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pH=3.0以吡咯烷二硫代氨荃甲酸按为螫合剂,四氯化碳为萃取剂富集水中微量的铜铅、镉,继而用硝酸-过氧化氢混合液反萃取至水相,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测定,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四氯化碳可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分布,是环境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自然界中,污染物是通过不同形式与途径而发生运动的,因此,研究污染物在空间位置的迁移能力,了解其形态转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不同元素富集和分散过程,这对予测环境发展趋势,评价环境质量,对控制、改良被污染的土壤是十分重要的。张士灌区位于沈阳市西郊,为水稻种植区,污灌历史已有10—20年之久,早在54年就开始引用污水灌田3000亩,1962年灌渠建成后,灌溉面积逐渐扩大至15000亩,自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3.
<正> 采用玻璃碳汞膜电极,阳极溶出法测定东湖水中的铜、铅、镉含量,手续简便,灵敏度较高,检出下限为1PPb,符合环境分析要求。一、仪器1、国产883型笔录式极谱仪(将鼓轮电压增加一倍)。2、WYJ-45型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  相似文献   

4.
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水中痕量铜、铅、镉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仪器和石墨管升温程序条件,并注意进样针位置调节和石墨管的选择,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好,灵敏度高,能满足水中痕量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水中铜,铅,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3.0以吡咯烷二硫代氨荃甲酸铵为整合剂,四氯化碳为萃取剂富集水中微量的铜,铅,镉,继而用硝酸-过氧化氢混合液反萃取于水相,用火焰原了吸收光谱法进行测定,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四氢化碳可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6.
7.
普兰店湾水中化学要素分布及环境现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1990年7月环境调查资料为基础,探讨了普兰店湾水体中化学要素pH、S、DO、COD,营养盐(NO_3-N、NO_2-N、PO_4-P)重金属(Cu、Zn、Pb、Cd)油类等分布特征表明,主要是在潮流水动力支配下,形成扩散带。且各要素含量都处于海水正常浓度水平,属于一类海水水质。文章对各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阐述其之间关系,最后得出该湾水体环境现状和养殖业的经济资源开发初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0.12mol/L NH_4Ac-0.006%HCup(铜铁试剂)为极谱催化波底液体系,同时测定Cu、Pb、Cd、Cr离子,应用于环境水质的分析,与原子吸收法对照试验,结果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9.
<正> 第二松花江不同江段(丰满至扶余)的沉积物对铜、铅、镉的吸附作用结果,说明沉积物的组成、表面积、体系状态(动态和静态)、温度、共存物质(氯离子、腐殖酸、硫离子)对吸附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样品的采集与实验方法1.样品采集污染区设采样点较密,其它江段则按代表性的地点设置,共布设9个点。由于粒级小于0.1mm的沉积物是江水中主要活动物,因此本实验选用的沉积物粒级均小于0.1mm。对腐泥沉积物样品,风干后研细过筛(<0.1mm),装入磨口瓶待用。属于砂质沉积物,风干后按<0.1mm、0.1—0.5mm、0.5—1mm分筛并研细,分别装入磨口瓶待用。  相似文献   

10.
极谱法测定海水中的铜、铅、镉、锌,目前已有许多报道,灵敏度也较高,但一般需对样品进行分离和浓缩富集,分析手续较麻烦并有可能在处理过程中造成污染和损失。而阳极溶出伏安法是目前较好地直接用来分析海水中Cu、Pb、Zn、Cd的电化学法,并有不少报道,其灵敏度可达ppb级。在分析过程中,一般均以海水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锦州湾海域水体中重金属锌、铅、镉各化学形态的含量及其各形态分布特征,其特征变化动态表明,该海域中重金属以可溶态为主要存在形式,其中以水合氧化物为重要清除载体.重金属除周边岩石风化物质的自然背景值外,主要来源于沿岸工厂排废.水体中重金属是在潮流水动力作用下,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产生迁移和转化.三种元素形态转化强度 Zn>Pb>Cd,它们污染程度为Cd>Zn>Pb.通过多元回归计算求得重金属与环境因素 pH 值(X_(PH))、Eh 值(X_(Eb))、氯度(X_(cl))、溶解氧(X_(DO))、化学耗氧量(X(COD))的多元一次方程.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水中四种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和交换过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西湖水中铜,锰,锌和镉的溶解态和颗粒态的含量分布 ,月变化动脉及水平方向地动态交换,以揭示铜,锰,锌和镉在西湖水中不同相太的分布和迁移转化特征,得出西湖水中重金属的环境现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受重金属严重污染的锦州湾内表层沉积物中铅、锌、镉在各地球化学相间的含量,及其在湾内河水-海水混合界面附近各相间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锦州湾表层沉积物中上述重金属以非残渣相为主要存在形式,其中铁锰氧化物为重要的清除载体;以铁锰氧化物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重金属含量由水环境的E_H和pH控制;在污染源附近的海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在非残渣相和残渣相间的比值与近岸锌厂排出的这些重金属在废水和废渣中的含量比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铜锌铅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潘海燕  张鑫 《环境工程》2005,23(1):68-69
通过对几种消解体系的对比 ,选择出铅、镉最佳的消解方法为硝酸 氢氟酸 双氧水体系 ;铜锌最佳的消解方法为硝酸 氢氟酸 高氯酸体系。不同方法既能达到全量分析的要求 ,又能使基体干扰降到最小。通过对标准样品的多次测定 ,测定值均在其保证值范围内 ,铅镉相对标准偏差为 2 2 %~ 7 2 % ,加标回收率在 83%~ 116 %之间 ;铜锌相对标准偏差为 2 6 %~ 4 5 % ,加标回收率在 92 %~ 10 3%之间。  相似文献   

