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水流域水环境安全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汉水是长江中游北岸跨省级行政区的一级支流。汉水流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为规划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流域中下游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密集。因此,汉水流域水环境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初步研究了汉水流域水环境安全管理问题,首先探讨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就流域水环境安全的主要点源和非点源压力因素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汉水流域水质总体上有逐年恶化的趋势,枯水期存在点源污染问题,丰水期存在点源和非点源污染问题;在空间上,上游干流个虽江段和整个流域多数支流水持污染严重,丹江口水库水质良好,中下游干流水质时有污染现象;河南-湖北省界水体存在水质污染问题。最后,根据汉水流域水环境质量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从流域 水资源保护体制、法制建设、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监测和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流域水环境规划与科研、流域生态建设、行政区之间利益分配、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国家层次和流域层次的水环境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非点源污染在东江河流水环境中的贡献比例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有限的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定量非点源污染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对于水资源规划与水环境管理意义重大。文章将水文研究中径流自动分割的技术方法与非点源负荷估算的平均浓度法结合,尝试将一种水文研究中径流分割的新方法—滤波平滑最小值法应用在非点源污染与点源污染对河流水环境的贡献研究中,以期为在有限资料条件下估算河流非点源与点源污染负荷贡献率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手段。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至2005年东江流域的CODMn主要来自于非点源污染,CODMn点源负荷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与参考文献中其他研究结果一致;利用2000年至2005年同步水量水质监测月序列数据,应用滤波平滑最小值法与平均浓度法结合估算非点源与点源对于东江水环境的影响,具有可行性。在连续水量水质同步监测日序列数据缺乏的情况下,应用该方法估算非点源与点源污染的贡献,其方法和估算结果可应用在水资源规划与水环境保护规划中,为水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工程及其生态安全:优先研究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大幅度增加黄河上游径流量,并同时减少长江尤其是其上游及汉江下游的径流量,从而导致两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水环境改变。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调水,库区上游90 000余km2内的非点源污染和1 30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缺乏对水质将产生重大影响;调水引起水文节律的改变从而对东线沿途的湖泊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黄淮海平原受水区可利用水量的增加也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盐渍化。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并讨论了其必要性,提出了工程对生物迁移的影响、水环境及水生态安全、水资源保护的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和西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等优先研究领域,并提出结合“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和长期监测来保障工程生态安全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丹江口水质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水质变化情况在湖库生态安全的调查与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生态安全保障,以及湖库综合治理方案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将高锰酸钾指数,氨氮以及其它一些参数选作为主要的评价因子,并对丹江口水库近年来的水质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对影响水库水质的因素,包括水库的水量,上游来水,农业非点源污染等,以及它们与丹江口水库水质变化的联系也做了探索和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了改善丹江口水库水质的建议。总而言之,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近年来通过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等逐渐变好,同时也正在向更好的方向改善。丹江口水库水质变化主要与非点源污染相关,另外,水质监测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采用丹江口水库 1987~ 1996年间的水环境常规监测资料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了丹江口水库不同区域水环境要素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分析表明 :丹江口水库目前水质良好 ,大多数情况下能满足地面水一类水质标准要求 :库区不同断面水体水质要素及污染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 6个主导因子表达。同一主导因子不同断面标识因子的差异反映了库区不同区域水质分布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环境过程 ;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因素是上游随降水产生的面源污染、库周点源排放、水体自净以及气候因素 ,不同断面水质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丹江口水库水质要素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丹江口水库1987-1996年间的水环境常规监测资料,应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了丹江口水库不同区域水环境要素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分析表明:丹江口水库目前水质良好,大多数情况下能满足地面水一类水质标准要求:库区不同断面水体水质要素及污染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6个主导因子表达。同一主导因子不同断面标识因子的差异反遇了库区不同区域水质分布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环境过程;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因素是上游随降水产生的面源污染、库周点源排放、水体自净以及气候因素,不同断面水质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物种对长江流域水生态进行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生态评价。在长江上游支流、中下游干流及沿江湖泊上选取36个代表性样点进行生态考察和底栖动物采样、鉴定和分析。采用Hilsenhoff生物指数和水化学分析对样点水质进行评价,对比分析了各样点底栖动物的结构组成及多样性。上游支流大部分样点水质清洁;中游干流及沿江湖泊水质受到轻度到中度污染;下游干流水质污染加重。底栖动物多样性在上游支流中最高,中游湖泊较高,干流中下游较低。总结得出了4种河床演变条件下的底栖动物群谱。上游支流河床稳定的河流底栖动物密度较大,物种丰富,多样性高;侵蚀下切的河流底栖动物密度、物种数和多样性较低;淤积抬升的河流底栖动物密度、物种数和多样性更低一些;河势散乱且河床运动剧烈的支流物种丰度和密度均很低甚至为零,生态条件差。  相似文献   

8.
