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了排污总量监测过程中关于最低检出限、一类污染物的采样点位、监测频次、超标污染物等方面与污染源监督监测的区别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排污总量监测过程中关于最低检出限、一类污染物的采样点位、监测频次、超标污染物等方面与污染源监督监测的区别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美国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载体的废水污染源自行监测制度;自行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点位、监测频次、采样方法等,依据排污许可证中关于污染物及其排放限值的规定而设计;自行监测数据用于污染源监督检查和制定国家排放限值。对于我国企业自行监测,提出了进一步明确自行监测的主体地位与自行监测数据的法律地位、分行业制定自行监测指南、建立污染源监测数据信息综合平台、加强与企业自行监测相关内容的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生产周期较长的污染源,确定加密监测的采样频次,应结合污染源废水产生工段的生产周期和废水排污周期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用量少监测量,以测量最有代表水样。  相似文献   

5.
从明确监测责任主体,制定监测方案、确定监测内容,做好自行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对化工园区如何开展自行监测进行了探讨。提出,应以化工园区为责任主体,以全要素、全指标、全过程为原则制定监测方案,明确各环境要素的监测点位、监测污染物指标以及监测频次,参照《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的要求做好自行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6.
工业废水的监测质量不仅取决于实验室的分析质量,还取决于现场的监测质量,而且现场的监测质量往往在监测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县级站从事工业废水现场监测的人员较少,大部分被测企业管理水平比较差,排污系统比较混乱,环境意识淡薄,致使监测任务较重.监测人员应坚持原则,忠于职守,采用灵活多样的采样方法和监测频次,力求准确地监测和计算废水排放量,提高现场综合分析判断能力,验证监测结果,以确保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固定污染源监测体系在管理制度、监测技术、信息平台、业务体系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随着排污许可制度的全面实施,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改全面完成,减污降碳全面提级,我国固定污染源监测体系面临着专项制度不完善、自行监测数据质量监管压力大、基层执法监测高需求与低能力矛盾突出、减污降碳监测体系有待系统设计等突出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管理需求,建议:健全制度体系,研究制订《固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完善技术体系和质控体系,加快快速、便携、智能化的污染源监测新技术体系及基于物联、信息技术的全流程、全链条质控体系的研究应用;优化业务体系,推动污染源执法监测与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帮扶规范化和监测信息平台改造提升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空气固定源排污许可证中关于监测的规定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监测规定是美国空气固定源运行排污许可证中的核心内容。基于"个案管理"原则,每个运行许可证中的各个产排污单元分别执行不同的监测规定。获得"连续"的监测数据需足够判定固定源排放是否合规,且成本有效。"固定源制定和提交监测方案-管理机关审核-监测方案载入排污许可证中-依方案监测-数据处理-排污许可证守法报告-管理机关合规监测和评估"的系统化监测程序,使得固定源监测更具可操作性,监测数据更规范。建议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中建立类似的监测规定。  相似文献   

9.
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是评价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实施情况的重要依据。执行报告以自行监测与台账记录信息为核心,涵盖排污单位污染治理与排放全过程的众多信息,但是目前尚缺少据此对排污许可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采取常见的指数化方法,基于执行报告中的自行监测和台账记录等信息,构建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报送指数(A)、合规指数(R),结合监督检查校正系数(B),最终建立依证指数(I),依此对排污单位排污许可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案例甲和案例乙两家火电企业2018年、2019年依证指数进行试算,所得结果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排污单位的执行情况,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建议以此方法为基础,对排污单位排污许可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推动排污许可制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10.
在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从污染物浓度控制逐步向排污总量控制转变的过渡阶段 ,污染物浓度日均值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了日均值的监测时段、监测频率及计算方法等技术要求 ,并结合排污总量监测 ,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间接冷却水的特点和核算其污染当量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间接冷却水的界定,水源水的采样监测技术,本底值的扣除以及超标排放的判别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就与之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为核算间接冷却水的污染当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并建议增加水温排放指标,以切实控制间接冷却水造成的主要污染-热污染。  相似文献   