15.
镉、铅在玉米幼苗中的积累和迁移--X射线显微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经不同浓度镉、铅处理的玉米根、叶中镉、铅的积累。结果表明,铅的积累为皮层>中柱;木质部薄壁组织>导管。镉则相反。铅主要以非共质体途径在根内横向迁移,镉主要以共质体途径在根内横向迁移。原于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表明,镉、铅主要在玉米根内沉积,镉铅复合作用促进了玉米根叶对镉、铅的吸收,镉比铅更易为玉米吸收且更易从根向叶迁移。  相似文献   

16.
林诗悦  冯义彪 《环境工程》2017,35(3):168-173
在分析某金属矿区周边及试验基地土壤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超富集植物龙葵及印度芥菜进行镉、锌、铅复合污染的盆栽试验,同时对龙葵及印度芥菜的根、茎、叶样品中镉、锌、铅含量进行测定和方差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龙葵和印度芥菜对重金属Cd、Zn具有很强的吸纳与耐受能力,且其吸收量随土壤中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对Pb的吸纳能力并不强。2)在3种重金属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龙葵和印度芥菜地下部对重金属Pb的吸收富集能力分别为地上部的2~4倍和2~12倍;龙葵和印度芥菜地下部对重金属Cd的吸收富集能力略小于地上部;而龙葵和印度芥菜地下部对Zn的吸收富集能力则小于地上部。3)在镉、锌、铅复合污染条件下,龙葵和印度芥菜对3种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的大小依次为Zn>Cd>Pb。龙葵对重金属Cd和Pb的转运系数大于印度芥菜,而印度芥菜对Zn的转运系数大于龙葵。  相似文献   

17.
土壤中重金属镉锌铅复合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采用吸附与解吸实验及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重金属镉、锌、铅复合污染条件下,棕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解吸规律,以及菠菜吸收重金属的特点。结果表明:棕壤对铅、锌的吸附分别符合Langmuir、Freundlich方程,对镉的吸附用Langmuir、Freundlich及Temkin方程回归都不显。重金属被吸附后的解吸率顺序为:Zn〉Cd〉Pb。Pb^2+与吸附位结合的牢固程度较单一污染时大,而Cd^2+和Z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鱼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的痕量金属含量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用防吸附物理涂汞电极单池示差反向极谱系统,测定了渤海湾鱼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等35种海洋生物体的Zn、Cd、Pb、Cu含量,并计算了各类动物对痕量金属的富集系数.通过对该湾大量海产生物(其中包括一些指标生物)的测定,对进一步了解渤海湾的金属污染状况及对津塘渤沿海的环境质量评价,将起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这些数据也是国家目前所需的背景值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污水、污泥的农田施用标准,使用正交试验表L9(34)研究了4种重金属铜、镍、铅和锌在低、中、高3种浓度下对土壤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的影响。混合重金属使土壤藻类的种群结构发生改变,使蓝藻数量减少,硅藻数量或减少或增加,视条件而定,裸藻成为优势种。在土壤-藻类体系中重金属临界值铜为50mg/kg,镍为50mg/kg,铅为150mg/kg,锌为300mg/kg。  相似文献   

20.
滨海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的磷研究──以美国墨西哥湾为例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以美国墨西哥湾为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了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磷的研究方法,同时揭示了滨 积物和间隙水中磷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结合状态和迁移转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环境条件对它们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