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本文将武当断块及邻区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了公元前159年以来中强地震的时、空、强活动图象特征。试图探讨中强地震活动以及主震发生前小震分布与武当断块构造及其区域孕震系统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并对断块周缘的中强地震发展形势作了一些初步讨论。资料来源,主要根据《中国地震目录》(1977年)、《湖北省地震目录及地震台网观测报告》(1984年)、《河南省地震历史资料》(1980年)、《四川地震目录》(1975年)、《陕西安康地区地震目录》(1979年)、《陕西商洛地区地震目录》(1980年)和部分县  相似文献   

2.
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构造应力累积是引发青藏高原地震的动力机制,但地震是开放系统的产物,通过对青藏高原强震发震时间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白赤交角变化周期、高原冰川消融时间呼应关系的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近期的强震活动幕和特大地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强震的发震时间大多处于太阳黑子数量由峰值到谷值的转化阶段和白赤交角由极大值至极小值的相位时段;冰川消融对地壳表层负载平衡的破坏作用导致青藏高原最近5次8.0级以上强震中除1950年察隅地震之外其余的4次特大地震均发生于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的冰雪冻融过渡时期。结合青藏高原地震的天文背景、地文因素及地震的空间位置迁移规律,预测2025-2032年青藏高原巴颜喀喇断块可能迎来一次地震活动丛集期,2025年前后在该次级断块偏西区域可能发生8.0级左右的特大地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含泥岩夹层盐岩储气库的抗震稳定性,利用有限差分法软件FLAC3D,建立了深部盐岩储气库数值模型,研究了地震作用下含泥岩夹层盐岩储气库的动态响应,包括储气库围岩的应力状态变化,地震动幅值,变形特性和稳定性等。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泥岩夹层及其附近盐岩中等效应力明显大于相邻部位,此处为抗震薄弱部位;储气库围岩地震动幅值较大,但向内空变形很小,呈现“整体运动”的特点;流变性盐岩塑性区变化不大,弹塑性泥岩夹层塑性区随地震加速度幅值增大而扩展;较高工作内压和围岩的联合约束作用,使地震作用下含泥岩夹层盐岩储气库可保持其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地震工程中地震反应分析一般都假设研究目标与外部介质接触面各个点上地震动参数是完全一致的,即单点输入。但地震波能量、振幅等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衰减和散射现象,故边坡与外部介质接触面不同输入点上的运动不完全一致,在大尺度范围内考虑单点输入的情况与实际有一定的偏差,故需要进行多点输入方面的研究工作。以二维土质边坡模型为例,分别进行单点输入和多点输入,考虑其土层地震反应、塑性区分布、安全系数等特征,分析比较其异同,从而更好的为边坡抗震设计提供借鉴。结果表明,在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面,对同一监测点,多点输入下的加速度输出峰值、速度输出峰值均大于单点输入下的峰值,峰值出现的时间也早于单点;在塑性分布区方面,多点效应表现为发生了更明显的拉剪破坏现象;在安全系数方面,每一时刻多点输入下的安全系数均小于单点输入下的安全系数,相差约7%。综上所述,在大尺度范围内,考虑多点输入比单点输入更为合理和符合实际情况,故在抗震设计时应该考虑多点输入。  相似文献   

5.
<正> 由江苏省力学学会、江苏省地震学会联合召开的关于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学术动态的报告会于1984年9月18日至21日在南京华东水利学院举行。会议邀请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胡聿贤研究员和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室主任张雪亮副研究员介绍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的盛况和学术动态情况。胡聿贤主讲了“地震危险性与地面运动”和“结构动力试验与理  相似文献   