12.
论水污染物排放统计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污染物排放统计指标体系包括水污染物排放统计指标以及排放管理指标,统计对象主要是规模以上点源。实施统计的污染源的规模应当是全国统一的。统计指标区分为指标、主要参数和辅助参数,既便于理解也便于管理;将排放指标细化为污染源排放量、入河排放量和通量使得排放概念更加清晰,有利于水环境管理。对入河排放量和污染源排放量的比较,可以确定纳入统计范围的污染源的代表性,对通量和入河排放量的比较可以推断非点源污染物排放状况。以流域为单元的,以通量、入河排放量和污染源排放量为主要概念的排放统计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确定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的方法用于验证建设项目在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在建设项目运行时,通过对其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排放量及环境污染状况的实地监测,表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的预测值与实际监测值的差异程度,从而得出是否达到预期限制及控制污染目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仪化公司)排放废水中乙醛污染的调查,表明仪化公司排放的含乙醛废水主要产生于聚酯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废水,喷淋废水,冲洗地面和其他跑、冒、滴、漏的废水(“清下水”)。1996年-2000年污水处理场日排放含乙醛废水约5.66万t,日排放含乙醛的“清下水”约3万t。排放的乙醛在长江仪征段未检出,在沿山河和胥浦河水中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和超标,超标率分别为50%和9.1%,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8.88倍和0.14倍。对长江仪征段乙醛污染的影响预测结果为:污水处理场在非正常处理情况下(即直排),其排放的废水将在排污口周围形成长1250m,宽200m的污染带,污染面积为25万m^2。  相似文献   

15.
对环境监测及相关实验室在实验分析过程中造成水环境二次污染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在对实验室产生污染物以及含剧毒试剂污染物排放造成环境危害量化分析的同时,详细介绍了监测分析和在化学实验中,从源头上减少及有效控制二次污染的方法和途径。根据中国目前对化学实验室排污管理的现状和分析实验室工作中对污染控制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国际先进国家在化学分析实验室污染物排放管理上的对比,阐述了国内在实验室管理和污染物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法律、法规建设和管理机制上,提出了从根本上减少和有效控制水环境二次污染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浑太河流域水质达标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浑太河流域水资源网络节点图,根据污染物来源、种类及其产生机理,针对计算单元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数据、降雨径流值,分点源、非点源进行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的预测。根据浑太河流域地形特征、入河污染物降解特性,以水功能区水体纳污能力为计算单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条件,给出基于规划水平年入河污染物变动特性的水质达标控制方法。运用该方法进行浑太河流域水质达标控制:2030年,流域总需水7.4亿立方米,缺水深度在1%以下,COD、NH3-N、TP、TN的入河量分别为28.5×104、2.8×104、3.1×104、4.6×104t,对应的入河控制量分别为9.3×104、0.6×104、0.8×104、0.9×104t,经控制后水功能区目标水质达标率100%。证实了该水质达标控制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通市钢丝绳行业产生污泥的特征进行分析,在总结了国内外重金属污泥控制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南通市实际情况,提出了钢丝绳污泥处置方案,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参考美国EPA相关分析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沿江重点污染源入江废水中有机物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共检出18类82种有机物,其中13种属中国优先控制污染物,分属6类有机物;10种属美国EPA优先控制污染物,分属7类有机物。通过查明入江污染源有机污染状况,为环境风险事故防范和应急预案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2015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工业企业的逐台工业锅炉数据,分析了中国重点调查工业企业工业锅炉的现状、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及治理水平等。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在能源消耗和废气污染物产生排放量上,燃煤工业锅炉占85%以上;燃煤工业锅炉规模越小,其烟粉尘排放强度越大;超过一半以上工业锅炉烟粉尘直排,烟粉尘去除率虚高;工业锅炉相对集中在东北、华北少数几个大省及热力、化工等少数几个重污染行业。对工业锅炉污染治理提出治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Integrated pollution evaluation of the Tagus River in Central Spa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tegrate hydrochemical and sediment data in order to obtain a picture of the pollution state of the Tagus River along central Spain. This area is of special interest because tributaries from the Madrid region are discharged and no previous data were available. Waters and sediments were sampled between 2002 and 2004 from selected sites before and after Jarama River confluence (Madrid city input). The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more than 50 parameters, including those of physico-chemical nature and those reporting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both metals and organic compounds. The quality of waters for different uses has been tested and statistical quality indexes of both global and partial type has also been established. Sediments pollution state was evaluated by comparison with general quality standards. A high degree of pollution and general degrad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Tagus River downstream the Jarama River input. The pollution of waters is mainly related to parameters indicators of organic pollution from urban sewage. In sediments, a dramatic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trace metals was found in different points, exceeding toxicological threshold. Further studies would be necessary for organic pollutants and also to evaluate the remobilization potent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