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让我们坐在赤裸的土地上哭泣捶胸跺足如丧考批为了先祖笔下曾有的参天古木为了往昔丰茂无边的水草让我们坐在城市的水泥路面哭泣纵使我们泪流似海也不会有一滴渗进城市坚硬的地表在这片留不住水的土地上不知人们将如何留下他匆匆的印痕让我们坐在龟裂的河床上哭泣为了永恒千年的芦沟晓月再也无法映着碧波对镜自怜为了母亲再也挤不出甘甜的乳水哺育两岸饥渴的人民让我们坐在赤裸的土地上哭泣让我们坐在每一株无法成活树木旁哭泣假若我的血液能让一裸树苗复活那么就请取走我的全部吧我的自然之母在你宽厚的原野上我只愿能化为一把苍凉的沃土…  相似文献   

2.
窗外,是一个小花园,它成了我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一处好景观。由于冬日无花无草,已很长时间没有注意它了。前几日,刚写完一篇稿子,抬眼间,猛然发现“花园”里的迎春花开了。那一簇簇、一串串,像节日里的礼花,蓬蓬勃勃地开放着。眼下,虽还有些春寒料峭,但那小小的迎春花,却不畏寒风,像一朵朵黄色的小喇叭,吹响了进军春天的第一声号角。 也许习惯了每天机械的工作,却忽视了春天的信息,而这串串迎春的花朵,让人惊喜,使人振奋。这应是早春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吧! 迎春花,虽没有玫瑰的芬芳,没有牡丹的雍容,但她从不自轻,而是在冬日悄悄积聚力量,在桃花还未吐蕊,梨花尚待闺中时,乘着早春的第一缕春风,  相似文献   

3.
近日,偶读一篇小文,说的是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住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对朋友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相似文献   

4.
我但我又作不不为忍得一心不个在来有这采良繁访知忙你有劳天累职的的时写刻诗来人采访你在你疲倦的笑脸上在你自信的言谈中你我们读总懂是了在你第的一职时责间与里使命出现在灾区的村庄里一哪哪解你你位里里放们们灾最有军消抢区危困同除救的险难志危伤大、,,险你员真嫂哪的们,是拉里房就抢好着就屋出修样我有,现道的分的你在路发手们哪救说的里灾:身物影资…果”没有亲人解放军、就没有我们灾民的今天们个放休在军息地同一震志下中,受吧你伤,们的你几老们天大来几爹喝夜捧杯不着水一合”碗眼水激动地说要能怀担用把疑心真灾自自诚区己己,…  相似文献   

5.
高峰 《防灾博览》2013,(4):75-77
你是否曾被城市中的广告灯、霓虹灯、探照灯刺痛双眼?你是否在城市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大理石的反射光线下头晕目眩?你是否在长期使用电脑后眼睛干涩难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光源的不断增加,"光污染"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近年来已潜入我们的生活,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据某媒体报道,香港东方之珠附近光污染超标1200倍;还有媒体在2013年4月报道了一名2岁半男孩玩1年平板电脑致近视500度的新闻,引发了民众对光污染问题的关注。这些光污染不但让人眼晕,  相似文献   

6.
秋雨     
早晨,淅淅沥沥的雨丝把空气洗得很干净。走在上班的路上,打着一把蓝白相问的雨伞,着一件中式白色上衣,穿一条草绿色绣花裙,一双白色的皮鞋,这场秋雨把我的心情也洗得很快乐。 听着雨点落在伞上的声音,是有节奏的、滴嗒滴嗒的很好听…… 雨天,总会带给我一种心情。独自行走在雨幕中,想着心事,想着你想念的亲人或朋友,默默地在心里和自己对着话,那份感觉是别样的。有位作家说“文章就是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而我的心得是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我的心是自然的一部分。 雨下的不是很大。在路上,我尽量躲避着积水和泥泞。  相似文献   

7.
英国是一个具有历史积淀的国家,繁华或者优雅都无法概括出他的魅力,这种美丽不同于美国,人文的积累是日不落帝国最大的魅力,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散发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让我一心向往!对于冬季出游英国朋友们很是不解,英国冬天下午3点之后天色开始黯淡,4点半后就天黑黑了。但我认为比起夏日,冬日的阳光会让你更加慵懒放松。冬天去英国,可以感受到夏天所没有的那份情趣和惬意,风景冷艳迷人,城市热闹欢庆!  相似文献   

8.
正当时间的脚步进入酷热夏季,我们在等待着雨水带来一丝丝清凉的同时,又担心遭受暴雨的侵扰。这些年,暴雨的出现,让我们看到太多的"伤痕"——平地积水、河道漫溢、农田毁坏、房屋倒塌、道路中断等,部分山体泥土松软造成突发性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城市、乡村变泽国……  相似文献   

9.
又闻鸟声     
我居住在小城一隅,推开后窗,就能见到连绵的山。每天清晨或者黄昏,我总喜欢到山上走走,听听户外的松涛,看看山中的美景。只是,在逐渐成为习惯的山林漫步中,我总是觉得好像缺少了一些什么。直到有一天清晨,我终于再次听到了久违的鸟声。鸟声让寂静的山林更加清幽,也使我心中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激动。呵,鸟声,多年来我  相似文献   

