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西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广西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麻痹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广西近岸海域多处地区和多种生物含有麻痹性贝毒素;4~5月及7~11月为两个毒性值的年高峰期;GTX4、GTX5和GTX3毒素成分的检出率较高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海南岛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的污染状况,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海南岛近岸海域设立了5个采样点,采集了14种贝类共95份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PSP的毒性测定和毒素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海域贝类软组织中PSP含量普遍较低,最高检出毒力值为3.576 Mu/g,低于我国目前暂定的4 Mu/g警戒值,检出率为11.58%;贝类中PSP的检出率季节性变化显著,以冬季最高,达62.5%,夏末次之,为3.26%,春季和夏初均未检出PSP。另外,贝类中PSP毒素污染状况也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产于陵水、文昌海域的贝类中毒素检出率较高。主要染毒贝类为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细纹卵蛤(Pitar striata)、白织纹螺(Nassarius coronatu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和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经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分析染毒的贝样发现,贝类中含有11种PSP成分,分别为GTX4、GTX1、C1、C2、NEO、STX、dcGTX2、dcGTX3、GTX3、GTX2和dcSTX,其中,GTX1,GTX4,C1,C2检出率分别为90.9%,100%,81.8%和81.8%,为染毒贝类中的主要毒素成分。  相似文献   

3.
广东沿海麻痹性贝毒素的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自2001年和2002年10~11月间的广东省近岸海域15个地点的翡翠贻贝样品,用Oshima麻痹性贝类毒素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主要毒素成份分析。结果显示:高毒性毒素成分STX、GTX1检出率较低,而低毒性毒素成分C1、C2、GTX5及中等毒性毒素成分GTX3、GTX4检出率较高;各主要毒素成分在地区间存在一些差异;与2001年相比,2002年各主要毒素成分的检出率和检出的毒素含量值有所降低,消化腺在这方面变化尤其明显;不论消化腺或壳内全部软组织,其PSP毒性的平均值,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大亚湾、大鹏湾海域〉深圳湾、珠海海域和粤东海域〉粤西海域。  相似文献   

4.
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在粤中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染毒的贝类样品中共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10种成分,低毒性的C1和dcGTX2的检出率最高,均在90%以上。其次为C2,达80%。高毒力的STX检出率较低,未检出neoSTX和dcSTX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成分及染毒状况在粤中海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贝类种间差异。地域上,不同海域同一种贝类体中的毒素成分差异较大。在季节上,夏季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中的毒素含量最高。主要染毒贝类为牡蛎(Crassostrea spp.)、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其中,华贵栉孔扇贝在所检测的贝类中毒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2009年4月中旬在大连大窑湾海域采集了750只含麻痹性贝毒的紫贻贝吊养于大连棋盘磨附近海域,使其体内麻痹性贝毒在天然海域内自净。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紫贻贝软体部中麻痹性贝毒以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C1/C2和膝沟藻类毒素GTX2/3为主,其中后者占总毒素的65.08%,且降解速度较快;消化腺中毒素成分复杂,毒素含量高,是紫贻贝体内麻痹性贝毒的主要富集器官,在排出过程中毒素含量变化复杂;紫贻贝闭壳肌中毒素成分以新石房蛤毒素neo-STX为主,占总毒素含量的96.59%,其在试验过程中并没有明显降低趋势,反而波动上升,实验结束时其含量增加了34.75μgSTXeq/100 g;在性腺、鳃、外套膜中没有检测到任何形式的麻痹性贝毒成分。  相似文献   

6.
浙江近岸有害赤潮发生区麻痹性贝毒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自浙江舟山海域和浙江中南部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浙江舟山海域六横岛的西格织纹螺含有贝毒,其毒素含量为3.7 Mu/g,舟山海域有毒贝类检出率为3.1%。浙江中、南部海域南麂列岛的棒锥螺含有贝毒,其毒素含量<1.7 Mu/g,浙江中、南部海域有毒贝类检出率为9.1%。  相似文献   

7.
麻痹性贝类毒素GTX1/4和GTX2/3是我国近海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本研究以染毒紫贻贝为原料,贝肉均质后以0.18 mol/L甲酸溶液超声提取,提取液先用乙酸乙酯和氯仿洗涤,然后用大孔吸附树脂SP700净化,亲水型高效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麻痹性贝类毒素GTX1/4和GTX2/3组分,为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物质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大连地区近岸海域经济贝类的麻痹性贝毒采用小鼠生物法检测,结果表明:2007年4月至9月及2008年2月至8月贝类中的麻痹性贝毒超标情况较多,超标率较高的地点是长海财神岛、庄河黑岛.在染毒的贝类种类中,主要以虾夷扇贝为主,在杂色蛤和牡蛎中未检出麻痹性贝毒.通过ELISA的方法研究了虾夷...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广东大鹏澳海域产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藻类的分布状况和贝类染毒情况,于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广东大鹏澳海域的牡蛎养殖区、牡蛎养殖外区及湾口海域逐月采集水样以及牡蛎样品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鹏澳海域的牡蛎养殖外区和湾口存在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is),链状亚历山大藻(A. catenella)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三种PSP产毒藻,但密度较低,时间分布不连续,牡蛎养殖区未发现产PSP毒素藻类。在季节分布上,产毒藻呈现冬季检出率低,春秋季高的特点。在大鹏澳牡蛎样品中共检测出8种PSP成分,分别是GTX1、GTX4、GTX5、dcGTX2、dcGTX3、NEO、C1和C2,贝类中PSP的检出率冬季最高,达66.7%,秋季、夏季次之,春季最低。PSP产毒藻和贝类染毒在时间上不完全同步,贝类染毒率最高的时间晚于PSP产毒藻最高密度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10.
在浙南海域共采集了10种贝类40份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麻痹性贝毒,共检出5份样品含有麻痹性贝毒.染毒样品检出的麻痹性贝毒毒力值范围为22.3~70.0 μgSTXeq/100 g软组织,均低于我国目前暂定的80μgSTXeq/100 g的安全警戒值.5个样品中共检测出7种麻痹性贝毒成分,其中以C2,GTX5和...  相似文献   

