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植物根系固土作用对崩岗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护坡是防治崩岗侵蚀的重要方法,为了研究根系固土作用对鄂东南通城县崩岗崩壁稳定性的影响,将根系简化为主直根型,通过室内试验得到崩壁各土层的力学参数,应用Abaqus程序构建造林崩壁稳定性分析模型(将崩壁坡面以直线近似替代),分别计算了主根系长度、种植间距、根系布置位置、主根入土方位、侧根分支角度、根系相对加固位置的变化对崩壁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控制崩壁植物根系单变量变化的条件下,主根长度越大,崩壁的安全系数越大;安全系数与种植间距之间呈双折线负相关关系;安全系数随着侧根分支角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安全系数随着根系距坡趾距离的增加先递增后回落直至趋于稳定;只在坡面偏下部的局部范围内种植主根垂直坡面生长的植物时安全系数存在最优值。  相似文献   

2.
根溪河小流域的崩岗特征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汀县河田镇根溪河小流域是福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岗131个。分析了河田根溪河小流域崩岗的形态特征、发育阶段和活动情况。研究表明,崩岗的形成和发展与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土壤特性、植被覆盖、小气候条件及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提出了崩岗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治理措施。经治理后沟道和坡面的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6%和28%分别提高到68%和76%;土壤侵蚀模数下降至3175t/km^2a,与未治理的崩岗相比降低了89.6%。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2020,(1)
受台风"麦德姆"登陆影响,江西省德安县博阳河流域曾于2014年7月24日爆发群发性泥石流,该次泥石流物源类型多样、地质条件复杂,对沟口杜家沟及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巨大威胁。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分析本次泥石流的发育条件和形成机理,利用极限平衡法计算了泥石流的稳定性,提出了治理的方法和对策。研究表明:该次泥石流是在强降雨诱发下,以中上游沟道松散物为启动点、沿程崩滑、侵蚀、揭底、堵塞、溃决,是一场由台风暴雨形成的突发灾害。影响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强降雨、丰富的松散物源和陡峻的地貌;泥石流形成过程可分为强降雨、崩滑侵蚀、堰塞溃决三个阶段。参与杜家泥石流启动汇集的物质来源主要为崩滑物源和沟道物源,其中,沟道崩滑量占总量的85%,沟道物源补给以沟道松散物为主,占总量的15%。杜家沟泥石流的成灾模式类型多样,表现为撞击冲毁、堵塞沟道、威胁下游。该泥石流具有低频、灾害链效应。  相似文献   

4.
刘波  胡卸文  何坤 《灾害学》2024,(1):177-187
为研究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灾模式,首先基于植被退化趋势法和全球地表类型覆盖图等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对研究区震裂山体进行识别,建立了124处典型震裂山体灾害点数据集。分析表明:震裂山体分布特征与地震的峰值加速度(PGA)等值线和断层距呈现高度正相关性,受高程放大效应和地形影响,85.48%的灾害点发育于泥石流沟域内,同时94.35%的震裂山体来源于同震滑坡后缘的持续变形;震裂山体主要成灾模式包括高位震裂山体高速崩滑碎屑流、高位震裂山体崩滑铲刮侵蚀型泥石流和高位震裂山体多点崩滑堵溃型泥石流三种灾害链。研究结果对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全面识别和综合防治及强震区工程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崩滑流地质灾害链式机理及其优化防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冯玉涛  肖盛燮 《灾害学》2009,24(3):22-26
崩塌、滑坡、泥石流一直是地质灾害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基于三者群发成灾的关联性,从灾害链的角度出发,对崩滑流链式灾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系统介绍了我国崩滑流灾害的时空发育分布规律,重点研究了4类常见崩滑流灾害链的成灾条件和成灾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崩滑流3灾种(崩塌、滑坡、泥石流)综合治理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崩滑流灾害的优化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6.
根据崩滑体的基本特征和地质条件,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10.0,运用强度折减法在自然和连续暴雨两种状态下对崩滑体进行了模拟计算,确定了两种状态下崩滑体的安全系数与滑动面。根据地质勘查和数值模拟结果,确定小南海崩滑体整体处于基本稳定至稳定状态,但其前缘有可能发生滑塌,同时现有地形改变后,崩滑体仍有整体失稳的可能。分析了导致边坡稳定性下降的因素并提出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治方案,为崩滑体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崩滑流雷达遥感应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我国崩滑流(崩塌、滑坡、泥石流)遥感的应用现状;着重分析了成像雷达遥感在崩滑流识别、监测、预警中具有的独特优势,特别是随着新型成像雷达遥感(极化、干涉雷达)的发展,基于干涉雷达发展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能以一量级甚至更小尺度测量地表形变,在崩滑流研究中能提供定量的动态信息,为崩滑流遥感应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思路;并指出以雷达(SAR)遥感信息为主的多源信息复合解译,能为崩滑流灾害的调查提供更为方便、准确、及时、动态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九寨沟“8·8”地震后发育大量的土质斜坡崩滑灾害,这一类型的崩滑斜坡坡体较为破碎,厚度较小。传统的传递系数法计算模型应用于这类崩滑斜坡稳定性计算时,存在将边坡整体计算及不能反映局部崩滑稳定性的问题。将崩滑斜坡破碎程度分为:极度破碎、高度破碎、中度破碎、轻度破碎以及不破碎,基于传递系数法,考虑了坡体的 5种破碎程度,对滑坡稳定性系数以及推力大小计算模型进行改进。并以九寨沟县热西寨老电站对面崩滑为例,对比了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结果表明:分块差异稳定性计算模型比传统计算方法得出来的数值更符合实际情况,即分块法计算每个滑块稳定性存在差异,有的在极端工况下处于欠稳定,有的处于不稳定状态。基于分块法差异计算结果,得出了崩滑斜坡的分块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9.
柴宗新 《灾害学》1996,11(3):27-31
岸坡侵蚀是土地侵蚀的一个类型.它进一步又可划分为岸坡崩塌、滑坡侵蚀,岸坡塌陷侵蚀,岸坡沟谷侵蚀和岸坡洪水侵蚀。本文在详细分析各类岸坡侵蚀的基础上,提出了岸坡侵蚀的特点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天山公路溜砂坡动力学特性及分形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溜砂坡动力学特性研究是寻求有效防治措施的关键。本文通过天山公路溜砂坡的动力学特性物理模拟试验,初步探索了其崩滑的动力学机制,发现溜砂坡堆积呈现分形结构,表明其堆积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临界过程,整个坡体是一个广延耗散动力学系统。试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崩滑动力学机制——滑塌式崩滑,其失稳过程中存在一个潜在的滑动面,坡体呈现整体失稳的特征,颗粒呈现类似冲洪积物互层现象的堆积特征。  相似文献   

