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广州市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面塌陷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广州市地面塌陷灾害频繁发生,近10年来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塌陷类型分为岩溶塌陷和工程地面塌陷两种,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广花盆地的花都区、白云区,工程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地面塌陷灾害孕灾环境复杂、致灾因子多样,承灾体脆弱,灾害后果严重。人为因素是地面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岩溶塌陷主要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或矿山疏干排水、地下采空、暴雨触发所致;工程塌陷主要是人类工程行为所致,其主要致灾因子包括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人工加载、人工振动、人工开挖桩基、地表渗水、地铁等地下工程盾构掘进等。  相似文献   

2.
满洪敏 《灾害学》2002,17(1):46-51
1995年前后,山东省临沂地区郊棉纺织厂等单位相继出现地面塌陷现象,同时穿过市区一条河流的水田桥附近河水下漏。在初步断定 这些现象由岩溶塌陷引起的前提下,采用了浅层地震勘探、地质雷达探测等技术,有选择地对临沂市西郊五个重点企业进行了岩溶调查。结果表明,在临沂市郊的浅层地表普遍发育着岩溶。岩溶的类型多样,岩溶的主要特征是埋深层,空间尺度小,密度大,从地下水抽取试验看,岩溶贯通性好。针对岩溶自身的特征以及临沂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提出了减少或避免塌陷灾害的对策。主要是场地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控制抽取岩溶水以及混凝土泥浆灌注,铺设桁架和清、爆、挖、填处理或者回避等。  相似文献   

3.
对岩溶塌陷及诱发地震进行了初步探讨。塌陷及其地震对水利工程的危害,已成为岩溶发育区最重要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人工神经网络在鞍山城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分析了鞍山市区岩溶塌陷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了“盖层结构、盖层厚度、含砾石粘土厚度、构造影响距、构造组合、灰岩富水情况、降落漏斗影响距、地下水径流强度、基岩类型、岩溶填充率、线岩溶率、居民点分布和人口密度“作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指标;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过程,得到了每个指标的权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评价手段对鞍山市岩溶塌陷危险性进行了区划。通过与历史岩溶塌陷点分布图的比对,验证了区划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模糊贴近度的岩溶塌陷易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岩溶塌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参考大量实例及专家意见,结合模糊贴近度理论,建立了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模型.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讨论了岩溶塌陷评价指标隶属度的计算,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武山铜矿区上屋周地段岩溶塌陷评价为实例,利用模型分别对该地段目前和1994年的岩溶塌陷易发性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利用武山铜矿区多个已发生岩溶塌陷的地段对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对整个碳酸岩覆盖区域进行评价,均表明该评价模型效果良好.所提基于模糊贴近度的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模型原理直观,计算方法简单、快速、实用,为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20,(3)
广西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和右江地震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主要为崩塌,其次为岩溶塌陷和地裂缝,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灾害较为少见。广西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灾害类型多样,但单次地震造成的灾害类型相对单一;灾害的地区差异性显著;岩溶区地震具有"小震级、高烈度"的特点,极易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永定樟坑自然村岩溶塌陷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地质环境特征和工程地质资料,归纳总结了岩溶塌陷的致塌机理,采用莫尔-库仑准则建立了考虑了负压作用、地下水浮托力和动压力、降雨入渗作用的力学模型,通过极限平衡理论进行土洞稳定性评价,同时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了地下水位下降条件下岩溶土洞的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永定樟坑自然村岩溶塌陷成因机制以渗流潜蚀作用为主;岩溶塌陷系数K与地下水位差呈线性关系,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越大,K值降低越多;地下水位变幅、气压差、降水强度三个因素对樟坑岩溶土洞塌陷的影响方面,地下水位下降对岩溶塌陷所起的作用最大;研究区岩溶塌陷主要由于周边矿山采矿过度抽水、地下水位落差过大导致。  相似文献   