11.
HPLC分析检测我国沿海双壳贝类体内赤潮毒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使用HPLC方法分析了2001年8~10月间采集的我国沿海双壳贝类体中的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ShellfishPoisoning,DSP)。共分析了肌肉样品64个,消化腺样品11个,其中渤海18个肌肉样品中检出DSP的7个,南海和东海DSP未检出,消化腺检出DSP的有6个,含量最高的是菊花岛菲律宾蛤仔消化腺7.12×10-6(湿重)。并首次报道分析我国沿海双壳贝类体内记忆缺失性贝毒(AmnesicShellfishPoisoning,ASP)HPLC分析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12.
南海近岸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通过对近年来南海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广西主要的染毒海域是涠洲赤控区、铁山港及防城港等地,海南主要的染毒海域是陵水赤控区、海口、莺歌海、三亚及洋浦等地,广东主要的染毒海域是大鹏湾赤控区、大亚湾及北津港等地;广西的涠洲赤控区、海南的陵水赤控区及广东的大鹏湾赤控区DSP毒素含量值较高;在染毒的贝类种类方面,广西和海南比较有普遍性,广东主要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主.  相似文献   

13.
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HPLC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Oshima建立的高效液相色普法(HPLC)对广东大亚湾不同时期的华贵栉孔扇贝(Chalmys nobilis)和悲翠贻贝(Perrna 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贝类消化腺所含的PSP成分基本相同,主要成分为低毒力的N-磺酸氨基甲酰类毒素GTX5、C1和C2及高毒力的氨基甲酸脂类毒素GTX1-4,而格neoSTX不足总量的5%,与扇贝相比,  相似文献   

14.
Ames试验对海产贝类遗传毒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mes试验结合小白鼠生物学试验对贝类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的提取物进行了遗传毒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份贝类样品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遗传毒物的污染,7份贝类样品受到腹泻性贝毒污染。同时本文也从实践上证明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开展Ames试验对贝类遗传毒性检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推荐的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经济贝类于2003年5月.10月进行每月1次的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均未检测出PSP;DSP于7、8、10月在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体内检出,其中10月检出DSP含量为10Mu/100g,超标。  相似文献   

16.
大亚湾和大鹏湾麻痹性贝类毒素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于1997~1999年在大亚湾和大鹏湾的主要贝类养殖区设立了四个采样点,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对象逐月采样,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推荐的生物测定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测定。结果显示,1999年1月~1999年6月大亚湾东山海域的扇贝消化腺毒素含量为1263~105Mu/g,剔除消化腺后的软组织毒素含量为13.4至低于1.7Mu/g,消化腺和其他软组织毒素含量的加权平均值为7.7~117Mu/g,高  相似文献   

17.
长江以北沿海经济贝类中的麻痹性贝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应用小白鼠检测方法,对我国长江以北沿岸的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毒检测。采样时间 1997年9月23日 ̄12月8日。从鸭绿江口到长江口共调查20个站位,检测经济贝类14种,样品38份,其中只有1份样品检测出麻痹性贝毒(6.4Mn/g),其余样品均为未检出。  相似文献   

18.
赤潮甲藻毒素麻痹性贝毒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赤潮甲藻毒素麻痹性贝毒的生物合成过程及毒素结构的化学转换和生物转换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利用放射性标记物质喂养产毒甲藻Gonyaulax tamarensis的研究实验,提出了该甲藻是通过一个乙酸单元或者它的衍生物与精氨酸或其等价物在α碳上的胺基的克莱森聚合(CLAISEN),随后失去羰基碳,并在相邻的羰基碳上形成咪唑环而合成麻痹性贝毒的理论过程。还介绍了N-磺酰基耦联的麻痹性毒素被弱酸和生物系统中的N-磺酰酶水解时结构转换方面的研究进展。也介绍了我国的研究进展和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贝类产品检测实验室严重缺乏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现状,保证小鼠生物法及酶联免疫法等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和可比,本研究制备出腹泻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将腹泻性贝类毒素阳性的新鲜贝类去壳后取中肠腺,匀浆,冷冻干燥等步骤制备冻干粉,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该样品均匀,稳定,满足标准样品的要求,以多家实验室定值的方式对标准样品进行定值,定值结果采用标准值±扩展不确定度的方式表示:即(8.83±0.60)×10-6(k=2)。该标准样品可用于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过程的方法验证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