L戊二醛交联2h后,加入6mg酶固定4h,酶活力回收率为62.4%。与游离酶相比,2种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均降低;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最适酶解温度分别为60℃,50℃;酶解反应适宜pH范围3.0—4.0,最适pH值均向酸性方向移动。冻干载体更易与酶分子结合,酶活力回收率高于湿载体固定化酶。  相似文献   

11.
针铁矿对重金属Pb^2+、Cd^2+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萍  袁林  魏世强 《四川环境》2009,28(1):17-19
本文采用平衡振荡法,主要探讨了重金属铅和镉在针铁矿上的环境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针铁矿对重金属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在pH一定时,针铁矿对Pb^2+和Cd^2+的吸附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介质pH升高,针铁矿对Pb^2+和Cd^2+的吸附量与吸附率均增大,最大吸附率可达到99.71%和99.46%,而解吸量则随之降低。在高pH条件下,针铁矿对Pb^2+和Cd^2+的结合牢固,且与Pb^2+的稳定度大于Cd^2+。研究表明,环境中针铁矿对铅、镉等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针铁矿处理含Pb^2+和Cd^2+的污水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从长期受农药苯磺隆污染的土壤中通过采用富集培养分离技术得到4株以苯磺隆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分别将其命名为B1、B2、B3和B4。通过观察这4种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分析其16S rDNA序列,初步鉴定菌株B1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B2为戴尔福特菌(Delftia sp.),B3为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B4为产碱杆菌(Alcaligenes sp.)。并通过研究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苯磺隆初始浓度、培养基体积、氮源、碳源、Mg^2+浓度等因素对4种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确定了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结果显示,B1菌株的最适温度为35℃,其他3株菌株均为30℃。菌株B3最适pH为8.0,其余3株菌株均为pH7.0。B1和B3菌株最适接种量为15%,B2和B4最适接种量为10%。菌株B3最适苯磺隆初始浓度为100mg·L^-1,其余菌株最适苯磺隆初始浓度均为200mg·L^-1。4株菌株最适培养基体积均为75mL,最适氮源均为硝酸铵,最适碳源均为葡萄糖。B2菌株最适Mg^2+浓度为100mg·L^-1,其余3株菌株均为200mg·L^-1。B1和B4菌株最适NaCl浓度为20g·L^-1,B2菌株NaCl浓度为5-30g·L^-1,B3菌株最适NaCl浓度为50g·L^-1。该结果为利用微生物对农药苯磺隆污染的土壤进行原位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废弃的小叶榕落叶作为吸附剂,通过正交试验选择制备改性小叶榕落叶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当硝酸浓度为10moL/L,干燥温度为120℃和氢氧化钠浓度为1moL/L时,改性后的小叶榕落叶的活性最强,对废水中Cu2+的吸附率最高。利用改性后的小叶榕落叶进行了吸附去除水中Cu2+的研究,得出当pH为5.7,铜的最大吸附容量Qmax=0.59mg(Cu)/g(改性落叶)。并通过非线性回归,构建了影响因素同吸附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和落叶吸附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对辉县市城区2006—2011年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了评价,并对城区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辉县市城区大气污染主要表现为可吸入颗粒物污染严重,主要是能源结构不合理、锅炉废气污染严重、城区道路保洁方式落后等原因造成的,由此提出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减少结构性污染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某农药厂污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1株能以乙羧氟草醚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此菌株初步鉴定为腐生葡萄球茵(Staphylococcussaprophyticus),并命名为YSC.1。对菌株YSC.1的生长特性研究表明:茵株的最佳生长温度和pH分别为30℃、7.0;NaCI浓度对菌株YSC-1生长有较大的影响。菌株在20℃-40℃之间均能降解乙羧氟草醚,在30%1、pH7.0的条件下对乙羧氟草醚的降解率最高;增加乙羧氟草醚的浓度会对菌株产生毒害作用,降低其降解率;提高接种量可以加快乙羧氟草醚的降解。在乙羧氟草醚终浓度为100mg/L的工业废水经7d处理后,乙羧氟草醚的去除率达91.62%,说明菌株YSC-1在废水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Cu2+、Cd2+对渤海海岸带沉积物中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缺氧生物降解的影响,发现:外加Cu2+和Cd2+均对渤海海岸带沉积物中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缺氧生物降解有抑制作用,且随着外加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与Cu2+相比较,Cd2+对渤海沉积物中拟除虫菊酯缺氧生物降解的抑制作用更大,这跟Cu、Cd在渤海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存在形态和对生物的毒性不同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印染企业丝光机排出的废碱液,Na0H质量浓度为3%~5%,废水温度在50℃~70℃,色度>1000倍,SS>400mg/L,含较多棉纱线等,为探讨废碱液回收技术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本中试系统采用"滤网过滤+板框压滤+陶瓷膜过滤+蒸发浓缩"的耦合技术,对丝光机排放的废碱液进行预处理及浓缩,中试结果表明,该技术可达到废碱液100%回用,处理后的碱液浓度可达15%~25%,SS<30mg/L,色度<100倍,达到印染行业丝光工序回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甲基橙是一种较难降解的有机苯环偶氮染料之一,研究其降解性能对其他染料废水体系的降解研究具有普遍参考价值。通过研究Fenton试剂降解甲基橙过程中的H202浓度、Fe2+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体系pH值对甲基橙降解的影响,确定其最佳降解工艺条件为:当甲基橙浓度为20mg/L、pH值为3、Fe2+浓度为1.5mmol/L、H2O2为32mmol/L时,降解率达到最大值(98.95%)。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发酵床垫料中微生物16S rDNA基因扩增实验中诸多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法对16S rDNA基因扩增时PCR反应体系中的5个潜在因素(Mg^2+、dNTP、引物、Taq酶、模板DNA)5水平上进行优化实验,并进一步优化了反应程序中的退火温度、循环次数。结果表明:25μL的最佳反应体系为:10×PCR buffer 2.5μL、MgCl22.0 mmol·L^-1、dNTP 0.2 mmol·L^-1、引物0.2μmol·L^-1、Taq DNA聚合酶0.5 U、模板DNA 50 ng;最佳反应程序为:在94℃下进行4 min预变性;随后循环扩增25个循环(包括94℃变性45 s,53.7℃退火30 s,72℃延伸90 s);最后在72℃下延伸1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