6.
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土-基础-结构相互作用体系不可避免地发生基础与地基接触面分离的非线性行为.已有研究表明这种基础提离摇摆行为有利于结构抗震,利用地基与基础接触面处的非线性及地基土的塑性变形等消耗大部分地震能量,使原本在上部结构形成的塑性铰转移到地基土,减小上部结构的塑性变形并防止其倒塌,从而确保上部结构的安全.首先介绍经典的考虑基础提离摇摆的结构地震响应计算模型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结构类型角度分别介绍结构提离摇摆响应的研究,并将得到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建议加强大震下结构提离摇摆非线性行为精细化计算方法、结构摇摆响应谱以及相应的大比例结构模型试验验证等关键环节的研究,以更准确地确定摇摆结构地震响应规律,并将其推广应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7.
<正> 本文以“地震串”法、模糊聚类分析法及地震活动波法为基础,研究了某些地区中长期强震预报问题,编制了计算机应用程序,形成了进行地震中长期预报的一种软件系统。本文给出了华北地区中长期强震预报的一个实例,作为该方法的检验。  相似文献   

8.
谢振乾 《灾害学》2011,26(3):18-21,60
依据拉伸型渭河盆地块体周边断裂活动特征和块体运动特征,建立了盆地地震孕育发生的构造模型,旨在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机制,为研究类似盆地地震孕育、发生及其分布规律和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等各项防震减灾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大开地铁车站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中柱层间位移角为评价指标,在弹性土体与弹性结构接触、弹塑性土体与弹性结构接触、弹塑性土体与弹塑性结构接触三种工况下分别计算接触面为绑定、接触面摩擦系数为0.2和0.4时的结构地震反应,同时考虑结构-土体的相对模量对接触特性的影响。提取峰值加速度时刻、峰值位移时刻和峰值速度时刻中结构变形程度最大的时刻,将接触面为摩擦设置时的中柱层间位移角与绑定连接条件下的层间位移角数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材料力学特性不同时,接触特性对结构反应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改变结构的埋深,研究不同围岩约束能力下接触特性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浅埋时接触特性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程度较大,深埋时影响程度较小,且对于浅埋结构,峰值加速度时刻为结构地震反应最大时刻,对于深埋结构,峰值位移时刻为结构地震反应最大时刻。  相似文献   

10.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在我国接连发生了一些地震谣传、误传事件,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被人们用语言、文字来传播扩散以致引起地震谣传、误传事件的地震谣言,其基本内容大致含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地震将要发生的所谓“消息”、“预报”,这部分内容是引起这类事件的主要成份,是通过非政府机关或地震部门正规途径传播的。它与地震预报意见类似,也包含三要素,以短临时间尺度或有明确日期以及高震级为特征,在“预报”地区内造成紧张气氛,给人以紧迫感。二是关于地震震害的所谓“预测”,以夸大或捏造震害和次生灾害为特点,在传播过程中会层层加码,变得离奇荒唐,以形成恐惧感。三是关  相似文献   

11.
笔者对茅东断裂带构造岩和断层泥进行了显微构造、力学实验研究和差热分析.由显微变形、构造岩类型及方解石脉穿插、位移等微观现象显示茅东断裂带具有多期的挤压剪切运动方式,其中"切砾"现象、石英塑性变形等反映茅东断裂具有快速粘滑兼有旋转的滑动方式,它与溧阳地震的成因机制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正> 一、现代地壳运动的定义及在本区的表现笔者认为,现代地壳构造运动是指在地球各种内部营力的综合作用下,1万年(全新世)以来地壳内所发生的构造运动和变形。 1)从地球有生命活动的历史看,1万年以来的全新世仅占整个显生宙(约6亿年)的0.000017左右,在这短暂时段里,人类经历了对地球从认识到改造的过程,在世界各地皆可找到这一时期与地球前期历史的明显界线,故可将全新世作为地球历史的现代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中强地震构造标志研究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研究,它对认识地震成因、进行地震预报和开展工程地震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和大量资料分析,我们认为下扬子及部分邻区中强地震构造标志主要有以下5点,即新构造差异带、断陷陡深带、活动断裂带、构造分水岭和地貌断阶带。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沿淮河干流展布的淮河构造变形带的断裂构造特征 ,分析了该构造变形带内中强地震与断层构造的关系 ,并结合淮河流域地球物理场资料的分析 ,提出了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  相似文献   

