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鲍协文  海非路 《环境技术》2000,18(3):12-15,40
作者在三年的反证后发现,近五年来,市场上叫卖防电磁辐照的小商品,纯属伪科技,撑得百姓不得安宁。为了还科技之本来,特研写本文,好让公众了解生态环境电平的量值及趋向,知道如何判别环境电平是否安全,避免在无知中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2.
王海青 《环境技术》2001,19(2):13-19,43
电磁辐射环境是指设备或系统在执行规定的任务时,可能遇到的辐射发射电平在不同频率范围内功率和时间的分布,本文对飞机飞行区域和机内的电磁辐射环境以及空中发射武器所处的电磁辐射环境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讨论了试验室内的电磁环境电平大小对电磁兼容性试验、雷达截面和天线方向图测试精度的影响,以及电磁辐射环境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声频和噪声概念的基础上,介绍噪声测量原理和噪声记录仪,重点介绍HY801型电平记录仪。  相似文献   

4.
飞机电磁干扰特性测量是飞机研制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试验,本文从飞机环境电平测量,电源线感应电压、成束电缆感应电流测量等九个方面,介绍测量方法,并提出了主要技术指标和敏感度准则。  相似文献   

5.
导读     
我国的环境科技历经 30年的发展,已为解决我国重大环境问题,维护国家权益提供了大量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防治污染提供了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司长余德辉的《我国环境科技发展现状及机遇》一文,论述了自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以来,环境科技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和主要发展方向;总结了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展示了环境科学技术在环保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就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指出未来 10年环境科技的发展需求。如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科学…  相似文献   

6.
以科技为先导,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郭先茂,刘胜荣,雷进杰(江汉石油管理局环保绿化处)自1984年以来,在总公司和管理局的领导下,江汉油田的环保科技工作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紧密结合我局生产...  相似文献   

7.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来,为发挥好科技支撑作用,国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资源、生态和环境等领域的科技计划,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科技需求。本文在梳理过去十年国际及发达国家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研发布局情况,以及我国相关领域科技研发计划和推进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的主要研发内容及取得的阶段进展,并基于现状与期望分析,辨识有关领域科技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提出关于下一步科技发展方向的建议,以期为党的二十大之后科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判中国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空间演化特征,深究其内在影响因素,通过构建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各城市群2010—2019年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深入研究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较强相互支撑作用,但科技创新发展的滞后,制约了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的进一步提高。(2)各城市群间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时序上发展较为平稳。(3)政策扶持、经济延续力、技术进步、教育水平和政府科技投资为影响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科技动态     
太空发电站未来30年或能梦想成真 国际宇航科学院日前发布报告指出,根据现有科技水平,人类将在未来10年或20年内,取得“太空发电”领域的技术突破,并在30年内将这些技术转化应用,届时从太空中捕获太阳能并将其传输到地面可能会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会议信息     
《环境技术》2023,(1):4-6
<正>2023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讨会在京举行由中科院大学国家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办的“2023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展望前沿科技发展,探索融合创新之道。前沿科技融合创新事关科技强国之路从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到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再到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学城,多年来,国家在前沿科技融合创新方面持续出台多项政策。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尚勇指出,无论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是建设科技强国,前沿科技都是龙头、焦点与核心。融合是一件大事,首先是学科的融合,下一步是整个创新链各个环节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0月10日,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的车内空气质量与“绿色之星”产品技术圆桌会议在京召开。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熊跃辉,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部王昆处长,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郝淳,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主任钱一欣、科技处处长刘伟,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副总工胡玢,以及众多国内外知名汽车及零配件供应商及服务企业领导及行业专家学者等参加了会议,进行了圆桌对话。  相似文献   

12.
十年来,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领导下,健康、深入地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它有力地推动了环保科技成果向现实污染治理能力的转化,调动了社会各界推广应用环保实用技术的积极性,推动了环境保护科研开发的深入开展,带动了环境治理工程设备的更新换代,促进了环保实用技术产业化、工程化、集团化,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环境保护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与环保的结合,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3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评审工作已经结束,从全国各地方各部门…  相似文献   

13.
国家环保局于1997年1月印发了帼家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规划分前言、当前我国环境科技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九五”期间关键研究与开发领域和发展重点。深化改革、建立新型环境科技体系、支撑条件和措施、重点研究经费预算等八个部分。本刊将第四部分发展目标和第五部分“九五”期间关键研究与开发领域和发展重点刊登如下:发展目标国家环境科技发展“九五”目标是:紧紧围绕实现2000年环境保护目标和实施“两大举措”,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环…  相似文献   

14.
会议信息     
《环境技术》2023,(5):4-5
<正>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举办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大会(以下简称“创新大会”)在陕西省西安市成功举办。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批示,总结成绩和经验,激励全行业科技战线勇攀高峰、追求卓越,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环保教育十年谈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周又红我从事环境教育已经十年了,在这难忘的岁月中,我从一个不懂环保为何事,不知环保教育从何下手的教育新兵,到目前多次被区、市级评为环保教育积极分子、优秀科技园丁、优秀科技辅导员、1995年全国环境教育先进个人。回...  相似文献   

16.
《环境技术》2009,27(2):2-3
2009年4月10日,中国上海2009年4月9日,全球领先的服务科学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受邀参加“2009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并在会上一举摘获两项“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奖,两项“最受关注十大国外仪器”奖以及“最受关注国外十大厂商”,成为此次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上的大赢家。  相似文献   

17.
纳米科技发展历史不长,但已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认为它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技术。目前世界工业先进国家都将纳米科技列入国家主要发展计划之中。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纳米科技的发展,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中科院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国家资助的“纳米科学攀登计划”和“863计划”等先进材料的研究计划已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2000年11月党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  相似文献   

18.
环境科技硕果累累 宣传教育深入人心──摘自解振华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报告“八五”期间,环境科技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提高,环境宣传日益走向社会。“八五”期间,全国环境科技成果达200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  相似文献   

19.
《四川环境》2005,24(3):34-34
5月11至12日,2005年四川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质量管理组夏新博士、四川省环保局科技标准处赵乐晨处长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会议总结近几年四川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转换运行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李红旭,张晓黎(新疆环保科研所,科研办公室乌鲁木齐830011)深化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合理配置科研机构,是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我们在转换科技运行机制,促进科技与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