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走过60年,资源科学研究已从最初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发展成了一门综合性的资源科学学科体系。期间,国家先后编制了7次科技发展规划,尤以《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前者推动了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后者促进了中国资源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与壮大,进而推动了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60年来的中国资源科学可以初步划分为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时期(1950—1960年代)、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时期(1970—1980年代)和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990—2000年代)等三个阶段;2000年前后中国资源科技工作者先后完成的《中国自然资源丛书》、《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和《资源科学》等三项标志性成果的出版,为我国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奠定了科学基础;2008年《资源科学技术名词》正式颁布,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资源科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论文在简要回顾我国资源科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从生态学思想对资源科学研究的影响出发,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及其效应问题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资源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只有深入研究资源在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生命周期,才能清楚认识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机理,才能为国家或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据此,提出了资源流动的概念,阐述了资源流动的内涵与研究方法,并以木材资源、玉米资源为例进行了说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资源科学仍然处于一种静态的状态研究阶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的资源认识和资源评价研究,和以协调人-资源关系为目的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现代资源科学吸收了生态学、特别是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将资源视为由不同学科、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网式结构和从开发利用到最终消费的链式结构的复合系统,通过资源流动分析,将有助于揭示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效应的动态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3.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关于资源科学学科建设的研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作者认为当代全球日趋严重的资源问题,尤其自然资源方面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具有整体理念的现代资源科学理论的引导。因此,发展与建设综合性的现代资源科学的学科群,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此,作者在阐明什么是资源科学的基础上,对资源科学及其三维网络结构的学科体系进行了探讨,即资源科学包括总论、各论及区域分论三大部分,它们组成资源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并派生出众多的分支学科,构成综合的现代资源科学的学科群。从而为发展资源科学,改进资源管理及改革资源科学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广泛开展资源信息科学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推动了社会前进、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 ,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资源科学领域应用和发展信息技术早已得到资源科学家和信息技术科技工作者的共识 ,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文中对资源科学的重要分支---资源信息科学及其技术的产生、理论基础以及在资源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做简要介绍。并指出 ,进入21世纪的资源信息科学应广泛开展与应用紧密结合的研究 ,不但要开发应用现有资源信息技术 ,同时要超前研究和试验国际上的热点问题 ,从而加速实现资源科学研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资源报告》和《中国农业资源状况报告》编写工作简况人口、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三大问题,也是我国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人口问题的症结是资源的承载能力,环境问题的凸现是过度消耗资源并释放污染物。所以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的过程中,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6.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与建设途径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资源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相互关系的科学。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分支学科主要包括理论资源学、综合(基础)资源学、部门(应用)资源学与区域资源学,其中,综合资源学可以续分为7个资源学科,部门资源学可以续分为9个资源学科;理论资源学作为资源科学通论,区域资源学作为资源科学在具体区域的实际应用,都可做出进一步续分;由此提出了资源科学学科体系发展的三维结构网络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高等院校资源科学的专业设置、学位体系与课程设计,提出整合现有分列的资源科学研究内容,在国家“学科分类与代码”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列资源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门类;高等院校的资源与环境学院,在资源科学之下可以设立资源科学、资源技术与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并招收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此推动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高级资源科学人才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7.
针对淮南市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煤、电、化“三大基地“建设的正负面影响与重大环境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对策,以达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目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资源学科定位及其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环境问题的根源是资源利用问题。加强资源问题的研究是解决资源利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关键措施。在环境问题研究日趋完善与深化的今天,加强对资源学科体系和资源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显得更加迫切。论文依据作者近年来从事资源问题研究和资源领域人才培养的实践,以及推动资源学科建设的行动,就资源学科定位、学科体系及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出一个初步的框架。对资源问题的研究可归纳为“资源学”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与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同级。资源学可进一步划分为资源科学、资源技术学与资源管理学总计3个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22个三级学科,59个四级学科,其学位均应授予理学(科学)博士学位。资源领域人才培养应满足科学研究、产业发展与管理等领域的需求,即本科仅设1个专业,研究生设3个专业;逐渐形成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共同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满足资源领域人才培养的33门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9.