15.
以大华北地区 (2 9°~ 4 2°N ,10 9°~ 12 4°E) 1970年以来发生的 11次ML6 0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 ,从地震的空间分布入手 ,来研究强震的发生位置与活动断裂带的关系。结果表明 :(1)强震往往发生在地震带发生明显拐折或相互交汇的部位。 (2 )断裂带对于强震的位置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3)强震前 1~ 5年内主震所在地震带上b值普遍有高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38年的地震资料,利用地震活动参数值组合、b值空间分布、断裂带分段,结合历史地震及构造背景的综合分析方法,分析了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现今地震活动习性,判别出潜在的强震、中强震危险段落。研究结果表明: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存在着6个具有不同现今活动习性的分段落,其中,郯城—泗洪段断层面的现今活动习性处于高应力背景下的相对闭锁状态,是未来最有可能发生强震的段落;九江段于2005年发生了5.7级地震,积累多年的能量已经释放,闭锁状态已被打开,现处于震后震源断层面应力调整阶段,出现了低b值、高应力的状态,因此,短期内不可能再复发中强以上地震;潍坊—莒县段、定远段、合肥—庐江段、宿松段的现今活动则处于低应力水平状态,较短时期内复发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7.
小震震源机制P轴取向的预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Snoke的振幅比方法,利用江苏台网和山东台网记录到的数字化波形资料,计算了发生在江苏及其附近地区的33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由此计算了其相应的P轴取向。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凹陷地区M_L5.1地震发生前2个月内、长江口地区显著小震群发生之前2个月内,在震中所在区域的附近地区有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异常地震发生;盐城附近及其近海海域在本文研究的时段内未曾出现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地震,该区域也没有发生中强地震或显著小震群事件。由此说明震源P轴取向具有一定的短临前兆意义,但这种情况与大地震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并不完全相同。茅山断裂附近地区出现的2次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事件与该地区重力异常结果是一致的,说明2002年前后茅山断裂曾活动过。  相似文献   

18.
利用闽赣地区跨断层流动垂直形变测量资料 ,对该地区断层现今活动的动态过程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闽赣地区断层现今活动具有时空不均一性 :时间上具有准同步转折及阶段性特点 ,各阶段的活动速率和方式不同 ;空间上具有区域差异性 ,坑北—前梧断层活动速率最高 ,白竹湖断层活动速率最低。讨论了断层活动与地震的关系 ,认为 1984年以来 4次准同步转折均与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9.
较系统处理了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资料 ,对 1975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部分强震、中强震震前出现的跨断层形变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 ,着重研究了其中短期预报指标及区域特征。跨断层形变主要异常特征为 :(1)异常出现具有同步或准同步性 ;(2 )异常形态各异 ;有趋势异常、年畸变异常、突变异常 ;(3)异常相对变化幅度以水平变化量为大 ;(4 )异常出现时间、幅度与震中距有一定关系 ;(5)强震前异常多出现在震前半年以上 ;(6 )异常初期地面倾斜背向震中 ,地面倾向震中即预示着进入短临阶段。同时对中短期预报指标做了初步归纳。  相似文献   

20.
鹤岗煤矿开采诱发地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鹤岗煤矿开采诱发地震的生成环境、活动与破坏特征及震源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鹤岗矿震的孕育和发生受到人为采掘因素和区内构造应力场的双重作用。在特定的构造物理条件和地球动力学环境下,深部采矿使井下断裂构造从稳定状态逐渐活动或蠕动,致使局部活化。矿震具有震源浅、对地表破坏强的特点。震源机制表现出断层的运动方式有走滑断层,也有正断层和逆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