采用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生态评价。在长江上游支流、中下游干流及沿江湖泊上选取36个代表性样点进行生态考察和底栖动物采样、鉴定和分析。采用Hilsenhoff生物指数和水化学分析对样点水质进行评价,对比分析了各样点底栖动物的结构组成及多样性。上游支流大部分样点水质清洁;中游干流及沿江湖泊水质受到轻度到中度污染;下游干流水质污染加重。底栖动物多样性在上游支流中最高,中游湖泊较高,干流中下游较低。总结得出了4种河床演变条件下的底栖动物群谱。上游支流河床稳定的河流底栖动物密度较大,物种丰富,多样性高;侵蚀下切的河流底栖动物密度、物种数和多样性较低;淤积抬升的河流底栖动物密度、物种数和多样性更低一些;河势散乱且河床运动剧烈的支流物种丰度和密度均很低甚至为零,生态条件差。  相似文献   

9.
黄浦江上游地区水环境质量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反映黄浦江上游地区水质情况,在黄浦江上游地区共选取包括黄浦江干流及上游主要来水水系的7个监测站点的15年监测数据,作为本次黄漓江上游地区水质状况演变分析的主要依据。黄漓江上游水源地处东部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水源地内河道密布、纵横交错,水系结构极为复杂,水源承接上游江苏、浙江来水,其水源保护具有鲜明的区位特殊性和区域综合性。长三角地区河流有机污染严重,普遍出现水体黑臭现象,尤其是近10年来,这一问题日趋突出,许多中小河流的水体溶解氧几乎为零。出现季节性的或终年的水体黑臭。如果不能保证上游江浙来水水质,即使能有效控制水源地点源、非点源污染,而水源水质也很难保证。因此.除了加强对黄浦江上游点源、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力度,江浙来水亦将成为决定水源水质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覆盖变化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长江流域水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之一。水土流失将泥沙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残留的农药、化肥及动植物残体带入水体,使水体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含量增加,水质污染加重,这是造成长江干流汛期水质变差的主要原因。虽然针对长江流域的研究很多,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流域水质的非点源污染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分析当前长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和3S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长江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信息系统,并结合3S技术勾画出该系统的框架。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对维持流域生态平衡,采取合理的土地管理方式,保护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别是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水库蓄水对香溪河水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监测论证三峡建库后形成香溪河回水库湾水环境条件改变特征,评价表明水质由轻污染至重污染趋势发展。确定库湾周边的工业、生活污染点源、磷矿面源是构成水污染的主要负荷。指出溶解氧沿河道下游沿程逐渐减小,复氧系数降低,是引起水质恶化,破坏库湾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磷浓度过高将引起三峡水库局部水域富营养化,预测了总磷浓度沿程变化趋势。针对已发生和潜在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加强流域非点源污染的管理、实施总量控制、建立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立项建设污染治理工程、开展河湖水域接触氧化直接净化技术的科研究和实践、制定《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法》地方法规、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项防治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湘江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根据1981~2000年湘江的水质监测数据,选用危害较大的10项污染指标,采用均值指数法对近20年来湘江水质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湘江干流不同河段水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湘江总体水质在20世纪90年代呈恶化趋势,致使污染加剧的主要因子是总大肠菌群、总磷、石油类和总汞;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近年来生活废水污染日益突出,工业污染中重金属污染明显;在干流不同河段中,株洲、湘潭和长沙河段污染最为严重;估计未来湘江的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还会加剧。因此,为确保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湘江污染治理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应将湘江流域城市生态水源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3.
从丹江口库区的自然、气候概况、水量状况、水环境现状、水土流失等方面对丹江V口水库进行了分析。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工业、农业污染严重,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等大量排放,造成丹江口水库水质呈现中一富营养,并向富营养转化的趋势。要改善水库的水质现状,对工业污染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对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城镇生活污染,进行城市生态建设;对养殖污水排放,制定合理的养殖计划,实施生态养殖;对农业污染,在库区要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环境保护的建设,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全面改善生态与环境,全面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  相似文献   

14.