10.
正虽然已是秋天了,天气依然闷热得很。放学回到家,已经是满头大汗了。我将书包往椅子上一放便去冲凉了。等我洗好澡出来,看到外婆在我的书包里找什么东西。"外婆,你在找什么?""放碗和调羹的饭袋。"外婆一边找一边回答。"怎么没有啊?你放哪里去了?""今天学校里有防空防灾的演习,我用过了。因为浸了水,我就把它放到  相似文献   

11.
7.末日之城 在死神降临的那个悲惨时刻之前,冥冥上苍已把劫数的信息传递给了这方土地上所有的生灵,然而,自诩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没有逃生的迹象.直到上苍发出最后的“警告”——地光和地声,很多人还没有被惊醒.上苍无语,注视着分分秒秒走向死亡的万物之灵. 死一般沉寂的黑夜笼罩着整个城市.  相似文献   

12.
梁波 《防灾博览》2016,(3):56-63
正生态城市和绿色经济是我国每个城市和地区都在提倡的一种发展战略,生态城市是为了应对全球资源日益恶化的现状而提出的一种城市发展战略方针。然而伴随着风生水起的城镇化建设"悄然而至"的建筑垃圾与日俱增,其近年来的产存量之巨让人瞠舌,其粗放的"待遇"让人痛心疾首,其危害之巨之深将难以估量!目前,中国280多个城市已陷入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局。建筑垃圾之"患"已然成为各大城市发展之痛!而此"患"实为"资源错放"。建筑垃圾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进行建筑垃圾有效管理和  相似文献   

13.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或许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乡村里群星灿烂的夜空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原本是大自然的一种规律,也是芸芸众生正常生存的重要保障之一。然而,人造灯光已经让夜晚不再那么黑了。黑夜渐渐离我们远去,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凸现在我们眼前:能源的浪费导致温室气体增多,天文观测难度增加,人们在白夜中不能安眠,夜行动物无处藏身。100多年前,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为人类点燃了光明的希望。但是,这种人造灯光在给  相似文献   

14.
正学习俄语多年,一直想去俄罗斯看一看。莫斯科的朋友建议说一定要夏天去,因为夏天的莫斯科是最美的,舒适的阳光和温度,完全不见冬日刺骨的冰冷,也不会干热得让人苦不堪言。恰逢公司派我去莫斯科出差,使我终于有幸去见一见在书中读了无数遍的城市和风景。初见白桦树飞机降落已是傍晚时分,机场在  相似文献   

15.
<正>鳞次栉比的高楼,富丽堂皇的墙饰,焕然一新的居室……光鲜亮丽的城市化背后,是一轮又一轮的拆迁潮,由此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令每个城市人尴尬。如何妥善处理建筑垃圾,成为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居住者亟须重视的问题。"谁把装修垃圾堆在楼道,还让不让人出去了!"、"附近工地  相似文献   

16.
笼子里的鸟,你在说些什么,水晶一样清纯的眼睛,在心灵里闪现光芒。 你的翅膀,在人们设计的圈套里扑打,却不能飞翔。 鸟群们,飞遍了整座城市、乡村和整片林子;你在哪里——笼子里的鸟。 他们到处寻找,在一生的啼鸣里,不能自己。 生命的绿原干枯了。 聪慧的人们,听到了吗?那些流泪泣血的声讨与抗拒的鸟,因你多少贪欲与愚昧,而阻断了,多许美好的歌唱与向往。  相似文献   

17.
正设想一下,未来有一天某座城市突然动了起来。或许你首先想到的是:地震来了吗?西班牙一位建筑师告诉我们另外一种可能性:这座城市建造在轮子上,它正在向别处移动。西班牙的建筑设计师曼纽尔·多明格斯说:"你打算在一个地方住一辈子吗?其实很多人都喜欢一生多住几个地方。只是大多数人受搬家之累,所以选择屈居在一个区  相似文献   

18.
说起“纸弹”,你也许还不大明白、但要提到战场上的宣传单,就再清楚不过了,它可以感召那些真刀真枪交锋中不甘屈服的作战对手乖乖地举起双手,服从于对手的意志。可以说“纸弹”在历史战争中发挥着飞机、军舰和大炮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剑,直插对手的心脏,给对手以致命的一击。还是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吧。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盟军就把心理战视为一项事关战争全局的重要任务。为此,一个欧洲战场上惟一具有军  相似文献   

19.
寂寞的坚守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不停地切脉、测脉、观脉、析脉,可他们不是为人看病的医生,也很少有人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他们在寂寞的时光中肩负着比医生更为重大的责任——监测地球的“脉动”,保护人类的平安,他们的称谓是“地震工作者”。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缘结识了他们。 深秋的一天,我在湖南省地震局同志们的带领下奔赴株洲市茶陵地震台,开始了地震工作的体验。 汽车到了茶陵县城后拐入一条乡村机耕道,颠簸着向云阳山的一个山湾里驶去。刚开始,置于窗外的  相似文献   

20.
《民防苑》2003,(1)
十九世纪上叶,一艘中国的“巨龙”——“的星号”(The Tek Sing)满载着乘客和陶瓷器,劈波斩浪,向印尼方向航行。为躲避海盗,“的星号”突然改变航线时,不幸在中沙群岛附近触礁。由于清史没有记载,已经无法弄清船上遇难的1800多人的身份,但出生在旧金山、现定居德国的阿伦·贾克伯不久前在旧金山展出的陶瓷器,让人想起那些遇海难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