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浅谈我国水生生物监测技术规范的修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王国祥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8,10(3):21-25
根据全国实现生物监测基本任务以及有效服务于环境管理的需要,剖析了我国水生生物监测技术规范的局限性,提出调整和完善监测项目及指标,调整监测频率,改进监测方法等若干修订意见建议对一份样品或一个试验,同时测定包括分子、细胞、器官、个体、种群乃至生态系统水平的多项指标,特别应注意增加分子生态毒理学方面指标,以突出生物监测的早期预报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乌梁素海的水生生物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浮游动物共有4大类62种,平均生物量为3.75 mg/L,底栖动物11种,隶属3门3纲4科。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71.7 g/m2,属于富营养类型。 相似文献
5.
6.
1980年国际标准组织(ISO)拟定了有关水生生物(如大型(氵蚤) 、斑马鱼)毒性试验标准法.美国和日本的环境管理部门或有关学术团体也制定了关于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标准方法,并在不断加以完善.我国目前关于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尚处于试行阶段,对试验生物的选择、稀释水的水质、温度、致毒时间、观察指标及试验状态等至今还未统一,以致各种毒性试验可比性差.根据毒性试验工作中所遇 相似文献
7.
8.
在总结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PCPs)在水环境中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和对比了典型PPCPs在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和鱼类)体内的累积规律,并阐述了PPCPs在鱼体内的代谢转化途径和机理.提出未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加强对个人护理品生物累积和食物链传递的研究,深入探索PPCPs在食物链上的传递和累积规律,开展实际水体中PPCPs的代谢转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淡水水生生物对硝基酚基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对硝基酚对中国淡水水生生物毒性效应,包括15个属18个物种的33个急性毒性数据和大型溞(Daphnia magna)与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的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慢性数据。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推导了我国的淡水水生生物对硝基酚基准最大浓度为163.47μg/L,基准连续浓度为36.01μg/L。与我国水体中对硝基酚的浓度相比,对硝基酚尚未对水生系统产生影响,其潜在风险不大。研究结果为我国的对硝基酚水质标准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环境规划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重要的规划内容。2010年5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讨会中将加强全国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工作,启动底栖生物、着生生物和浮游生物监测,逐步开展生物毒理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监测,研究生物监测预警技术及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专项工作列入“十二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1.
12.
Synthetic pyrethroids have been detected in recent California surface water monitoring. Filtration is avoided during sample
workup because pyrethroids are extremely hydrophobic, tending to sorb to most surfaces. The resultant analytical pyrethroid
concentrations reflect both dissolved pyrethroid and pyrethroid associated with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water column. Such
“whole-water” analytical data are not directly comparable to aquatic acute toxicity effect concentrations measured in laboratory
sediment-free water. Consequently, any potential aquatic toxicity risk is indeterminate. In this study a simple probabilistic
model was developed to allow a screening-level assessment of pyrethroid whole-water monitoring dat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water column toxicity of pyrethroids is possible in California's agriculturally-dominated tributaries, and indicate that additional
monitoring to better characterize pyrethroid water-column concentrations are warranted. Model refinement will depend on future
work that more firmly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yrethroid partitioning and bioavailability, and that addresses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on pyrethroid sorp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相似文献
13.
14.
滨海新区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面临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基于2020年至2021年滨海新区内15个监测站位的丰水期、枯水期实测数据,通过改进型加拿大水质指数模型对滨海新区地表水进行水质评价,在水质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与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地表水水质状况的污染源。15个水质监测站位水质评价结果表明:丰水期水质指数为32.27~82.80,良好水质站位1个,中等水质站位6个,较差水质站位7个,差等水质站位1个;枯水期水质指数为47.28~81.36,良好水质站位1个,中等水质站位12个,较差水质站位2个。污染源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中,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养殖尾水点源污染;枯水期中,主要污染源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养殖尾水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5.
对截止至2021年6月报道的长江源区气候、水资源、水质、藻类、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资源等水生态系统健康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与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源区水生态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于气候变化,其次为水资源变化和草地退化。②1948—2019年,长江源区全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2~0.5℃/10 a;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分别为1.1~26.6 mm/10 a和0.2~9.1 mm/10 a;全年平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11.8~79.6 m3/(s·10 a);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7.6~71.6 mm/10 a。③1969—2002年,冰川面积减少了68.1 km2,年均减少2.0 km2。1969—2015年,格拉丹东冰川面积减少了14.9~79.0 km2,减少速度为0.5~10.0 km2/a。1975—2015年,湖泊面积增加了2.7~831.6 km2,增速为0.3~96.2 km2/a。④1986—2015年,大部分河段水质为Ⅱ类及以上,且无明显年际变化。⑤针对水生生物的调查和研究非常匮乏。总体而言,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良好。近年来其气象因子以及水资源状况有所改变,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影响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今后亟须加强对长江源区的本底调查,完善基础数据,关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水质的影响,并探索气候变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水环境保护成效,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20年地表水监测数据及污水排放和气候数据,评估并分析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地表水环境状况。研究表明,2012—2020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Ⅰ~Ⅲ类水质断面的比例从89.14%上升到93.47%,但部分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仍有待提升,尤其是内蒙古北部、山西西部、陕西北部和京津冀地区。4类生态功能区中,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地表水水质最好,其次为水源涵养区,再次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最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的主要超标项,2012—2020年该两项指标超标断面占总超标断面的比例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4.22%和17.29%。县域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及年降水量是影响相关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建议增加总氮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地表水质量评价指标,并在进行水环境评价时充分考虑当地的背景情况。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优化调整以及水质自动监测与采测分离手工监测相结合模式的完全确立,每个月产生数百万计的监测数据。为全面支撑海量监测数据的传输、融合、处理、挖掘、分析、表征,构建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分析与表征系统。通过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智能化数据质量控制、多层级水质评价与统计分析、地图动态数据表征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构建了包括数据来源层、数据存储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和表征展示层5个主要部分的系统。形成了\"一个融合、两个数据库、三个应用、四个中心\",实现了数据集成融合、数据共享互通、数据统计分析、水质报告生成、地图空间表征、综合大屏展示等6个方面主要功能。应用于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评价业务工作,能够及时、直观、准确、全面地展现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为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管理决策、业务处理、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8.
Various aquatic plant species are known to accumulate heavy metal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bioaccumulation. World’s most troublesome
aquatic weed water hyacinth (Eichhornia crassipes) has been studied for its tendency to bio-accumulate and bio-magnify the heavy metal contaminants present in water bodies.
The 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plant parts has shown that it accumulates heavy metals like lead (Pb), chromium (Cr), zinc (Zn),
manganese (Mn) and copper (Cu) to a large extent. Of all the heavy metals studied Pb, Zn and Mn tend to show greater affinity
towards bioaccumulation.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metal in the aquatic weed signifies the biomagnification that lead to
filtration of metallic ions from polluted water. The concept that E. crassipes can be used as a natural aquatic treatment system in the uptake of heavy metals is explor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