11.
西昌-攀枝花高速公路弃土场土壤侵蚀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高速公路施工期弃土场边坡的水土流失规律,对西昌—攀枝花高速公路一弃土场边坡进行了天然降雨条件下水土流失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弃土场边坡的主要侵蚀形式是沟蚀,主要侵蚀因子是次降雨量和汇水平台宽度。最后提出了预测西昌—攀枝花高速公路弃土场边坡土壤侵蚀量的土壤侵蚀模型。  相似文献   

12.
陈宝冲 《灾害学》1991,6(1):14-18
水土流失、坡身不稳和泥石流是地表物质坡移过程的三种主要类型,也是其成灾的基本原因。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对坡移过程的控制既要作具体分析,又要有综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南充市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段浩  杨军  苏智先  张亚爽 《灾害学》2004,19(3):34-38
本文阐述了南充市主要土壤类型及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着重对降雨量、地形坡度与土壤侵蚀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植被混凝土抗侵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材的抗侵蚀性能是生态护坡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设计的实验装置对3组不同边坡进行了侵蚀实验,探讨了植被混凝土的抗侵蚀机理,比较了3种边坡的抗侵蚀性能。实验表明: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边坡具有良好的抗侵蚀性能,在同等条件下无植被防护土质边坡的坡面侵蚀速率比有植被防护土质边坡的坡面侵蚀速率高出两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5.
黄土区薄层浮土道路侵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降雨强度和坡度对黄土区薄层浮土覆盖的土质道路产流产沙的影响,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1.0、1.5、2.0、2.5 mm/min)和坡度(2°、4°、8°、16°)条件下0.5 cm厚度浮土道路径流和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相同坡度条件下,平均径流率随雨强增大呈递增趋势,其变化范围在0.80~2.73 L/min,且1.5~2.5 mm/min雨强条件下平均径流率是1.0 mm/min的1.34~3.04倍,各雨强条件下浮土侵蚀阶段产流量占比范围在5.22%~40.38%;2)次降雨平均含沙量随坡度和雨强的增大均呈递增趋势,其变化范围在11.75~194.25 g/L,且与坡度和雨强分别呈显著线性和指数函数关系(P<0.05),1.0~2.5 mm/min雨强下浮土侵蚀阶段产沙量占比为0.05%~71.51%,其占比随雨强和坡度的增大存在波动,且混合侵蚀阶段产沙量与坡度和雨强呈良好的线性关系(P<0.01);3)累计产沙量随累计产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且满足线性函数关系,决定系数均在0.96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薄层浮土道路径流侵蚀规律,可为土质道路治理及道路侵蚀模型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岩溶地基土洞塌陷评价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之葵  谢永雄 《灾害学》2007,22(3):77-80
地下水(地表水)产生的渗透潜蚀作用、崩解作用等是土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对工程实例中的土洞,采用极限平衡法和压力拱分析法进行了稳定性判别。在土洞中充填砼,然后采用压力灌浆,灌浆所采用的水灰比为1∶1~1∶1.5,灌浆压力一般为0.15~0.30 MPa,地基处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子洲径流站和离石王家沟试验站的径流场观测资料为基础,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沟系统中高含沙水流特征与地貌因素及重力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坡面的地貌垂直结构和由此所决定的侵蚀作用垂直分异,对坡面高含沙水流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高含沙水流形成于峁坡下部和沟坡,并在各级沟道中进一步发展.坡度对高含沙水流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如果侵蚀过程以溅蚀、面蚀、细沟侵蚀为主,不发生切沟及显著的重力侵蚀,则存在着一个坡度临界值,大于此值后,含沙量反而减小.重力侵蚀对坡沟系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强烈的重力侵蚀的参与,高含沙水流的沙峰滞后于洪峰,落水阶段的含沙量常常大于同流量下涨水阶段的含沙量.  相似文献   

18.
应用3D-Sigma软件对小湾河谷的右岸边坡进行了河谷自然下切、河谷一次下切和河谷不下切3种情况下的三维有限元弹塑性模拟,获得了3种模拟方案下的应力及变形结果,并进行了对比.认为下切过程对类似小湾库区河谷的边坡内应力、变形和坡体稳定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从应力和变形角度解释了山体内裂隙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对洪涝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变得越来越严重,其集中表现为: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强,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结果导致洪水威胁加剧。本文通过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上游森林的过度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增加了中下游河湖的泥沙淤积;中下游地区盲目围湖造田,占用行洪洲滩,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水调蓄面积减少。最后就生态环境问题对洪涝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