略论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爱林  包纪祥 《环境保护》1999,(4):34-35,39
一、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1.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相适应生态环境的恶化大多表现在由于土地资源的被破坏。由于人口压力,引起对土地需求的剧增,从而造成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破坏了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打破了土地生态系统长期存在的良性循环的格局,这已是无容置疑的客观现实。中共中央1993年1号文件指出,要在三大前提下发展农业生产。所谓三大前提,一是控制人口,二是合理利用资源,三是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对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经验教训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基于LINGO 11.0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农七师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运用LINGO 11.0模型语言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结构调整进行研究,寻求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水平,加速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通过建立目标规划模型,确定目标函数、决策变量、约束变量,编写代码,运行得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运用LINGO 11.0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是将土地利用、农业结构、三大效益和数学模型有效结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通用性;在保证环境效益条件下,总产值提高了30.6%,而且编程简单,功能强大,简便高效,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1.
我国资源经济与世界资源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短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未来这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资源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分配和管理之间关系的一门综合学科。加强资源经济与世界资源的研究,对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我国在国内资源与资源科学领域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同时,积极关注和研究世界资源问题,并取得了较大成就。这些研究为资源经济学发展提出新的需求,积累了丰厚的研究资料、实践经验、研究方法以及系统的理论准备,促进了资源经济的研究及学科不断成长与发展,并为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论文着重分析资源经济学和世界资源的研究进展,对我国资源经济和世界资源研究进展及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析,对我国资源经济和世界资源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新时期主要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2.
沈镭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9):1464-1478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迎来了30周年的大喜日子。论文系统地回顾了30 a来学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30 a来,学会经历了开创、发展和壮大的不同阶段,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科技支撑的同时,不断丰富资源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并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资源科学理论和方法体系框架。目前,学会已经拥有5 000多名会员、16个专业委员会、3个工作委员会、6个省级学会,成为中国科协下属的全国201个科技社团中的优秀学会之一。通过了国家民政部组织的中国社会组织评估并获得全国社会组织4A 级等级证书;获得了中国科协组织评审的优秀科技社团三等奖。但是,一些根本性问题仍然存在,包括:基本确立了资源科学但尚不牢靠;强调资源综合研究但分支学科分散;国内学术交流活跃但国际交流薄弱。未来学会将继续完善现有的理论方法体系,开拓资源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加强世界资源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围绕国民经济应用性强的重大资源科学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狠抓学科建设和资源科技人才培养;搭建"自然资源态势分析与学科发展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3.
试论土地资源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从土地资源学科的国内外研究背景;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表现形式;发展前景和应用目标等四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土地资源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而认为土地资源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今后需不断完善理论,丰富实践。  相似文献   

14.
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0,自引:1,他引:70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协调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科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态规划是实现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生态规划来协调人与自然及资源利用的关系,可追溯到上世纪末的生态学思想家及区域规划的先驱者的著作及规划实践,并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得到很大的发展。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规划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McHang及其同事的杰出工作,使生态规划思想与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生态规划的发展在理论上更多地吸取现代生态学的新成果。在方法上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从定性向定量分析与模拟方向发展。在实践上,生态规划从单一对象与目标的规划向城市、区域持续发展规划发展。可以预见,生态规划将成为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土地资源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分类与分布规律、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近些年来,我国在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整理、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与资源战略、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安全与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等专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论文着重分析土地资源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对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学科最新成果及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成效和前景进行评析,对我国土地资源学科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新时期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资源学术交流十年总结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军  左其亭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9):1488-1497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已将水资源列为与粮食、石油资源并列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因此,水资源研究已成为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领域。论文在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水资源研究发展过程;介绍了近十年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主要学术交流情况,总结了近期我国水资源研究进展;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水资源学科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近期水资源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十年我国水资源学术交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科学院自1949年建院之初至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启动之前的1997年这段时间内,中科院在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队伍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介绍.从1949年至1997年,中科院的环境科技工作经历了思想萌芽、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等四个发展阶段.从1998年开始,中科院的环境科技工作进入创新跨越阶段,更加注重环境污染形成机理、生态毒理等方面的原始创新和清洁生产前沿关键技术的突破与集成.  相似文献   

18.
交叉性以及通过学科交叉实现学科创新,是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特征。本文探讨了地理学和资源科学融合的学科基础,指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自然资源的空间性、自然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和自然资源问题的应对性是地理学和资源学学科对象的共性;阐述了地理学、资源科学两者相互作用及其历史过程,梳理了地理学、资源科学与人地关系思想、可持续思想的发展关系,揭示了地理学和资源科学的差异性特征;地理学、资源科学的共性与差异性,促进了资源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据此,提出了资源地理学的学科内容与方向,论述其全球及国家战略支撑,展望中国资源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认识中国地理学和资源学交叉融合的现状,从整体范畴上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理论和方法的移植创新,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提高学科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