赤水河流域位于川、滇、黔3省接壤地带,流域面积 18 932 km2,流经贵州、云南、四川的13个县市。目前,赤水河流域依然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水质最好的一级支流。促进流域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地区在进行流域管理的难题。通过研究发现,赤水河流域上、中、下游具有显著的产业特点。上游主要以煤电行业为主,污染大,过度垦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中游以优质白酒为主导的轻工产业为主,但政府发展规划上却突出了重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下游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开展了初步规模的自然生态旅游,但在产业发展上受到上、中游地区的严重影响和限制。因此,流域的产业发展对整个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很大,而现行的流域管理却忽视了产业布局的整体考虑。通过赤水河流域环境问题和产业发展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通过综合流域管理的思想,提出建立全流域统一的环境保护机制的策略,把流域的环境特点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促进流域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全面研究三峡水库蓄水之前至175 m蓄水运行期库区水质变化趋势和因蓄水导致水文条件变化后悬浮物、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主要污染因子变化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对2000~2015年三峡水库水体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三峡水库干流水质较好,其受水期及水库蓄水调度影响明显但逐渐减弱。受蓄水导致的水流条件变化、上游来水、支流汇入及沿程点面源污染等因素影响,干流沿程各断面水质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除清溪场和沱口断面外,从库尾到库首水质评价结果优于Ⅲ类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受蓄水影响,御临河、小江、大宁河及香溪河河口断面水质均呈下降趋势。三峡水库上游来水悬浮物含量变化与水期存在较好相关性,但自2013年开始上游来水各水期悬浮物含量均下降,悬浮物通量较2013年之前平均降低约80%。水库库中、库首断面近年来悬浮物含量在丰水期和平水期下降,其后逐渐趋于稳定,枯水期变化不明显。蓄水后主要支流河口悬浮物含量大部分时段低于库区干流同期,上游支流河口断面悬浮物含量受水期影响较库区中下游支流河口明显。干支流各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在各水期变化趋势各异,上游断面丰水期变化较下游断面明显;随着蓄水进程,各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在平水期和枯水期之间、断面间差异越来越小。悬浮物含量与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在较长时间范围,不能通过拟合等手段将水样一种状态的测定结果推出样品另一种状态近似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6.
苍南县流域水环境评价及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浙江苍南县江南河网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安全已经成为发展当地经济和保障人民生活的首要问题。根据浙江苍南县环境监测中心1996到2001年对全县平原河道13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和基础资料,应用单项指标达标率评价方法对苍南县地表河网水质进行了现状和发展趋势评价。结果表明:横阳支江水系的主要监测断面类别为Ⅱ、Ⅲ类,基本能够保证生活饮用水质量。萧江塘河水系和江南河网、甘宋溪水质类别均为劣V类,由于工业污水直接排放,江南河网地区水质污染尤为严重。最后根据河道水质污染特征和存在问题,从流域水资源保护体制、水环境规划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快速变化对水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定量分析土地利用与水环境污染的关系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利用3S技术,通过SWAT模型对1983年与2012年昌江流域的水量和水质模拟,分析了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结合氨氮、总磷模拟数据,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下该流域的水环境污染负荷。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及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耕地则呈减小趋势。林地占比最大,为70%左右,其次为水田。水田为水环境非点源负荷贡献的第一大来源,且其占流域略多于20%的面积,贡献了该区域总磷总量的53.48%~57.01%和氨氮总量的51.86%~56.57%;农业耕作以25%的地类面积,贡献了60%~65%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旱地的单位面积贡献污染负荷高于林地及城镇及建设用地,表明农业非点源污染是该区域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交叉路口,水环境日趋恶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跨行政区水污染问题为资源环境有效配置、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上下游地方政府及人民之间矛盾解决及社会稳定等问题提出了严峻挑战。以江苏浙江边界水污染治理为例,结合国外跨行政区水资源管理经验,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研究发现,当前中国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间的矛盾。解决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较为可行的方案是:保持以条块结合的政府层级结构基础上的管理体制,通过机构、机制、法规等综合性改革来协调当前管理体制中流域及区域中不同部门、不同层级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赤水河流域产业状况与综合流域管理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赤水河流域位于川、滇、黔3省接壤地带,流域面积 18 932 km2,流经贵州、云南、四川的13个县市。目前,赤水河流域依然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水质最好的一级支流。促进流域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地区在进行流域管理的难题。通过研究发现,赤水河流域上、中、下游具有显著的产业特点。上游主要以煤电行业为主,污染大,过度垦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中游以优质白酒为主导的轻工产业为主,但政府发展规划上却突出了重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下游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开展了初步规模的自然生态旅游,但在产业发展上受到上、中游地区的严重影响和限制。因此,流域的产业发展对整个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很大,而现行的流域管理却忽视了产业布局的整体考虑。通过赤水河流域环境问题和产业发展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通过综合流域管理的思想,提出建立全流域统一的环境保护机制的策略,把流域的环境特点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促进流域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