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庭建  舒兰 《四川环境》2002,21(1):46-48
本文通过对怀化市鹤城区常规酸雨监测数据分析,针对怀化市区特有的山区地形特征,初步得出怀化市区酸雨时空分布特征,酸雨形成原因是降水酸度,酸雨率季节性变化规律,并对此提出一些减少山区环境酸雨污染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方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等3方面的内容。研究表明: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pH〈5的区域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pH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春季夏季降水pH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因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以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大气中O3污染水平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夏季成都市区大气中O3的监测结果,对大气中O3的浓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并与2001年夏季成都市区的监测结果比较,分析臭氧污染水平的变化。结合同期NO2、VOCs监测结果,研究O3与两种前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成都市区O3浓度呈上升趋势;O3浓度与NO2浓度变化趋势相反,表现为消耗NO2型光化学污染。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我国酸雨污染区域和污染程度,核查我国酸雨污染的主要污染组分和特征,为更好地控制酸雨污染提供依据,安徽省17个省辖市分别于2002年、2004~2005年参加了为期3年的酸雨普查工作。安徽省酸雨频率分布与变化普查期间,安徽省出现酸雨的城市在10个左右,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及江淮之间中、东部,淮河以北及江淮之间西部基本无酸雨。全省酸雨频率大于5%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的中、南部区域,主要包括合肥、蚌埠、滁州、宣城、铜陵、池州、黄山等市,面积约5.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安徽省酸雨频率大…  相似文献   

5.
余连英 《四川环境》2007,26(5):35-36,56
本文对2006年泸州市的酸雨污染状况,以及降水中阴、阳离子成分进行了分析,为确定泸州市酸雨污染原因和酸雨类型提供了依据,并对降低酸雨污染提出了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区酸雨变化及降雨化学组成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依据成都市1995~2003年城区酸雨监测统计资料,本文对成都市城区酸雨的变化特征、离子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区降水酸度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酸雨频变化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1999年和2000年酸雨年均酸度及频率情况都较好,之后出现反弹;降水中离子含量高,雨水污染严重;降水中CSO2-的比值正在逐步缩小,酸雨状况转变为硫/CNO-34酸型和硝酸型并重的局面,大气污染物中NOx的贡献率正在升高。灰色关联分析表明:降水pH值与雨水中碱性阳离子的关联序为NH+4>Ca2+>Mg2+>K+>Na+;降水pH′值与雨水中酸性阴离子的关联序为Cl->F->SO2-3。4>NO-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我站从1982年8月到83年底对泸州市区的降雨酸度进行了监测,发现pH值多数在4—5之间,最低值达到3.2;城区内有些房屋、桥梁以及露天电器等亦有被酸雨腐蚀的现象。为进一步摸清我市的酸雨污染情况,我站于84年全年在全市范围内(含泸县、纳溪、合江)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酸雨普查工作。  相似文献   

8.
依据山东省多年来的降水观测资料,评价了酸雨污染现状,研究了酸雨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对主要酸雨前体物的排放强度与降水酸度的关系,土壤酸碱性与降水酸度的关系,以及气象条件对酸雨影响的分析,探讨了山东省酸雨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湛江市区酸雨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降水监测资料,分析了湛江市区酸雨的主要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防治酸雨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00年3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与日本酸雨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了酸雨污染防治宣传教育研讨会。“九五”以来 ,我国已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列为国家污染防治重点。研讨会上专家们谈到 ,与大气和水质的污染及控制相比 ,公众对酸雨污染危害和控制的知识了解得比较少 ,此次会议的召开正是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中日酸雨污染防治宣教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宜宾市城市酸雨污染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宜宾市城市的地形、气候、气象特点、大气污染状况、降水质量状况以及酸雨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宜宾市城市酸雨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鹰潭市酸雨污染现状、趋势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1-2010年降水监测数据,全面系统地研究分析鹰潭市酸雨污染现状、变化规律,并从环境空气质量、区域污染物输送、气象因素和土壤性质等方面探讨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得出区域输送是鹰潭市酸雨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酸雨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从酸雨成因入手,根据全省降水监测数据等资料,对四川省酸雨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省酸雨法污染面积广、频率高;酸度强,近五年,酸雨频率有下降趋势,但降水酸度无明显减弱,酸雨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降水组份中,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比值逐年下降,说明大气污染特征已由煤烟型转为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  相似文献   

14.
绵阳市大气降水pH值时空分布及酸雨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菁  黄建  文燕  李谦 《四川环境》2002,21(2):72-75
通过对绵阳市9个测点1998-1999年大气降水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历史数据,对大气降水pH值的时空分布及酸雨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绵阳市大气降水酸化严重,除主要受本地区大气污染影响外,还受大气中、长距离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detrimental impacts of acid rain have become widely publicized, but effective and equitable methods to mitigate the acid rain problem remain to be fou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conflicts involved in allocation of the total emission loads to be reduced to respective pollution sources of acid rain, and proposes a game-theory approach to the resolution of the conflict. With an example abstracted from a hypothetical case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Canada, a systematic analysis is performed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examined to asses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张继娟  魏世强 《四川环境》2006,25(3):104-108,112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迅速增加,给中国城市带来了很多空气污染问题。20世纪70年代期间,煤烟型污染排放成为中国工业城市的特点;80年代,许多南方城市遭受严重的酸雨危害;近年来,汽车尾气排放的NOx、CO及随后形成的光化学烟雾,使得许多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城市空气污染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的发展。为控制空气污染和保护大气环境质量,我国政府已经实施了许多规划。本文概述了当前中国城市特别是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描述一些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物包括总悬浮颗粒、PM10、PM2.5、SO2、酸雨、NOx/NO2的特点。尽管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但目前我国城市的空气质量依然不容乐观,文中还讨论了未来城市空气污染控制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acid rain is perhaps one of the main environmental and political issues facing the peoples of the industrialized nations, and their neighbours today. There is no doubt about the damage which acid rain has caused, but what remains unclear are the precise causes of acid rain and the most efficacious means of reducing its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mpacts. We have presented a balanced look at the differing points of view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in acid rain research with respect to atmospheric processes, environmental effects, measurement procedures, and the legal and political issues surrounding acid rain. This review indicates that the atmospheric processes creating and transporting acid rain are not well enough understood to enable its reduction with any guarantee of success. This conclusion is based on the confusing or conflicting evidence presented by recent scientific studies. It appears that more research must be undertaken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of acid rain before final recommendations may be made for its solution.Mr Eney is a lecturer and Dr. Petzold is Professor of Climatology in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They have recently completed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cid rain over the Washington, D.C. metropolitan area of U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