8.
淮南大通浅覆盖岩溶区塌陷分布及土地利用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调查、钻探、物探等方法对淮南大通浅覆盖岩溶区岩溶塌陷的分布特征及诱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通浅覆盖岩溶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下伏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之上,以及构造发育区和松散层粉土含量较高区,岩溶塌陷主要受岩石溶蚀程度、强烈地下水动力条件及松散层厚度、成分等控制。结合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及场地具体条件,探讨了大通浅覆盖型岩溶区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为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今采动地层塌陷灾害研究与控制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论述了采矿引起地层塌陷灾害的严重性,探讨了采动地层塌陷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提出当今地层塌陷研究途径和地层塌陷灾害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过量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地面沉降、海水回灌、岩溶区塌陷、地裂缝以及加重洪水、风暴潮等灾害;并提出了保护水源涵养林、种树种草等措施、以控制地下水开采,维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是西部生态建设中面临的十分突出的地域环境问题,也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参考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比较分析法,从喀斯特石漠化的概念、分布、评价指标、生态效应、成因分析及综合治理等六方面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的进展情况。研究结果认为,目前研究中还存在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活动、定量分析不足、基础数据采集工作欠缺和现有治理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等不足,并建议从研究重点区域、探究喀斯特石漠化演变机理、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开展生态综合整治工作及建设相关的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展先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贵州水城盆地的抽水塌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苏维词 《灾害学》1998,13(3):47-50
塌陷是岩溶地区的一种主要地质灾害,其成因多种多样,但过量抽取地下水是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本文以水城盆地抽水塌陷为例.论述了抽水塌陷发育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抽水塌陷的形成条件和形成机理,并简要地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岩溶地区修建双连拱隧道难度较大,岩溶探测、支护方式选择等成为施工的关键问题。依托广西宜河高速公路某连拱隧道,根据围岩等级分别制定Ⅲ级、Ⅴ级围岩施工和支护方案,施工期间采用超前地质雷达探测隧道掌子面前方未开挖岩体,通过分析雷达反射波波形图,预测隧道中导洞存在4处溶洞,隧道开挖过程中揭露了3处溶洞,与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超前地质雷达的可靠性和重要性。针对溶洞地段采用Ⅴ级岩体支护方案,即采用套拱进行溶腔的加固处理,监测数据显示其变形基本值为0,表明该加固处理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岩溶隧道突涌水预警的准确性,基于理论分析方法及岩溶隧道实际特点,提出溶洞侵入及未侵入隧道两类情况下的岩溶隧道突涌水预警体系的建立方法.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突涌水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发生过程中变化显著的监测项目.选择溶洞特质、水的变化、岩盘破损程度、节理裂隙形态为预警体系的主要评价指标.根据溶洞与隧道相对位置关系,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述了鞍山市区地势及地质构造,分析了隐伏岩溶及塌陷分布的基本规律,探讨了岩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过程,及其表现的主要特征,指出了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及对建筑物的威胁,划出了防范区,最后,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桂林市岩溶塌陷成因类型与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近40年来发生在桂林市区及近郊300km^2范围内的654个岩溶塌陷的成因类型与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桂林市岩溶塌陷以人为塌陷为主,其中77.65的人为陷由抽水引起,时间上,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冬、春两季,且总体上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空,夺溶塌陷多发生在市区土层厚度小于10m,且下伏基岩为东村组的峰林(或孤峰)平原和一级阶地内,多发生在张扭性特征明显的NE向和NW向断裂带及其交汇部位,并具中性和成带性的分布特征,上述岩溶塌陷时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主要受桂林市的气候、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控制,揭示和掌握岩溶塌陷时空分布的这种不均匀性,对城市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旨在研究高地应力、高压富水条件下深埋岩溶隧道掌子面突水灾害的可靠性问题。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考虑高地应力以及高压富水地质条件,采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构建了以剪切破坏为主的深埋岩溶隧道掌子面三维防突机制。根据虚功率原理建立突水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方程,利用Hoek-Brown 强度准则求解了高地应力以及高压富水条件下防止掌子面突水所需要的支护力上限解。在极限破坏状态下,根据掌子面上施加的支护力与突水破坏时的围岩压力构建极限状态方程,建立了深埋岩溶隧道掌子面防突可靠度模型,并采用响应面法计算了掌子面发生突水灾害的失效概率。分析了水平地应力、溶腔水压力、岩体强度参数以及隧道洞径对支护力、潜在破坏长度的影响规律,给出了满足不同容许失效概率下深埋岩溶隧道预防突水灾害所需要的最小支护力以及在有限支护效应下能抵抗的最大破坏长度。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案例中,与已有研究、现场结果相比较,验证了本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可为今后类似深埋岩溶隧道的防突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