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再论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长健  王杰 《灾害学》2012,27(3):1-5
系统地总结了现有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重新甄别了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制,深入分析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核心内涵,据此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新定义,即自然灾害风险是由自然灾害系统自身演化而导致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结合定义的相关规则,对自然灾害风险新定义进行了符合性验证。新定义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灾害风险本身的认识,而且明确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途径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评判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途径的正确性和适用性问题,首先,通过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关联要点的梳理,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其次,基于目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三条基本途径的特点,构建了各自对应的概念化数学模型,并借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基本原理对其进行了符合性验证,最终认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途径只有两类,即基于作用机制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基于演化结果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二者分别适用于应急风险评估和规划风险评估;最后,指出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后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永领  游温娇 《灾害学》2014,(1):109-114
城市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较高的地区,评估城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对于提高城市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市18个区县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了45个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指标,并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了16个独立性强的重要指标作为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评价指标;采用TOPSIS方法对上海市18个区县的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进行了评价,揭示了上海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区域特征,为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综合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自然灾害适应性是减灾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讨论农村家庭自然灾害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较少探索城市家庭自然灾害适应性的影响机制。该文利用珠海市家庭自然灾害适应性数据,分析了家庭自然灾害适应性行为的现状,探究了家庭自然灾害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描述统计结果表明,家庭关注度较高的自然灾害是台风、暴雨、洪水、地震和雷电,58%的调查样本不满意住地自然灾害应对措施和能力,但均通过储备物资、政府救济、应急培训等非工程行为和加固房屋、增设设备设施等工程行为来应对自然灾害。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居住年限、自然灾害损失类型、住地自然灾害应对措施及能力满意度、是否经历自然灾害、广电网络、学习时间、宣传类别等变量均显著影响了家庭的自然灾害适应性行为。因此,政府及其它组织应创新化应急宣传,强化社区建设,增强应急能力,为提高家庭自然灾害适应能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信忠保  谢志仁 《灾害学》2005,20(1):53-56
山东是一个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省份,自然灾害已经影响到山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论述了山东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了自然灾害对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防灾减灾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说明城市自然灾害是地球自然灾害系统的一个组成部份,根据城市自然灾害的特点.对城市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的初步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2020,(1)
在突发自然灾害的紧急护理中,由于传统自然灾害紧急护理方法的康复率较低,因此该文对突发自然灾害后的紧急护理方法进行研究,并根据总结出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突发自然灾害的紧急护理方法,以国际突发自然灾害医疗救援队伍的构成为基准,组建突发自然灾害紧急护理团队,基于紧急护理团队构建突发自然灾害紧急护理体系,实现突发自然灾害的紧急护理。  相似文献   

8.
孙宝军 《灾害学》2020,(4):8-12
针对电力系统自然灾害研究侧重于电网侧故障,较少以灾害链视角进行研究的问题,以4种自然灾害为例,开展了内蒙古电力系统自然灾害链的构建和分析。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灾害特点和电力系统的总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电力系统自然灾害链和故障链,分别构建了4种电力系统的灾害链和10种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故障链,梳理了两者的耦合关系,同时归纳了不同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特征因子。最后,探讨了电力系统自然灾害链的二元系统和广义孕灾环境的概念,为电力系统灾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自然灾害多媒体地图传输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论述了自然灾害地图传输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通过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编制自然灾害地图的实践,给出了自然灾害多媒体地图语言系统,指出现代自然灾害多媒体地图具有导读传输,实景传输和动态变化传输输等特殊功能;多媒体地图符号与注记的动态设计与自然灾害地图可视化传输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多媒体皎互性与超媒体结构实现了人性化的自然灾害地图传输功能;自然灾害多媒体地图是一种更突出人工智能的加工产品和便于用户接受的实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总体构思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高庆华 《灾害学》1991,6(3):14-18
本文对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总体构思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包括自然灾害评估指标系统;灾害评估的分类和程序;自然灾害评估的基础工作;自然灾害评估的主要手段;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模式和灾害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广东自然灾害成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质构造、水文特征、天气气候特征、人类活动、经济结构与布局,以及社会环境等8个方面分析了广东自然灾害形成的环境条件及类型,并分析研究了成灾特点和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自然灾害的形成及其成灾频度和强度,既决定于自然环境的变异,也受制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环境,并具有区域性、周期性、群发性、连锁性、阶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自然灾害对于广东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有日益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浅谈系统论方法在防汛抗灾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概括地分析了防汛抗灾系统的组成、特征以及系统论方法对防汛抗灾工作的作用,并结合防汛抗灾工作的实际,应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防汛抗灾系统整体与要素的组织管理方法,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防汛抗灾系统的整体功能,取得最佳运行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邓先瑞  吴宜进 《灾害学》1998,13(3):28-32
通过分析大量的气象灾害资料,并与其它自然灾害相联系,将发生在湖北的气象灾害进行了归纳,将其划分为6大类18种,并对其影响作了简要的描述.同时,根据历史上湖北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气象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了湖北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最后,从减轻自然灾害的角度出发,针对湖北减灾工作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4.
灾害保险在灾害防御中的作用:以江苏省自然灾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月清 《灾害学》1992,7(1):85-89
本文以江苏省的自然灾害为例,阐述了灾害保险在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中的作用,提出在经济发达地区,灾害保险应作为灾害防御对策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主要自然灾害及综合减灾战略构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安徽省旱涝、风雹、干热风、病虫、森林,地质、地震等主要自然灾害的概况,简要分析了致灾因素和背景,强调综合减灾的必要性,提出了综合减灾的战略目标、措施、原则和部署,重点阐述了强化政府综合减灾职能、建立综合减灾管理机构、建设综合减灾信息系统、全面实施综合减灾对策、加强综合研究等战略措施,对安徽省的减灾实践和研究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山东是经济发达地区,但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本文概述了山东省多种气象灾害及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以及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7.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独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本文在总结过去几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地气耦合的观点出发,对自然灾害的成因提出了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18.
自然灾害基本参数研究(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建国 《灾害学》1994,9(4):65-73
本文在大量查阅史料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自公元1368年至1949年的旱灾、涝灾、风雹、冻害、潮灾、山崩、地震等自然灾害年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40年自然灾害总况与减灾对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马宗晋  赵阿兴 《灾害学》1991,6(1):19-26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大陆地震的频次和强度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地震能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台风登陆的频次每年达七次;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岸带灾害连年不断;危及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安全相当严重。本文介绍了中国近40年自然灾害总况,现有的受灾害威胁的状况和防御能力,最后提出了监测、预报、抗灾、防灾、救灾和援建为要点的减灾系统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和年度会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和高度上分析了自然灾害综合预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同时结合陕西省近几年开展年度综合会商的实际和体会,就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和年度会商的具体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改进会商质量、提高预报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